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漁人到底有沒有心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漁人到底有沒有心機?」這個問題其實是學生問我的,很感謝他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對文本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甚至體會出中西哲學的差異。

陶淵明〈桃花源記〉第一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我們通常由「忘」、「忽」說明漁人是無心進入桃花源,後文也證明有意為之者(想二次進入的漁人,或者規劃前往的太守、劉子驥兩人),確實無法再找到那美好的桃花源。

問題來了,「欲窮其林」的「欲」要怎麼解釋呢?當漁人想窮盡桃花林時,算不算有欲望?算不算有意為之?

解釋前先拋兩道問題讓大家思考:如果想擴張事業版圖,努力追求、計畫,算不算欲望?如果渴了,拿了眼前的水來喝,算不算欲望?有沒有覺得回答起來卡卡的?第一道題目會回答是欲望,但是第二道題目似乎也是欲望,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傳統講解或備課用書的說明,不夠精細,或者更精確來說,比起西方哲學,東方用語上比較模糊、籠統,故而讓我們思考時,常常沒想到那麼多。

譬如《莊子‧德充符》有一段故事(這也是107年學測國文試題):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无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无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施對莊子說:「人是無情的嗎?」莊子表示:「對啊。」惠施不服氣地說:「沒有人的情感,怎麼可以稱為人?」莊子悠哉地說:「道給了人的容貌,天給了人的形體,怎麼不稱為人呢?」惠施接著問:「既然叫做人,怎麼會沒有情感?」莊子回答:「你所說的情,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因為好惡損傷自己的天性,經常順應自然的變化,不以人為增益干擾自然的本性。」

讀者發現了嗎?莊子與惠施所指涉的「無情」,蘊含不同的意義。惠施說的「無情」,講的是「沒有情感」,莊子的「無情」,說的是「不因為好惡損傷自己的天性」。這是「能指」與「所指」間存在差異,兩人可謂雞同鴨講。

惠施與莊子常常有上述的狀況發生,肇自思維邏輯與面對人生態度的不同: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帶著微笑說著:「鯈魚從容自在地游著,這是魚的快樂。」惠施疑惑地說:「你不是魚,怎知道魚快樂?」莊子不服氣地回答:「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反駁:「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可是,你不是魚,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此時卻一派輕鬆說著:「我們回到你先前問的問題。你是問『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說明你早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莊子用感性去感知這世界,所以世間萬物,一花一木,一草一樹,都充滿感情;惠施是帶著理性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無不條分縷析,分類歸納。按邏輯來說,惠施是對的,然而按照人生來說,莊子的灑脫大度,或許才是活出生命最好的方法。

我喜歡羅龍治《不如讀莊子》的看法:「許多哲學家是把一棵活生生的樹砍死了,才做分析。莊子則是一棵活生生的樹,來體驗他的生命。」客觀與主觀,沒有標準答案,端賴讀者的選擇。兩人態度差異,說明西方與東方哲學的差異性,東方比較類似莊子,所以渾沌、模糊,喜歡把事情混在一起講;西方強調分析、切割,打破砂鍋問到底。

回到〈桃花源記〉,「欲」這個字,應該更細緻分成「自然之欲」與「人文之欲」。自然之欲指的是飲食、睡眠、親情、性等等,是人類與生俱來,固有的欲望。人文之欲指的是財富、名譽、地位、權勢等等,是有了文明後才產生的欲望。

漁人看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景色,自然興起「異」的好奇心,想要往前一探究竟。好奇心是每個人都有的,也是人類生下來就具備的,是一種自然之欲。

所以,漁人無機心、無意、無欲,指的是無「人文之欲」,但有「自然之欲」

現在,解釋前拋出的兩道問題,大家有答案了吧?

