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早安🌙
讀完這篇,心裡有一段路是一路跟著那個「他」走過去的。
從網咖角落的沙發椅、廟埕旁那隻蜷成被子的流浪狗,
到那個滿是靜默與忌妒的房子、從沒真正打開的房門,
很多畫面其實很黑,但你讓那盞「遠遠替他點起的燈」一路沒有熄。
我特別被這句抓住:
「若他一直握住仇恨,就等於把自己的靈魂交給黑夜保管。」
放下恨,不是因為那些人突然變得值得原諒,
而是因為再抓著不放,受傷的人只會是自己。
你寫他學著說出「我不恨了,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懂愛」,
那不是高高在上的寬宏,而是被恩典摸過一次之後,
願意鬆手、不再把自己的心鎖在當年的房間裡。
後面那段也很安靜、很有重量:
他學電腦、白天上班、晚上寫字,
寫的不是大奇蹟,而是一頓熱食、一句被看見的話、
一個在火車站長椅上,感覺自己不再是「別人的遺物」的瞬間。
直到最後,輪到他照顧病重的父親——
沒有復仇、沒有說教,只是默默擦身、喂飯、守夜。
那裡的恩典,真的就像你寫的:不是轟然降臨,而是悄悄來到。
「我不一定每天都快樂,但我知道我是被愛著的。」
這句收在結尾,很像替整篇文點了一盞小燈:
世界可以繼續亂,情緒可以有起伏,
但有一個名字、一份愛,是不跟著塌的。
謝謝你用這樣的故事,
寫出一個人如何從「路邊被雨淋日曬的布」,
慢慢被叫回「是孩子,是光中之人」。
這篇我先放在火邊,
當成給還在黑夜裡走路的人的一盞靜靜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