建構一個關係,然後走進去──簡談「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展覽與《群虎路上》和《此岸:一個家族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們的生命並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我們和其他人緊緊相連。過去與此刻。每一樁惡行,每一筆善舉,在我們的未來重生(rebirth our future)。
──大衛米歇爾(David Mitchell),《雲圖》(Cloud Atlas)
由朱峯誼策展的鳳甲美術館當期展覽「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以「鄉愁」為題,找來台灣與香港藝術家以錄像藝術創作來呈現兩地近代史底的國族情感流動與變化。無論是可遠溯到 17 世紀起一路蜿蜒變遷的台灣移民史,或從英國殖民管轄到 97 年之(被)回歸以及隨後「雨傘革命」乃至於「時代革命」的香港自我認同巨大震盪,皆可在這次展覽中,見到藝術家對「鄉愁」一詞之演繹與拉鋸。
「鄉愁」並非陌生的題目,甚至可能經常顯得是某種稍嫌多愁善感的溫情,關於那些再也沒能回去的家、再無能重新轉動的消逝的歲月,關於在緬懷的迷濛底一切俱幻化為的美好以及由此而來的傷感……,然而,展覽中一系列形式與長短殊異的影像創作,全然非關歷史影像的直接再現,作品通過資料與檔案的採集、重新編纂又或者是全新勾勒,架構起一處欲探討之於其之「鄉愁」,的歷史或情感的「鄉」。
展覽收錄的作品中,藝術家在與想像的彼端(過去)之間創造了一幢新的關係,在這個關係/結構裡,來回研磨出某種,既是在此/某歷史中安身與立命的姿態,亦是錨定時空及其意義地使成為某種裝備,及至於形塑一個新的、紮實的、取代性的認同,由此來往/對抗/收受那個原本現成的當然的歷史,以及極重要的是,進駐一個疏離的、框架之外的位置去進行重寫與對抗。
鄉愁從想像伊始,卻確實催生了一處心靈的原鄉,且在積極建構的過程中,從飄移無定的追尋,轉為結實的認同之釐清與落定。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hichatphong Wirasetthakun)2021 年的電影《記憶》(Memoria),由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的女主角在轟然巨響中驚醒,自此陷入失眠困境,可此一響聲找不到任何物理性源頭,原來是來自腦中的幻象困扼著她。奔走尋覓,她終於發現那是與某個時地的深層且沉默之內涵的共振。陌生遠方的「夢」與「想」,神秘地搖撼了彼個看似無關的生命,爭取著獲得解放、以至被聆聽的可能。
在「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裡,許多作品也讓我感覺到這種依由低頻卻執拗的牽引,創造一處虛構之所,以裡頭的流動,還原、召喚、對峙了曾被壓抑的歷史之吼。
陳庭榕 2014/2020 年的《群虎/群虎路上》,在這個參與式行為演出/雙軌影像裝置/紀錄片作品中,藝術家牽著一輛改裝後裝載著置物小木櫃的腳踏車,在德國城市街巷叫賣著「Exotic For Sale(兜售異國情調)!」吸引來路邊民眾好奇,進而詢問、聆聽甚至進而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購買商品。這些商品是一個個小盒子,藝術家稱她將把各種聲音放進一字排開的小盒子裡,它們是自己對於故鄉的記憶,若購買此一產品,「您不需要搭機很久飛到台灣,您只需要這個盒子,就可以體驗異國的情調」,紀錄影片中,藝術家對民眾推銷地說道。
