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作為一部橫跨其六十餘年創作生涯的巨著,其核心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往往需要將上下兩部連貫閱讀,才能真正體會。不僅揭示了哥德個人的創作轉變,更展現了他宏大的文明觀與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批判。
一、從個體經驗到公眾世界的史詩轉向
《浮士德》的閱讀難處,源於其上下兩部性質的巨大差異。
- 第一部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個人悲劇,聚焦於浮士德與瑪格麗特的愛慾、罪惡與救贖。然而,第二部一開頭便宣告了主角的徹底轉變,瑪格麗特的故事彷彿一場夢,浮士德在精靈愛瑞爾的引導下甦醒,告別了個人的愛恨情仇,踏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 這並非是創作上的斷裂,而是哥德的精心佈局:第一部是浮士德在魔鬼引導下的「個人層次體驗」,而第二部則是他投身於「公眾世界」的旅程。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擴展,體現了哥德在晚年對生命、歷史和文明更為成熟的思考。
二、文化視角的擴展:當基督教遇上古典文明
第一部《浮士德》的背景完全根植於基督教傳統,從序章中的天庭景象,到結尾聖母瑪利亞的救贖,一切都在基督教的框架下運行。然而,在第二部中,哥德巧妙地引入了古典文明,極大地擴展了作品的文化維度。
當浮士德在愛瑞爾的引導下認識太陽神阿波羅時,他的心境已超越了單一的基督教信仰。更為戲劇化的是,作為基督教魔鬼的梅菲斯特,在面對浮士德對古典文化(海倫)的嚮往時,顯得困窘且力不從心。他無法召喚不屬於他管轄範圍的「異教徒」海倫,這迫使浮士德必須親自前往「大地之母」的領域。這段情節精準地凸顯了梅菲斯特作為「基督教魔鬼」的能力限制,同時也證明了人類(浮士德)追求的無限性,其精神嚮往能夠跨越傳統宗教與魔鬼的界限。三、公眾生活的批判:現代魔術與混亂的帝國
《浮士德》第二部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為背景,對公眾生活與政治腐敗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資料中將帝國描繪為「既非神聖也非羅馬也非帝國」的混亂局面,而昏庸無能的皇帝與大臣們,更凸顯了基督教在處理公共事務上的局限性。
在此,梅菲斯特不再是單純的誘惑者,而是扮演了推動現代社會變革的「魔術師」。他提出的發行紙鈔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案,被講者稱為「現代魔術」,這不僅巧妙地諷刺了現代貨幣制度背後依賴的「信念」本質,也隱含了哥德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
《浮士德》第二部是哥德將個人命運與歷史洪流、宗教與文明碰撞、古老與現代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的宏偉嘗試。
它提醒我們,浮士德的旅程不僅是個人的愛慾與救贖,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文明如何從狹隘的個體走向廣闊的公眾,從單一的宗教框架走向多元文化的融合,並不斷在掙扎與奮鬥中尋找意義的史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wowE20V3g&t=12s
非常好的學習 楊照 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9|第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