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

含有「魔鬼」共 19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曾經問過大學部同學,也問過碩士班與 EMBA 同學以下這個問題: 如果魔鬼提出用5000萬元與你交易10年的生命,你願意嗎? 通常年紀愈輕的同學愈願意交換,接著我再問同學: 如果你拿到5000萬元後,發覺你只剩下1天的生命,魔鬼再度跟你交易,你願意用手上的5000萬元交換 1年的生命嗎?
陰森籠罩半獨立,一雙雙的眼睛在靈界中眨呀眨,鬼魂徘徊在門前,夜夜狗吠聲高嘯。 碎裂的佛像在微笑,可犯惡的人們不停在叩拜,祈求惡行能被從輕發落,卻從不在乎受害者為此四分五裂。 於他們而言,懺悔與認錯,只是逃避報應的生存手段。 他們從不在乎自己的加害導致受害者的支離破碎——冷漠、無情、得意,冷眼旁觀著
Thumbnail
以西結書 21:18~32 21:18 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 21:19 人子啊,你要定出兩條路,好使巴比倫王的刀來。這兩條路必從一地分出來,又要在通城的路口上畫出一隻手來。 21:20 你要定出一條路,使刀來到亞捫人的拉巴;又要定出一條路,使刀來到猶大的堅固城耶路撒冷。 21:21 因為巴比倫王
各位在白色巨塔裡燃燒生命的學姊學妹們,下班後你的腳是不是也像被卡車輾過一樣? 每天病房、護理站兩頭跑,走的路比跑馬拉松還多,回到家只想把腳泡進冰塊裡? 別再穿著硬底鞋虐待自己了!一雙好的「護士鞋」,絕對是能讓你平安下莊最重要的保命裝備! 這篇直接幫大家整理7款Dcard、護理師社團裡被推爆的「
Thumbnail
人性的私德猶似光譜的兩端,任何人都經不起用放大鏡去檢視。聞問那些歷史人物秦宣太后、海瑞、曾國藩等等,是否亦毀譽參半?那評論當代人物又如何超然見諸? 所以猶似微塵凡人如你我,學著活得又雅又野吧!日本人可以很自在地在天堂與地獄穿梭,並且不妄下定義是天堂還是地獄。 ////////// 日本人相信人
我瞧見他搖擺在良知與慾望之間,搖搖欲墜,他的一念之差,將決定他臣服於魔鬼,抑或是選擇向光。 我瞧見她為了一己私欲,加害於他人,享受著别人的痛苦,來粉飾自己的人生,卻從未有過一絲於心不忍。 對她而言,良知是天真的童話。 她早已背光太久,卻不以為意,直到在次次的選擇中徹底成為魔鬼,回首才發現回頭路上早
Thumbnail
魔鬼認為,如果任由自己隨波逐流,那就是跟著大環境載浮載沉,就會進入一種牠所設定好的催眠狀態,認為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 因為景氣不好,所以薪水不漲也是很正常的。 就是競爭太激烈,所以找不到工作也沒辦法。 因為自己條件不好,自然沒辦法吸引合適的對象。 錢就是這麼多,所以沒辦法去做
Thumbnail
嚴肅獵犬-avatar-img
2025/08/08
其實,要遠離魔鬼很簡單,只要遇到挫折,第一個先檢討自己,然後找到自己的問題,改進、學習、自我進化,接著再次前進,那魔鬼永遠不會來找你⋯⋯
深邃月光-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嚴肅獵犬 自我檢討真的不容易,通常都是先怪天怪地怪別人,這樣很難進步的。
浮士德的永恆如何得到救贖與滿足? 你滿足你的人生? 你還在追求什麼? 你現在做的有價值嗎? 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承接了第一部的悲劇與愛恨情仇,卻在主題、人物關係和文化維度上展現了驚人的轉變與深化。我們得以看見這部詩劇如何從個人的慾望迷戀,昇華為對公共生活、至高真理以及人類文
歌德的《浮士德》作為一部橫跨其六十餘年創作生涯的巨著,其核心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往往需要將上下兩部連貫閱讀,才能真正體會。不僅揭示了哥德個人的創作轉變,更展現了他宏大的文明觀與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批判。 一、從個體經驗到公眾世界的史詩轉向 《浮士德》的閱讀難處,源於其上下兩部性質的巨大差異。 第一
瑪格麗特幽會導致母親死亡、未婚懷孕、殺兄、淹死嬰兒—為何可以被救贖? 在瑪格麗特悲劇的層次,歌德如何重新定義了人與「魔性」的關係。 《浮士德》 第一部聚焦於浮士德與純潔少女瑪格麗特的愛與悲劇,充滿了個體情感的張力。 第二部則脫離了瑪格麗特的個人敘事,轉向了巨大的文化隱喻,讓代表日耳曼文化的浮
Morris Y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2
瑪格麗特幽會浮士德, 導致母親死亡、未婚懷孕、殺兄、淹死嬰兒, 你會原諒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