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在多元社會,重塑群體所愛之事──《愛的共同體》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刊登於《校園》雜誌雙月刊Vol. 66 No. 5

令人疲倦的資訊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對社群媒體上各種「即時又重要」的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網紅或KOL可以對各種社會議題大聲疾呼、打抱不平;他們凝聚眾人,卻也沒有任何一人彼此相遇。這些「代表民眾」的媒體或網紅,不斷告訴你該關心這個、該關心那個,但關注疲乏帶來的往往是麻木與憤怒。這不禁讓我思考,所謂的「社群」究竟是什麼?在眾多喧囂與同溫層互相攻訐的社會中,我們要如何維護多元社會的價值?

 

raw-image


群體的標誌:分享相通

 

著名的英國基督教倫理學家歐唐納文(Oliver O’Donovan)在《愛的共同體》(Common Objects of Love)一書中,收錄了2001年於加爾文大學及神學院中的三篇演講稿,帶領讀者探討:把眾人聯合成一個持續的行動與經驗群體究竟是什麼?

 

作者指出,群體之所以為群體,是因藉著共同喜愛美好的事物「分享相通」。我們不只共享物質,也透過論述來為這些事物賦予文化意義。我們對於共同對象的理解,同時也是對自己與他人的理解,因此群體得以凝聚自身來延續生命。有些具代表性的事物,最能呈現群體的樣貌。像是離開台南家鄉的遊子,會懷念街口的肉臊飯或牛肉湯。「我真的好愛那碗半肥半瘦的肉臊飯!」當你我點頭如搗蒜,並產生「又甜又鹹又油」的味覺記憶時,就表示我們是「同一群」的!

 

當然,食物只是一個例子。作者指出群體還會發展出其他的「超越代表性」(transcendental representation),形塑群體的自我理解,既能表達群體的本質與傳遞的價值,亦呈現對群體的愛。像是藉由歷史記述與藝術來維繫的各樣「傳統」,就構成了群體成員的世界觀與其「如何在當中過好生活」的共同理解。

 

「群體對它自己的愛,是一個能使它在對世界的理解之中組織起自身的功能,是邁向成員間所共享之價值評估的決定性關鍵。它詮釋宇宙的秩序和節奏,也詮釋人類的本性和命運。」(頁38)




所愛的事物愈美好,人民就愈美好

 

但歐唐納文進一步指出,社會的自我代表絕不是站在「無罪的純真狀態」(state of innocence),彷彿群體透過代表性的事物就能自足延續。因為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群體,不同的傳統會彼此競爭與衝突。而當每個群體都堅稱自己所愛的事物才是「好的、對的」,我們就會把看向世界的不同窗戶當成是屏幕,遮住了我們認識新事物的機會。「分別善惡的知識」雖然讓人得以辨識萬物,但同時也是誘惑,讓我們失去耐心來理解彼此。

 

再者,我們怎能確保群體所愛的事物不是在「愛邪惡之事」?因此,若我們要辨明愛的共同對象,就必須進行「道德反思」,去「察驗何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歐唐納文引用奧古斯丁的思想,指出人民就是一群「藉著同意共享所愛的事物而彼此聯合」,而「所愛的事物愈美好,人民就愈美好;所愛的事物愈醜惡,他們共享的協定就愈醜惡。」(頁26)每種明確的愛都會帶來相對應的憎惡,我們愛這系列的事物,就會收起對那系列事物的愛。

 



公眾關注:流量至上的文化,雜亂無章的代表

 

但歐唐納文指出,現代社會的誘惑是我們一頭熱栽進媒體帶來的「公眾關注」(publicity),讓一堆大大小小、破碎不堪、樣板固定的資訊作為社會的自我代表,導致人們用過度粗糙與簡化的方式來認識社會。

 

