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超越數字的凝視
當我們凝視全球飢餓此一沉重課題時,讓我們先在內心安住於一份慈悲與謙卑。因為這不僅是關於糧食產量、供應鏈或經濟模型的冰冷數字,更是一場波及億萬生靈的深刻苦難。它不僅是物質的匱乏,更是人類心靈失衡在世間的投射。
若要真正洞悉其根源,我們需要超越表象的分析。本文將嘗試借鑑佛陀的智慧,運用「貪、瞋、痴」三毒作為核心框架,來探討飢餓背後更深層的倫理與心性根源。我們將先剖析此三毒如何在世間顯現為製造飢餓的巨大共業,再進一步探尋對治它們的法藥——那源自不同文化智慧中的正義、慈悲與智慧。
--------------------------------------------------------------------------------
第一部:苦難之因 — 三毒如何造就飢餓世間
1. 「貪」之毒:永不饜足的慾望與資源不均
在佛教中,「貪」指的是一種永不滿足的佔有慾與渴求。在全球飢餓此一宏大命題中,「貪」並非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透過兩種世間樣貌昭然顯現:其一是永不饜足的消費文化,其二是將此文化固化的不義制度。富裕地區的過度慾望,正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榨取著貧困地區的生機。
「貪」的具體顯現如下:
- 過度的「西方飲食」文化: 美國文化向全球輸出了一種以高肉類、高度加工食品為特徵的飲食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導致了全球性的健康危機,其對肉類的龐大需求,更直接驅動了南美洲為了種植動物飼料(如大豆)而進行的「間接毀林」。全球的貪欲,在此轉化為對地球雨林的具體傷害,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根基。
- 豐裕中的「被創造的飢餓」: 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糧食援助國,內部的飢餓問題卻並非源於匱乏。法律與社會分析指出,這種飢餓是由歧視性的住房、土地政策與不平等的制度所「創造」出來的。這是一種深植於體系之中的結構性貪婪,它系統性地剝奪了部分群體獲取資源的權利。
- 自保策略下的全球漣漪: 中華文化因近代歷史饑荒的深刻創傷,採取了建立巨量糧食庫存的絕對自保策略。然而,為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肉食需求,其對南美大豆的巨大進口需求,也無意中成為了加劇南美雨林破壞的共同肇因者。一種源於歷史恐懼的自保之「貪」,在全球共業之網中,產生了始料未及的漣漪。
於此,我們看見「貪」的三種面貌:美國的貪,是向外投射的、基於無盡慾望的擴張;中國的貪,是向內收斂的、源於歷史創傷的恐懼;而體制內的貪,則是最隱蔽的,它將不公偽裝成秩序。三者雖動機殊異,其果報卻同樣是世間的資源錯配與眾生的苦難。
若說「貪」之毒是以一種緩慢、隱蔽的方式扭曲了世界的資源流向,那麼「瞋」之毒則是以一種主動、暴烈的姿態,直接將苦難作為武器,斬斷眾生的命脈。
2. 「瞋」之毒:以糧食為武器的衝突與仇恨
「瞋」是仇恨、敵意與攻擊性。在全球糧食議題中,它體現為一種最為冷酷的策略:將人類賴以維生的糧食,當作地緣政治棋盤上的武器,主動地製造依賴與苦難,以收割政治利益。
俄羅斯將糧食「武器化」的策略,是「瞋」之毒的典型案例,其步驟清晰可見:
- 製造依賴: 俄羅斯首先成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小麥的主導供應商,使許多國家在糧食上對其產生高度依賴。
- 擾亂供應: 接著,它透過軍事衝突(如入侵烏克蘭)故意擾亂全球供應鏈,同時,其支持的武裝力量在非洲(如薩赫爾地區)直接製造衝突,導致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陷入飢餓。
- 收割忠誠: 最後,俄羅斯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向其一手製造的困境提供糧食,並將這種救命的依賴,轉化為聯合國的棄權票或寶貴的自然資源開採權。這是一種「創造傷口,再出售繃帶」的殘酷策略,是對「零飢餓」宏願最直接的褻瀆。
「瞋」之毒以最直接、最主動的方式製造了人間的苦難。然而,還有一種更根本、更隱蔽的毒,它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問題的真相,甚至讓貪與瞋得以滋長。
3. 「痴」之毒:蒙蔽真相的敘事與集體忽視
「痴」,即是佛教中的「無明」(Avidyā),是無法看清事物實相的根本愚昧。它並非單純的無知,而是一種對實相的根本誤判——亦即錯認萬物為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個體。正是這種「我」與「他」分離的幻覺,才為「貪」的攫取與「瞋」的攻擊提供了溫床。在全球飢餓議題上,它表現為被建構的錯誤敘事,以及對萬物互聯共業的集體忽視。
不同文化中的「痴」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

「痴」是最根本的毒,它扭曲了我們的認知,使我們將制度之惡歸於個人,將偏見誤認為原則,將迫在眉睫的危機視而不見。既然看清了毒害的根源,我們便應當尋找熄滅這些毒火的法藥。
--------------------------------------------------------------------------------
第二部:解脫之道 — 對治三毒的法藥
4. 對治「貪」的法藥:「正義」 (Justice)
對治「貪」所造成的資源不均,僅僅依靠個人的「慈善」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解藥,是建立制度性的正義,從根本上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
