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們有選擇的自由,請選擇善──《人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刊登在Readmoo閱讀最前線

 

人性善還是性惡?

前陣子有一本很紅的書《人慈》,作者一反「人是披著羊皮的狼」的看法,指出人類在歷史大多數時候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善良。無論同意與否,人到底是善是惡,總是千古爭論不休的難題。而我常在想,為什麼我們這麼想知道人性的本質呢?或許,如果相信人是善的,世界便還有救贖的可能;如果相信人是惡的,就能以「清醒的現實主義」之姿看淡世態炎涼。不過,前者也可能變成不諳世事或打高空的樂觀主義;後者反而可能更積極想辦法抑制惡的蔓延。無論如何,探討這些絕非無意義的哲學漫談,而是對人的可能性有不同想像。

 

佛洛姆(Erich Fromm)做為一個二十世紀著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在早期的著作《自我的追尋》便強調「創造性」(productiveness)是人的基本潛能,人會為了成全自己去發揮理性與愛,而非為外在權威而活。而人之所以會行惡,不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心理與社會條件。這樣的論點在後來《健全的社會》中更詳細地闡述出來。作為強調社會批判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過度發展到把人給商品化,以至於在勞動與情感的領域,人便得越來越不像是自己,而是可被替換的物品。

 

上述的討論,其實都建基在佛洛姆第一本著作《逃避自由》的經典命題:人本來就渴望邁向自由獨立的生活,但也害怕面對自由帶來的孤獨。因此,人可能以培養創造性的方式重新與世界連結,但也可能尋找新的依附對象來逃避自由。後者的逃避機制,帶來「施虐─受虐癖」、「破壞性」與「機械化順從」的問題。而這本《人心》,就是繼續深入討論這樣的「死亡狀態」。他以「戀屍癖」(necrophilia)「自戀」(narcissism)「亂倫共生」(incestuous symbiosis)三個極端惡的型態,探討「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工業社會中,人類對生命表現出來的漠不關心」。[1]本書出版時(1964年),核子戰爭一觸即發,佛洛姆焦心大眾事不關己的態度,以及著迷於毀滅性的機械事物。

 

raw-image


戀屍癖:沉迷於死亡的事物

第一種惡的形式是「戀屍癖」。這指的不見得是想跟屍體性交的性變態,而是在根本的層次上「愛死亡的事物」。戀屍癖者是冷漠的,以對待機械的態度對待生命,所有與生命有關的事物都被轉化為死的物品。對他而言重要的不是存在,而是佔有。只有當他佔有某物或某人時,對他而言才會產生關聯。他不期待新的經驗,而是沉迷於過去。

 

由於生命是永遠無法確定與預知的,因此戀屍癖者害怕未來;而為了使生命變得可控,他必須把生命轉化為死亡,因死亡是唯一「確定」的事。像書中舉希特勒的例子,就是戀屍癖的極端案例。

 

佛洛姆將愛死亡傾向延伸至社會對「物的崇拜」,其主要的目的是生產物品與消費物品。人們對生命的態度越來越抽象化與機械化,把自己打造成市場可交易的商品,甚至喜愛機械裝置勝過人。這種對生命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得人們誤以為消費或擁有很多物質,就代表生命充滿朝氣。

 

現今,人們不只是追求物質,還有無止盡的流量,按讚與分享數成為人們價值感的來源。人被當成一連串的數字或貼文來看待,在社群媒體的「展演」勝過對真實生命的興趣。




自戀:缺乏對外在世界的興趣

 

第二種惡的形式是「自戀」。自戀者通常會一直講自己的事情,而不聆聽別人在說什麼;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感到憤怒或憂鬱;以自己的財富、名聲、聰明、外表當作是認同的對象。

 

無論自戀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他們都「缺乏對外在世界的興趣」。自戀者的偏見與自我膨脹,讓他們扭曲理性判斷,看不清現實,總是自圓其說自己是正確的。但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他深怕面對現實,會摧毀他自我認同的基礎。佛洛姆這樣說:「倘若他就是全世界,自然不會有什麼外在世界能嚇到他;倘若他就是一切,他就不會孤單。因此,當他的自戀受到傷害,他會覺得自己的整個存在都受到威脅。……唯有摧毀批評者(或者摧毀自我),才能拯救他脫離自戀性安全受威脅的狀態。」[2]