這帶來的結果是,現代社會的人們雖相對不受傳統的束縛,但密集又分散的傳播形式也沒辦法引領眾人成為一個群體,「它們改變的速度反覆無常,快到無法促成社會的連結一致或穩定」(頁76)。公眾關注的任務是創造共同關注,但無法產生穩固的超越代表性,反而丟出一堆過剩的資訊,讓我們無法耐心地認識世界,或探索我們該追求何種「善」來塑造群體生活。尤其,我們看到社群媒體上各種KOL吸引粉絲的方式,就是要求粉絲產生對特定議題或敘事方式的忠誠,就算引起各方的仇恨也在所不惜。當KOL視自己能「代表」群體的意見或理想的形象時,往往會帶來武斷的暴力,視社會為一場「我們vs.他們」的戰鬥。傳遞正確資訊、引起道德反思、分享觀點、自我校正並非他們的關注。真正的關鍵是流量。但我不禁想問,這些流量又引領我們到何處?這些「關鍵意見領袖」提供的到底是「誰的意見」?

 

歐唐納文在最後指出,唯有我們操練注意力,專注在那「惟一代表」──逾越節的羔羊基督──才不會被其他代表迷惑。「敬拜就是被代表者的忠誠姿態,讓那獨一的代表性形象統管其他所有的形象。」(頁84)

 



如何敬拜?《愛的共同體》留下的未解之題

 

然而,《愛的共同體》仍留下太多疑問等待解答。第一,我在閱讀每個篇章時,感覺作者繞了很多圈,但談不到核心,不知這是否跟講稿改寫有關。他雖然想回答「把眾人聯合成一個持續的行動與經驗群體究竟是什麼?」,但他更想談的應該是「群體如何藉由共同愛的對象來行動?群體如何敬拜真實的創造主來活出有愛的生命?」。他有意要帶讀者進入後者的反思,但提供的資料實在太少。例如,他提到人類喜愛的事物可能是拙劣且有害的,因此需要「救贖之愛」;或是相對於公眾關注的「公共行動」,特性是人們現身在互不熟悉的群體面前並對彼此負責。這些主題他都沒有再繼續發展,但我認為這對群體的倫理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敬拜獨一真神的群體,是否也有可能帶來暴力(如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到底這「愛的共同對象」有什麼樣的特質,能夠引領我們走向多元且包容的社會,是作者沒有仔細描述的。第三,作者指出要專注惟一的代表耶穌基督身上,才能避免公眾關注帶來的虛假形象。但是,要如何操練這樣的專注?我們有哪些靈性傳統能幫助我們看透這世界的謊言並察驗上帝的真實?換言之,我認為應更多探討「如何」的問題,才能打開讀者對群體真實敬拜的想像畫面。

 

最後,作為一個喜愛校園出版的讀者,我相當好奇為何本書會放在「里程碑」書系?無論就字數、學術論證的嚴謹度或具突破性的神學觀點,都不比以往出版的書籍。它當然比較好入口,但有太多未解的問題被擱置,不免令人感到惋惜。

 

然而總的來說,《愛的共同體》無疑對社群媒體上過度連結且低品質的互動文化敲上一記警鐘。它提醒我們,我們會活出我們所敬拜對象的生命特質。願我們耐心地保有多元帶來的張力,並在這張力中操練聆聽的藝術,辨識聖靈在群體中的帶領與更新。


【後記】

本文投稿至《校園》雜誌後,竟意外收到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應仁祥的用心回應文。文章回應了我對於本書實踐方案不足,以及為何擺在「里程碑」書系的質疑。

原本校園是預計同時出版三本一套的系列作,但因為翻譯的困難與時間的延宕,所以只好先出這本;而如果將本書放到其他的書系,恐怕會嚇到讀者(畢竟用字遣詞還是不太容易)。期待未來《列國的渴望》(The Desires of Nations)與《判斷之道》(The Ways of Judgement)這兩本書的出版,分別回應群體所愛的對象之樣貌,以及道德與價值判斷的種種方式。

老實說,我對這本放在「里程碑」的書有點失望,或許是期待太高,所以內容不夠紮實的現象一直被放大。不過,應主編對於我有關注書系這件事情感到很開心,彷彿找到知己;我很謝謝他認真回應我的提問。

現在願意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其實越來越少,更何況是基督教出版社的書籍。而我在雜誌中的書評交流,或許也是給編輯群一些鼓勵吧。很謝謝你們出版好書!

