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

含有「西方哲學」共 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角色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中西哲學差異。透過漁人的無心進入與慾望的分析,文章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東方哲學的模糊性與西方哲學的明確性,並反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讀者將學會如何在不同觀點間有效溝通。
Thumbnail
「通過一個特定的顯現方式,它誘導著對方,使對方發生外化,而這意味著對方現在本身也是一種力的交織。一方是誘導關係,另一方則是一種特定的、具有相反內容的關係,在這裡,每一方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種絕對的顛倒一種絕對的更替。但是這兩種關係其實是同一種關係......
Thumbnail
當人們在內省(introspection)時,往往會有錯覺,也就是所謂的「內省錯覺」(introspection illusion)。 這種錯覺可能會導致人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誤解,進而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Thumbnail
霎眼二千多年過去,資訊發達得我們在彈指之間,就能鑒古知今。然而,來去如風的資訊,教我們忘掉了找尋「本原」為何物。幸好,宇宙還有這個傻人,繼續為這道塵鋪的命題追源溯始,更用自己的音樂逐一記載。他,就是陳健安。
Thumbnail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Thumbnail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出自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的《思想錄》,全文是「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他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帕斯卡是十七世紀的人,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正進行文藝復興,在此之前,神權凌駕人權,一句「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道出了中世紀的時代精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