 

不過,自戀可以藉由群體的包裝,賦予它高尚的特質。像是德國納粹或是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都是藉由「我群比他群優越」的意識形態來獲得滿足感。佛洛姆指出,群體自戀的社會功能,就在於能提供經濟與文化匱乏的社會成員一種惡性的自戀滿足,讓歸屬某個群體成為價值感的泉源。

 

如今,全球極右派崛起,以國家、種族、性別、宗教作為區分彼此的工具,並狂熱地相信自己所屬的群體才是純正、美好、有價值的,而那些移民、少數族裔、性少數,都是威脅群體的敵人。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固然回應了白人勞工階級長期被遺棄的心聲,但這樣的群體自戀是否能實際地幫助人民,著實值得懷疑。

 



亂倫共生:倒退回大地的渴望

 

第三種惡的形式是「亂倫共生」。佛洛姆指的「亂倫」,不是與近親發生性行為的渴望,而是一種渴望倒退回子宮、大地與一切能保護安全的事物。他寄生在「寄主」身上,離開它便無法生存。他需要一個「母職人物」安撫或呵護他,或需要一個「母親偶像」來崇拜(國家、種族、神祇等),讓他得以擺脫責任與自由。

 

嬰兒脫離母體後,便要漸漸學會獨立的能力,以面對這不確定又危險的世界。渴望確定感,固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如果他過度依賴「母親」,就無法發展人格的完整性。

 

「與母親和部落緊緊綁在一起的人沒有做自己的自由、沒有自己的信念和選擇於什麼的自由。他無法對世界敞開心胸,也無法擁抱它。他總是被困在種族─民族─宗教固著的監獄裡。」[3]

 

佛洛姆總結道,當戀屍癖、自戀與亂倫共生三者取向的「退行」層次越深,就會匯聚為「衰敗症候群」(syndrome of decay)。相對地,愛生性、對陌生人與大自然的愛、獨立性與自由的「前進」層次越深,就會匯聚為「成長症候群」(syndrome of growth)。鮮少有完全的惡人與聖人,大部分人都處在光譜的中間移動。

 



人的本質是存在的根本矛盾

 

所以,人到底性善還性惡?

 

佛洛姆沒有掉進「人性善或性惡」的問題框架中,反而指出人成長或衰退的可能性光譜,都源自於他選擇善(促進生命)或惡(抑制生命)逐步累積的結果。

 

佛洛姆進一步說,如果真有所謂「人的本質」,那不會是善或惡,而是「存在的根本矛盾」「尋找解答的需要」。人因為意識到自己的有限、孤單,又無法只憑著自然法則的本能而活,因此必須克服自己的分離感,獲得與自然跟社會的連結感。他可能以退行或前進的方式來滿足需要,而這兩種傾向會彼此拉扯,讓人在理性與非理性、成長與停滯間做選擇。

 

但每個時刻人都有選擇向善的自由嗎?還是說,我們的選擇其實都是被各種力量左右與決定的,因此沒有選擇的自由?

 


 

自由來自帶著覺察的選擇

 

面對這個哲學的千古難題,佛洛姆跳脫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辯論框架,指出自由不是擁有的屬性或能力,而是關乎選擇的「具體行為」。如果帶著覺察與理性做選擇,就能增加向善的自由度;如果因為逃避或懦弱而投降,就會減少向善的自由度。換言之,自由與不自由都是一步一步選擇而變成的。

 

就像一個聲稱「決定」要戒菸的癮君子,他一開始有選擇的自由,但他的決定不是真正的決定,只是讓自己感覺有變得不一樣,沒幾天又故態復萌。如果他要獲得不抽菸的自由,他就必須一次又一次選擇不拿眼前那根菸。

 

佛洛姆認為,選擇善的基礎就在於培養「覺察」的能力:覺察什麼是善與惡、覺察哪種行動是實現所渴望目的的適當手段、覺察無意識的慾望、覺察自己有多少的可能選項、覺察自己選擇某一選項而非另一選項的後果。更重要的是,覺察光是有覺察是不足夠的,還必須要有行動的意志,以及準備好承受與自己激情相反的行動帶來的痛苦。

 



結語:對生命有感

 