raw-image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這篇文章重新詮釋了創世紀廿二章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通過對亞伯拉罕的內心和行為的分析,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探討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考驗是否真的是對他的信心和愛的測試。文章還從以撒和撒拉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而試圖打破對該故事傳統詮釋的壓抑,並提倡對信仰不同層面的理解。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這篇文章重新詮釋了創世紀廿二章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通過對亞伯拉罕的內心和行為的分析,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探討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考驗是否真的是對他的信心和愛的測試。文章還從以撒和撒拉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而試圖打破對該故事傳統詮釋的壓抑,並提倡對信仰不同層面的理解。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愛是靈魂的滋養,自由是本質,單獨是天性
Thumbnail
這本書集結了各種關於愛的故事,此處的愛,並不僅限於傳統上兩性間的愛,還包含了親情、友情、多元性別等議題,甚至是陌生人間,萍水相逢的情緣。各種形式的愛,各種相遇,都很寶貴。 不受制於狀況的無限的愛,可以延伸到每一個人身上,耶穌從來沒提過同性戀,他的宇宙觀沒有信條、罪惡、輕視,他的重點是要去愛被邊緣化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愛別人, 感受萬物一體,萬物相連, 你是愛,一切如是。
Thumbnail
校園戀愛一直是很多人的憧憬,包括電影、電視劇、動漫對愛情觀的影響。本文介紹了校園戀愛的魅力,以及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流行用語和新趨勢,希望讀者能了解戀愛形式的演變,並從中得到反思!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篇關於浪漫和孤獨的文章,描述了愛情的甜蜜和痛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孤獨。作者詳細探討了愛情中的掙扎和成長,並呼籲讀者學會享受孤獨,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祝福大家在追求愛情、性、利益的過程中,是享受其中,不是後患無窮。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喜歡那種,可以什麼都談的對象。除了彼此之間的想念,還可以天南地北地聊著時事的話題,討論著社會現象。這是現在這個年紀所需要的。感情的愛意很重要,但生活也是同等重要。偶爾正經,有時也可以不正經地調調情。不再是得失心重搞得自己不開心,而是在意更該在意的自己。有他可以很好,沒有他也可以自己好好生活。 女人
搞懂自己的追求、慾望,搞清楚對方在你生活中的份量,拿捏好度,活得快樂、輕鬆。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愛是靈魂的滋養,自由是本質,單獨是天性
Thumbnail
這本書集結了各種關於愛的故事,此處的愛,並不僅限於傳統上兩性間的愛,還包含了親情、友情、多元性別等議題,甚至是陌生人間,萍水相逢的情緣。各種形式的愛,各種相遇,都很寶貴。 不受制於狀況的無限的愛,可以延伸到每一個人身上,耶穌從來沒提過同性戀,他的宇宙觀沒有信條、罪惡、輕視,他的重點是要去愛被邊緣化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愛別人, 感受萬物一體,萬物相連, 你是愛,一切如是。
Thumbnail
校園戀愛一直是很多人的憧憬,包括電影、電視劇、動漫對愛情觀的影響。本文介紹了校園戀愛的魅力,以及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流行用語和新趨勢,希望讀者能了解戀愛形式的演變,並從中得到反思!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篇關於浪漫和孤獨的文章,描述了愛情的甜蜜和痛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孤獨。作者詳細探討了愛情中的掙扎和成長,並呼籲讀者學會享受孤獨,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祝福大家在追求愛情、性、利益的過程中,是享受其中,不是後患無窮。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喜歡那種,可以什麼都談的對象。除了彼此之間的想念,還可以天南地北地聊著時事的話題,討論著社會現象。這是現在這個年紀所需要的。感情的愛意很重要,但生活也是同等重要。偶爾正經,有時也可以不正經地調調情。不再是得失心重搞得自己不開心,而是在意更該在意的自己。有他可以很好,沒有他也可以自己好好生活。 女人
搞懂自己的追求、慾望,搞清楚對方在你生活中的份量,拿捏好度,活得快樂、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