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在《人生指南》對於忍辱的論述,拋開肉身的覺受,回歸到心靈的基本面。
所謂「辱」,不必刀劍相向,光憑口舌就游刃有餘。
存心跟別人過不去,真正繞不過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心有千千結,糾結的世界當然得找無辜的羔羊來受罪。作了代罪羔羊,別人給罪受,自己可別傻傻地伸長脖子往肚子裡吞。
洞明世事的宗主拋出一句智慧語:「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
別人無禮── 也有可能是無知,出口的權柄本來在他,我們無權置喙;至於要不要吞下這些侮辱的言語?決定權絕對在我。
提醒自己莫作阿難,或許是善巧的應對之方。
佛陀證道之後,拜阿難過「耳」不忘的超強本事,駐世時許多教示得以留下完整記錄,佛經因此慣以「如是我聞」作開卷語。
「如是我聞」──我當時聽到佛陀是這麼說的。那是博聞強記的阿難追憶起某個時空,佛陀針對某個主題展開的說法,說來歷歷如繪。
現實人間世,尋常往來,不管是有心或無意,短短幾秒鐘丟出的嘲諷或羞辱,說者或許轉身就忘,可聽者若要學阿難,像阿難那般有聞必錄,把這些難堪的言語在心裡反覆播放,苦的必然是自己。
且看佛陀如何面對旁人的羞辱,故事收在《百喻經》。
貴為萬世導師的佛陀,駐世時遭遇的羞辱並不少於一般人。有一天又來了人對著他狂罵不已,佛陀始終含笑以對,直到那人大放厥詞完畢,佛陀臉上的笑意依然不減。
對方有點錯愕,質問佛陀為何不被激怒?
佛陀帶著笑問他:如果你今天登門作客,巴巴送去的禮物被主人拒絕了,不知閣下如何處理?
那人回說:當然就是自己帶回去啦。
佛陀便說:閣下今天從嘴巴送出的這些「禮」,我也沒打算收,是不是請閣下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