我們往往是在為時已晚後,才意識到自己曾有選擇的餘地。儘管人心可能被非理性的慾望奴役而變得剛硬,但終究是「人的心」。生而為人,註定有沒完沒了的選擇要決定。

 

原本以為佛洛姆接下來要說什麼正向的話,但在《人心》的結尾,佛洛姆帶著沉重與傷感的先知性口吻說道:「為了選擇善,我們確實必須變得覺察,但是,如果我們對自他人的痛苦、親切的目光、鳥兒的歌聲和青草的翠綠喪失感懷的能力,則再多的覺察也無濟於事。如果人變得對生命無動於衷,那麼他就無法再選擇善良。[4]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追求更多可量化與控制的事物,但與人真實的相處與磨合變得更困難。而社群媒體爆炸式的影片與圖片,彷彿讓人成為「演算法的組合」,使我們難以培養覺察的專注力,去感受周遭的世界。

 

本書雖然剖析了惡的特徵,但可惜之處在於鮮少提到向善的可能,不免讓讀者有些悲觀。不過,若《人心》可以搭配《愛的藝術》或《存在的藝術》一起來看,心情會更平衡些。

 

作為愛的先知,佛洛姆邀請我們再次「對生命有感」。《人心》教導我們在還有選擇的自由之餘,勇敢擇善。



[1] 佛洛姆(Erich Fromm),《人心》(新北:木馬,2024),頁22。

[2] 同上,頁122。

[3] 同上,頁170。

[4] 同上,頁238-23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6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由的價值以及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內心掙扎,並反思了人性與尊嚴的底線。作者表達了對靈魂被扭曲的不滿,並強調真理、愛與善良對於個人的救贖的重要性。文章任重而道遠,號召人們面對現實中的黑暗與困境,追求光明和真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由的價值以及在追求幸福過程中的內心掙扎,並反思了人性與尊嚴的底線。作者表達了對靈魂被扭曲的不滿,並強調真理、愛與善良對於個人的救贖的重要性。文章任重而道遠,號召人們面對現實中的黑暗與困境,追求光明和真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這個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 人們趨向相信人性險惡,但這樣的認知,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媒體與虛構作品形塑,因為恐怖和可怕才能吸引人們……
Thumbnail
「在憤世嫉俗的大海上,這本書是這個世界所需堅固不沉的救生艇。」 人們趨向相信人性險惡,但這樣的認知,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媒體與虛構作品形塑,因為恐怖和可怕才能吸引人們……
Thumbnail
你是否相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問題,不同的時代、文化和學科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本書可能會顛覆你對人性的看法,讓你發現人性不是黑白分明,而是複雜多變的。這本書就是《人慈》,由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於2019年出版,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和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多個角度
Thumbnail
你是否相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問題,不同的時代、文化和學科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本書可能會顛覆你對人性的看法,讓你發現人性不是黑白分明,而是複雜多變的。這本書就是《人慈》,由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於2019年出版,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和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多個角度
Thumbnail
我本可因為我的求生本能做出某些行為,但我並不。因為我要做出一個選擇。 ​這可能正是「美德」這個概念吸引我的地方吧。​美德是一種叛逆。叛逆了人性本能,在這個逆反的過程,彰顯了我之所以為我的主體。
Thumbnail
我本可因為我的求生本能做出某些行為,但我並不。因為我要做出一個選擇。 ​這可能正是「美德」這個概念吸引我的地方吧。​美德是一種叛逆。叛逆了人性本能,在這個逆反的過程,彰顯了我之所以為我的主體。
Thumbnail
倪匡的科幻小說不以對“科學”成分濃墨重彩的渲染取勝,而是以豐富驚異的想像和曲折多變的情節以及對人性的探討與思索深深吸引着讀者;在文學中探討人性的善惡,思考生命的意義,表現出對生命存在的關注和追問;力圖通過故事讓人們明白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意義,從而去努力實踐和追求人性與社會的真、善、美,實現人生的最高
Thumbnail
倪匡的科幻小說不以對“科學”成分濃墨重彩的渲染取勝,而是以豐富驚異的想像和曲折多變的情節以及對人性的探討與思索深深吸引着讀者;在文學中探討人性的善惡,思考生命的意義,表現出對生命存在的關注和追問;力圖通過故事讓人們明白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意義,從而去努力實踐和追求人性與社會的真、善、美,實現人生的最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