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

含有「藝術教育」共 4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拼貼女王手作坊的創辦人張靖宜,因爲日常中的偶然選擇了「拼貼女王」這個名字。起源於一次接觸蝶古巴特藝術的啟發,並在丈夫的支持下逐步走上創作與教學之路。然而,丈夫因病與她永別,張靖宜獨自挑起事業與家庭重擔繼續進修與創作,進一步提升藝術視野,將困難轉化為成長契機,與創新的動力。
Thumbnail
談及藝術視覺的教育,總是離不開艾斯納的著作,他對於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見解,至今依然受用無窮。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一個逐漸被視覺文化滲透的世界」,現在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廣告媒體早已經從報章雜誌轉型到電視媒體,甚至是掌上媒介;過去需要栽培、訓練許久的演藝人員也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被模糊了界線。視覺影像大量充斥在你我的眼球之中,就彷彿所見之處皆媒體、處處皆影像,正因四處皆影像,才更該學習如何觀看。
Thumbnail
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第二章中,Lowenfeld討論在學校環境中「創造活動」的意義。Lowenfeld認為藝術在國小教室的功能包含自我表達與自我調整。
本文探討了幼兒自畫像對於孩子心理和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3-5歲階段。透過自畫像,孩子們不僅能夠認識和表達自我,還能提升情感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自信心與認知發展。我們分享了教育工作者和媽媽的經歷,鼓勵父母支持孩子的藝術創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需求。
Thumbnail
Viktor Lowenfeld為奧地利的兒童藝術教育學者,他的繪畫階段論對於藝術教育和兒童發展至今仍有十足的影響力。他和Brittain合著的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亦是所有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閱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其實,幼兒的表達溝通還不是完全成熟,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心中的難受,透過畫畫可以看見幼兒的情緒,只要用點心去觀察,就會看見孩子需要甚麼? 過去,我們班上的孩子遇到跟同儕不合的情況,會發現,過去幾乎不愛哭的孩子,近期突然很愛哭,心情起伏也很大,透過畫畫,看見問題,立即找家長討論。很幸運的是,因為看見問題早,大家努力為孩子建立起自信,給予更多的鼓勵。(這大概是我自己本身是研究幼兒繪畫,比較容易從畫畫看見孩子的心)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在內湖大樓林立的其中一角,一進去,內部裝潢設計簡潔高尚,不自覺的便緩下了腳步,欣賞與這藝術殿堂相遇的風景。
Thumbnail
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
教師的教學信念大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師生關係與個人效能。教師信念(teacher's belief)是教師在專業情境中,持有的一套對於現象、人物與事件相關的概念。近年來,開始出現對於教師信念的研究趨勢。 Rihter與Potočnik的這一篇研究,聚焦於職前教師對於任教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師信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