接觸到的民眾涵蓋各年齡層與族裔,有移民聽著小盒子發出的聲響,想起故鄉土耳其,並決絕地說「蘇黎世沒有這樣的聲音」;有人想起自己的童年與祖母;也有人只是為了本身就充滿異國情調的小車,接近來想買一瓶百靈油(China Oil)。
隔著街頭的收音與晃動的銀幕,每一回開啟盒子的聲音都很模糊,事實上連現場的民眾亦難以辨別盒子裡的聲音。藝術家在他們認真地傾聽並猜測後,公布答案說,這是冷氣運轉的聲音、那是選舉期間街頭造勢的聲音。……街上總是家家戶戶串連著的壓縮機轟隆運轉聲,是炎夏越來越漫長無止的台灣的聲音,而造勢的吆喝亦如同影片中藝術家對民眾說的「對我來說,這是民主的聲音」。然而,「鄉愁」真是這些有著切題的裝載的小盒子嗎?
《群虎/群虎路上》或許既不真的關於「這到底是哪一種類的聲音?之於『台灣』又能有多切題?」,也不真的關於「聽者以為是什麼?那讓他們想到什麼?」而是這個參與式街頭計畫所拉扯出的,與某/那個遠方,之間的關係。
那既是德國民眾們一邊勉力要聽到/出什麼,一邊拼湊或憑空幻想著那個喚名為「台灣」的模樣(而非影片中亦一度被聽錯的「泰國(Thailand)」,也非百靈油原名裡有的「中國(China)」);也是藝術家等待/想像著民眾究竟會怎樣回應與敘述她所錄下的聲音的過程中,同步地重新/全新描繪那個獨屬於她的鄉愁。
《群虎路上》最末,換藝術家詢問民眾,什麼又是他們在生活中喜歡的聲音呢?有人說是烤披薩時麵團成型的聲音、有人說是電車駛過轉彎的聲音、有幾個人甚至同聲仿唱起採用德布西旋律的廣場鈴聲……。作品由此提示了,某個此時與此地,如何作為未來的歷史和遠方、如何慢慢浸滲地成為某個模樣模糊卻有紮實氤氳的鄉愁,如同這個街頭計畫之被召喚出的藝術家曾在的,那些時間裡的台灣。
實驗電影作者吳梓安 2004 年的作品《此岸:一個家族故事》,以家族故事為靈感,啟動了這個影片計畫。姑姑以誇張的口氣講述了在如何偶然、如何差一點就不會成立的情況下,去到美國一家華人餐館,驚見早已佚失或壓根不知其存在的奶奶的畫作。從影片最開始帶到家裡掛著的畫作與那所牽連的去世奶奶的回返,再到異地那場幾乎不可能的物件重逢,命運與緣分如何在看似難以搖撼的歷史底發生作用?甚且造就了個體所經歷的歷史本身?此一思索貫穿了整部作品。
《此岸:一個家族故事》延續吳梓安的創作筆觸,將 Super 8、16mm 膠捲、HD 等來自各個媒材不同質地的影像,以高度自由的方式作剪接和後製處理。畫面或者漫漶交融,或者決絕互抵著並置;似是要說一個小(家族)的或大(國族)的故事,卻又以影像的碎裂和流動,支解了人們原揣想的裡頭的某個理路。
吳梓安以《此岸:一個家族故事》重新界定了人之於歷史的關係,將那自專斷的歷時性截出,以放大、鎖定共時面上一切張牙舞爪湧動或被壓抑中止之可能。影片裡,人或鬼訴說著故事,可總是由時序牽引延展的故事,卻穿入也破壞了彼此。
故事裡比例和篇幅大幅震盪傾斜的畫面,繼續進行著檯面上下的爭奪或共謀。讓故事說出其之無以為繼,讓故事以多語到交互吞噬的失語,去反而打開了所有時間、空間、命運、自由意志的疆界,則人就在歷史/時間裡,爭取到軸線的鬆動,「真正」或「更多」的生命記憶,或將由此啟動。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展覽收錄台灣十位藝術家的七部作品,和香港九位藝術家的十部作品,我們或可基於對兩地之某種命運樣態的東西之熟稔,去映射地具結對某曾經發生的事之更寬闊的閱讀,但我以為更重要的到底是,這每一樁朝向原本已關閉的儼然的時間之直面對峙。人是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卻也由人所寫就,由人之選擇/建構,並經歷了每一幢關係,甚且是自此些關係之外邊投過來的凝視,終於落定。
在妳的「啟示」言論中,妳談到了個體生命的後果(consequence)會在永恆裡持續重演,這是否意味著妳相信有來生?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