我們不該混淆這兩者。否則就會像莊子與惠施一樣,永遠玩文字遊戲,在自己的角度上,都是對的,但彼此站在相異的點上,註定無法溝通、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48會員
104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三個故事:《狂泉》、《漁父》與《隔離島》,闡述在群體狂熱中,堅持自我清醒的困境與悲哀。作者以同理心理解《狂泉》中國君的無奈,並引用屈原與泰迪的遭遇,反思在主流價值觀與個人信念衝突下的選擇與掙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三個故事:《狂泉》、《漁父》與《隔離島》,闡述在群體狂熱中,堅持自我清醒的困境與悲哀。作者以同理心理解《狂泉》中國君的無奈,並引用屈原與泰迪的遭遇,反思在主流價值觀與個人信念衝突下的選擇與掙扎。
Thumbnail
這本書摘探討「有用」與「無用」的哲學觀點,鼓勵讀者從不同角度審視人生,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文章闡述表面「有用」的狹隘性以及「無用」事物的深層價值,並以莊子哲學和陶淵明的故事作佐證。文中強調自我反思、獨立思考及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培養對美的欣賞、追尋內心的渴望及關懷他人,而非盲目追求物質。
Thumbnail
這本書摘探討「有用」與「無用」的哲學觀點,鼓勵讀者從不同角度審視人生,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文章闡述表面「有用」的狹隘性以及「無用」事物的深層價值,並以莊子哲學和陶淵明的故事作佐證。文中強調自我反思、獨立思考及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培養對美的欣賞、追尋內心的渴望及關懷他人,而非盲目追求物質。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角色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中西哲學差異。透過漁人的無心進入與慾望的分析,文章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東方哲學的模糊性與西方哲學的明確性,並反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讀者將學會如何在不同觀點間有效溝通。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角色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中西哲學差異。透過漁人的無心進入與慾望的分析,文章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東方哲學的模糊性與西方哲學的明確性,並反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讀者將學會如何在不同觀點間有效溝通。
Thumbnail
在「文言聊癒」線上共備會與Podcsat節目裡,我們嘗試將古文和心理學結合,用心理學角度來詮釋文言文,讓文學與心理學相輔相成,既能療癒人心,亦能展現文學的深邃意境。第二回,我們以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重新觀看、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是將東方哲學與心理學融合的
Thumbnail
在「文言聊癒」線上共備會與Podcsat節目裡,我們嘗試將古文和心理學結合,用心理學角度來詮釋文言文,讓文學與心理學相輔相成,既能療癒人心,亦能展現文學的深邃意境。第二回,我們以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重新觀看、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是將東方哲學與心理學融合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杞人憂天」一則故事,透過智者與杞人的對話,分析人類對於未知與恐懼的思考。此外,文章還提到過去被主流學術譏笑的科學理論,如洗手論與日心說,並反思現代社會應如何對待新知識與傳統觀念的矛盾。最終,作者強調持開放態度的重要性,並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激勵讀者持續探索與學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杞人憂天」一則故事,透過智者與杞人的對話,分析人類對於未知與恐懼的思考。此外,文章還提到過去被主流學術譏笑的科學理論,如洗手論與日心說,並反思現代社會應如何對待新知識與傳統觀念的矛盾。最終,作者強調持開放態度的重要性,並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激勵讀者持續探索與學習。
Thumbnail
底層邏輯不是魚也不是漁,而是亙古不變的宇,這本書是要「給能力」,把人放到全然陌生的環境下,還是能「因勢制宜」釣到魚的能力⋯⋯。
Thumbnail
底層邏輯不是魚也不是漁,而是亙古不變的宇,這本書是要「給能力」,把人放到全然陌生的環境下,還是能「因勢制宜」釣到魚的能力⋯⋯。
Thumbnail
文字,是想像力的素描彩繪本。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看見”了嗎?這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記得當初閱讀到每句、每個段落時……,桃花的香、芳草的味、落英繽紛的美,像大腦電影院正在同步播放的視頻,勾起我獨自探幽的心境。 我們各自的視頻,有自行調配
Thumbnail
文字,是想像力的素描彩繪本。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看見”了嗎?這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記得當初閱讀到每句、每個段落時……,桃花的香、芳草的味、落英繽紛的美,像大腦電影院正在同步播放的視頻,勾起我獨自探幽的心境。 我們各自的視頻,有自行調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