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

含有「防衛」共 13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不懂得溝通的人,總是把意見不合當作在吵架; 沒有責任感的人,會把別人的回饋當成是在責備。
Thumbnail
「難搞」並不是失敗的證據,而是認真活下來的痕跡。
Thumbnail
在2025年8月下旬,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展開一系列與台灣政界領袖的會晤,涵蓋執政黨民進黨(DPP)、在野黨國民黨(KMT)以及民眾黨(TPP)。這些會晤聚焦於經濟、防衛及社會韌性等關鍵議題,凸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持續關注。特別是8月26日(昨天),谷立言與
Thumbnail
你是否總是在感情剛開始的時候,就先想好結束的方式? 這種「預設分手症候群」在月亮星座中很常見,是一種提前為可能的傷害做準備的心理防衛,讓自己避免在感情中受傷過深。
2025年8月,哥倫比亞警方1架黑鷹直升機在反毒行動中遭FPV無人機擊落,造成12名人員殉職。這起事件揭示低成本無人機已足以對高價值空中平台構成致命威脅。本文將透過案例解析,探討FPV的運用模式、成本效益、對國軍編制的適配性,以及其作為不對稱戰力的發展潛力。
Thumbnail
——但每個人都在動嘴皮,算自己的好處 為什麼不能打?因為代價太高,誰都承擔不起 中國:一旦開打,外資撤離、經濟崩盤、政權動搖,還可能打不贏。 美國:就算打贏,死傷慘重、金融震盪、盟友信任崩潰,還可能引發核戰或網路攻擊。 台灣:第一波就被摧毀,不只是人命損失,還有民主制度、晶片產業、語言主權的
Thumbnail
每到績效考核結束後,最讓人緊張的時刻就是「回饋面談」。 很多人一聽到要進主管辦公室,心裡立刻浮現:「完了,是不是要被罵?」 但其實,績效回饋面談並不是要找麻煩,而是主管和員工之間一個很重要的溝通機會。只要方法正確,它不但能解開誤會,還能幫助你找到職涯成長的方向!
Thumbnail
烏俄戰爭陷入僵局,和平遙遙無期。普丁以拖累戰略,讓衝突逐步「中東化」──無解、長期、消耗。這不僅是歐洲的難題,也正投射到東亞的安全格局。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平凡人總覺得,軍事演習離自己很遠,電視新聞裡的飛機、艦艇、將軍們,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但最近台北發生的一場「異例的國際演習」,卻讓我這個小市民也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6月初,在台北市,一場名為「台灣海峽防衛機上演習2025」的民間活動登場。光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嚴肅,好像要翻開地圖
「雙普會」雖未產生停火協議,卻凸顯美國正走向「孤立主義 2.0」──以單邊會談取代多邊合作,承諾可逆、交易化。此舉加劇美歐裂痕,助長中俄合作,也推動盟友轉向區域小多邊。同時,台灣唯有強化自主防衛,並透過低調軍工合作與多層次外交,方能在碎片化國際格局中維持戰略韌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