我相信死亡只是一扇門,當它關閉時,另一扇就會開啟。如果我想像不出天堂,我會想像那扇門打開了。

妳清楚這個計畫注定失敗,為什麼要做呢?

如果我不出面,真相就會被繼續掩藏。

可是如果沒人相信這是「真相」呢?

有人已經相信了。

──大衛米歇爾,《雲圖》
全文劇照提供、攝影:鳳甲美術館、汪正翔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
展期:2022.8.13 - 10.9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策展人:朱峯誼
參展藝術家: 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王鼎曄、朱迅、吳梓安、祈大衛、林羿綺、黃志輝+游靜+鮑藹倫、麥海珊、郭書鳳、陳大利、陳庭榕、蔡世豪、潘朝成 (Bauki Angaw)、鄭波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
贊助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特別感謝:中山銅鑼灣書店、台中默契咖啡陳致豪老闆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各種角度切入,呈現出楊牧的樹的剖面,使我們嚮往那棵樹的生長。有人,不僅是有情,亦是對話與傳授,朝向一首詩,或循著一首詩,我們有一天也能成為他人的老師,繼續將理念傳遞下去。
《花樣年華》英文片名為「In the Mood for love」,在愛裡所懷抱的種種心緒、展現的情態,就是一場花樣年華。曾在愛裡的不甘寂寞、不願服輸,卻又在最值得綻放的年華裡,狠下心過上了一段無人過問的日子,若還有什麼放不下,說起來便化作傳說,封存在樹洞裡,年華逝去,心事落地,任其風塵——大時代下
「預告,一分鐘後我要親你,要逃就趁現在。」這句令人印象深刻、心動不已的台詞,出自 韓國網劇《語意錯誤》。改編自同名網路小說,上架串流後強勢攻占了排行榜冠軍數週,更獲譽為「南韓 BL 劇天花板」,作為橫空出世的 BL 劇黑馬,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團隊劇本演員的完美組合!
所有的創作,都是人與他的時代及際遇的化合。說到底我們只是媒介,試著說出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故事。每個創作者都靠他手上的筆,或眼前的鍵盤,或操作自如的攝影機,搭造出一個世界,但那其中仍然有一半的成敗,端看老天給你什麼天色,讓你經歷什麼故事,或靈感什麼時候會掉下來。
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吳曉樂來說,「打電動」是生活真諦。她喜歡跟主角一起在虛實交錯裡,完成彼此的英雄之旅;但回到現實,當聊天對象只剩下超商店員?她說:當一個小說家,真正困難的不是寫不出字來,而是說不出話⋯⋯。
從追隨父母踏進魔法世界的那一刻起,千尋不得不開始自己做決定。但她所作的每一個選擇,皆未有半分的蓄意模糊,更無意遮蓋掩埋,甚至敢於承擔。就像她曾本於良善,將無臉男迎入湯屋,她也會負責領他踏上離開的路。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各種角度切入,呈現出楊牧的樹的剖面,使我們嚮往那棵樹的生長。有人,不僅是有情,亦是對話與傳授,朝向一首詩,或循著一首詩,我們有一天也能成為他人的老師,繼續將理念傳遞下去。
《花樣年華》英文片名為「In the Mood for love」,在愛裡所懷抱的種種心緒、展現的情態,就是一場花樣年華。曾在愛裡的不甘寂寞、不願服輸,卻又在最值得綻放的年華裡,狠下心過上了一段無人過問的日子,若還有什麼放不下,說起來便化作傳說,封存在樹洞裡,年華逝去,心事落地,任其風塵——大時代下
「預告,一分鐘後我要親你,要逃就趁現在。」這句令人印象深刻、心動不已的台詞,出自 韓國網劇《語意錯誤》。改編自同名網路小說,上架串流後強勢攻占了排行榜冠軍數週,更獲譽為「南韓 BL 劇天花板」,作為橫空出世的 BL 劇黑馬,其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團隊劇本演員的完美組合!
所有的創作,都是人與他的時代及際遇的化合。說到底我們只是媒介,試著說出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故事。每個創作者都靠他手上的筆,或眼前的鍵盤,或操作自如的攝影機,搭造出一個世界,但那其中仍然有一半的成敗,端看老天給你什麼天色,讓你經歷什麼故事,或靈感什麼時候會掉下來。
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吳曉樂來說,「打電動」是生活真諦。她喜歡跟主角一起在虛實交錯裡,完成彼此的英雄之旅;但回到現實,當聊天對象只剩下超商店員?她說:當一個小說家,真正困難的不是寫不出字來,而是說不出話⋯⋯。
從追隨父母踏進魔法世界的那一刻起,千尋不得不開始自己做決定。但她所作的每一個選擇,皆未有半分的蓄意模糊,更無意遮蓋掩埋,甚至敢於承擔。就像她曾本於良善,將無臉男迎入湯屋,她也會負責領他踏上離開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鄉愁 一縷輕煙迷濛 我細數鄉愁 鄉愁 一陣秋風歇落 我細思鄉愁 縱有千里 我也展翅 飛 翔 縱是萬里 我也引吭 歌 詠 為我鄉愁 我思想中的台北 學庸71.10.15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鄉愁 一縷輕煙迷濛 我細數鄉愁 鄉愁 一陣秋風歇落 我細思鄉愁 縱有千里 我也展翅 飛 翔 縱是萬里 我也引吭 歌 詠 為我鄉愁 我思想中的台北 學庸7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