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出自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的《思想錄》,全文是「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他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帕斯卡是十七世紀的人,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正進行文藝復興,在此之前,神權凌駕人權,一句「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道出了中世紀的時代精神。
文藝復興恢復以人為本位,帕斯卡受惠於文藝復興的成果,繼而重視人會思想的能力,此語一出,跟古希臘蘇柏亞對人的理性的重視遙相呼應,整個理性傳統被復活了。
帕斯卡認為,思想令人擁有全部的尊嚴,令人獲得尊重,而獲得尊重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部份,換言之,理性運用為人帶來幸福。
中國傳統雖以人為本,但不太著重人會思想,反而更強調實踐修行。人能透過具體工夫成就道德行為 / 達至逍遙自在,故與草木鳥獸異,會不會思想並非重點,有別於帕斯卡。
《思想錄》1669 -1670 年出版,是瑣屑筆記拼湊而成。
全書極力為基督教辯護,特別提出「賭博論證」:上帝存在雖不能被理性證明,我們仍應該相信上帝存在。賭上帝存在時,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信奉上帝的人會獲全勝,有無限的得益,獲得幸福。即使上帝真的不存在,也無多大損失。
另外,對於人生脆弱不堪、世事無常等,帕斯卡都有所闡述。
帕斯卡還說過「真正的辯才輕視辯才,真正的德性輕視德性」、「把實話說出來對聽的人有益,但對說的人是有害的,因為他會遭到厭惡」、「充滿錯誤確實不善,但充滿錯誤又不願去承認它們則是更大的不善」,對今後參與政治的人士亦有警醒作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介紹達文西一句話:「經驗不會犯錯。只有過於依賴經驗,才會判斷錯誤。」 達文西,又譯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者。他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解剖等領域都有顯著成就,與米開蘭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的畫作中,以《蒙娜麗莎》最負盛名。另外,壁畫《最後的晚餐》,1980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 (The great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know how to belong to oneself)。」出自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隨筆集》(Essais)。 蒙田,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
查理曼大帝說過一句話:「正確的行動勝過知識,但為了做正確的事,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的兒子,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在高盧地定居的法蘭克人,擊敗西哥特王國的軍隊,大幅擴張領土,建立法蘭克王國。歷經墨洛溫王朝,矮子丕平創建卡洛林王朝,至查理曼即位,國勢達到鼎峰。 查
馬可・奧理略 (Marcus Aurelius)《沉思錄》(Meditations) 有一段話:「絕不要去猜測別人的心裡在想什麼,琢磨別人的心思的人從來都不是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的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嘆的。」 馬可・奧理略是羅馬帝國第十六任皇帝,也是著名的斯多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在《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說過一句話:「如果正義不復存在,政府將是一大幫強盜,而當一個國家不再需要正義時,那麼一幫強盜就是一個小國家。」 奧古斯丁公元 354 年生於北非。十三歲學習雄辯術,十七歲赴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少年時
伊壁鳩魯 (Epicurus) 有一句名言「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公元前 341 年生於薩摩斯島,父母親都是雅典人。十八歲搬至雅典,之後到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德謨克利特哲學影響,公元前 307 年在雅典開宗立派,弘揚快樂主義及原子論。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
今天介紹達文西一句話:「經驗不會犯錯。只有過於依賴經驗,才會判斷錯誤。」 達文西,又譯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者。他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解剖等領域都有顯著成就,與米開蘭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的畫作中,以《蒙娜麗莎》最負盛名。另外,壁畫《最後的晚餐》,1980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 (The great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know how to belong to oneself)。」出自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隨筆集》(Essais)。 蒙田,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
查理曼大帝說過一句話:「正確的行動勝過知識,但為了做正確的事,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的兒子,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在高盧地定居的法蘭克人,擊敗西哥特王國的軍隊,大幅擴張領土,建立法蘭克王國。歷經墨洛溫王朝,矮子丕平創建卡洛林王朝,至查理曼即位,國勢達到鼎峰。 查
馬可・奧理略 (Marcus Aurelius)《沉思錄》(Meditations) 有一段話:「絕不要去猜測別人的心裡在想什麼,琢磨別人的心思的人從來都不是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的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嘆的。」 馬可・奧理略是羅馬帝國第十六任皇帝,也是著名的斯多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在《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說過一句話:「如果正義不復存在,政府將是一大幫強盜,而當一個國家不再需要正義時,那麼一幫強盜就是一個小國家。」 奧古斯丁公元 354 年生於北非。十三歲學習雄辯術,十七歲赴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少年時
伊壁鳩魯 (Epicurus) 有一句名言「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公元前 341 年生於薩摩斯島,父母親都是雅典人。十八歲搬至雅典,之後到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德謨克利特哲學影響,公元前 307 年在雅典開宗立派,弘揚快樂主義及原子論。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法國神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其著作《沈思錄》中提到:「只有兩種人可以稱得上是理性的:一種是因認識神而全心事奉神的人;另一種是因不認識神而全心尋求神的人。」(《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160)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法國神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其著作《沈思錄》中提到:「只有兩種人可以稱得上是理性的:一種是因認識神而全心事奉神的人;另一種是因不認識神而全心尋求神的人。」(《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160)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