源自不同文化智慧的「正義」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 伊斯蘭倫理的「天課」 (Zakat): 天課並非可選的慈善,而是伊斯蘭信仰的強制性支柱。它是一種制度性的財富再分配機制,被視為窮人在富人財產中「應得的權利」(right),而非富人的「禮物」(gift)。這種倫理從根本上消解了施捨的高下之別,確立了分配的正義性。
- 儒家倫理的「富民」責任: 儒家思想強調,統治者負有「富民」的道德責任,國家的糧食分配必須以使民眾豐足為目標。這將糧食安全提升至政治倫理的核心,是治理者的根本義務,而非可有可無的政績。
- 文學喚醒的制度改革: 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以慈悲的筆觸揭示了飢餓的制度性根源——不是因為農民懶惰,而是因為銀行的貪婪。這部小說震撼了國家的良知,直接推動了勞工法的改革。這雄辯地證明,「改變敘事」本身就是追求正義的最有力行動。
正義,如同天平,重新校準了因貪婪而傾斜的社會。在重建平衡之後,我們需要進一步融化因仇恨而凍結的人心。
5. 對治「瞋」的法藥:「慈悲」 (Compassion)
「慈悲」是消解仇恨、對立與衝突的根本力量。它讓我們超越國界、種族與信仰的隔閡,將他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從而生發出無條件的關懷與援助。
跨越文化的「慈悲」行動,展現了人性的光輝:
- 基督教倫理的呼召: 「餵養飢餓者」是基督教深刻的倫理傳統,源於《馬太福音》等聖經誡命。這一呼召直接體現在美國主導的、耗資巨大的全球糧食援助計畫「滋養未來」之中。
- 佛教的「悲憫」 (Karuṇā): 佛陀教導我們,飢餓是世間最嚴重的疾病,因為它不僅摧殘色身,更障蔽了心靈,使眾生無法生起任何修習善法與觀照實相的意念。因此,布施飲食、救濟飢餓,是通往一切修行與解脫的基礎。佛教的悲憫之心(Karuṇā)正是對此種苦難的無差別關懷。
- 流行文化的全球共鳴: 1985年,為響應衣索比亞饑荒,美國頂尖藝術家共同創作了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超越了音樂本身,成為全球慈悲行動的文化象徵,喚醒了無數人心中休眠的同理心。
慈悲,如同暖陽,連結了彼此的心。然而,要獲得最終的解脫,我們還必須點亮智慧的明燈,破除那最根本的無明。
6. 對治「痴」的法藥:「智慧」 (Wisdom & Mindfulness)
此處的「智慧」,並非指聰明才智,而是指洞見萬物互聯實相的能力,並以正念活在當下,珍惜資源。它要求我們從分離的幻覺中醒來,看見我們同在一張共業之網中。
不同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智慧的典範:
- 日本的「勿體無」 (Mottainai) 倫理: 「Mottainai」是一種對浪費感到深刻惋惜的惜物正念。有趣的是,日本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而發展出的「智慧農業」,其核心是利用AI與感測器達成「精準」灌溉與施肥。這種尖端科技,恰恰成為了「勿體無」——不浪費一滴水、一克肥——這一古老倫理的完美物理展現。
- 非洲的「烏班圖」 (Ubuntu) 哲學: Ubuntu 是非洲倫理的核心,其精髓是「我之存在,因眾生之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 (意指個體的「人」性,是透過與他人的社群連結才得以完滿與彰顯)。這種基於社群主義與集體責任的「道德經濟」,直接對治了以個人主義和「人為稀缺性」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後者將資源私有化,而Ubuntu的智慧則是將「剩餘社會化,並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分配」。它提醒我們,個人的福祉與社群的福祉密不可分。
- 生態的智慧「農業生態學」 (Agroecology): 這不僅是一種農耕技術,更是一種世界觀。它結合了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強調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韌性,是對工業化農業那種榨取式、破壞性模式的深刻反思與療癒。
這些來自不同土地的智慧,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究竟的真相:我們是一個休戚與共、無法分割的生命共同體。
--------------------------------------------------------------------------------
結論:編織慈悲之網,回歸一體實相
透過十二面文化明鏡的觀照,我們清晰地看見,全球飢餓之苦的根源,確如佛陀所教示的「三毒」:「瞋」「貪」「痴」,則顯現為割裂彼此、無視共業的錯誤敘事與集體漠視。
然而,令人讚嘆的是,我們在每一種文化中,都找到了對治三毒的法藥:以「正義」對治貪婪,以「慈悲」對治仇恨,以「智慧」對治愚痴。
「零飢餓」的目標,最終不僅是一場技術或物流的挑戰,更是一場深刻的靈性轉化。它要求我們從「痴」所代表的分離、對立與稀缺,轉向「慧」所代表的互聯、豐足與一體。
非洲的 Ubuntu 哲學為我們提供了最究竟的指引——「我之存在,因眾生之存在」。當我們真正體證到我們即是彼此,受苦的非洲兒童與餐桌前的我們並無二致時,那份解決問題的真正力量,才會從我們內心深處源源不絕地生發出來。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