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與慈悲:從閔子騫到尸毘國王的無害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忍慈二者,不惜離分」。忍辱與慈悲,向來是一體兩面,無法切割。

「慈」可以是非常出世的,也可以是尋常入世的。先說入世

孔門高弟閔子騫的母親過世後,父親續娶,又添了兩名兒子。那年冬天大寒,子騫駕車送父親出門,兩手握不住繮繩,車子失控。閔父滾下車來,這才發現子騫的手完全凍僵,身上的冬衣單薄得可憐。閔父一進家門,把續弦親生的兩個小孩叫過來,兩手溫熱,衣服又厚又暖。閔父當下就決定把後妻休了。

長期受虐的閔子騫卻上前為後母說話:「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家,就我一個人受凍;可母親走了,受苦的就是三個孩子了。

閔子騫至孝,對同父異母的弟弟,甚至後母都有一顆不忍之心。閔父聽完,半天不吭聲。休妻的事當然就化為無形,後母的厚此薄彼從此也化為無形。

孔門四科十哲,閔子騫名列德行科。孔子對這名高弟有一句評價:「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尋常人間誇耀子弟的優點,通常言過其實,可閔子騫這個大孝子,旁人聽他的父母兄弟誇獎,可都覺得半句不假呢!

把慈轉到出世的層面。

脫卸前生惡因,許我一個清淨的未來,此後無罣復無礙,等於是為未來的修道鋪平道路。如此說解足以為受苦提供形而上的意義,在逐步洗清的過程中更能心平氣和地說服自己:那畢竟只是滌除舊染的過程。

可若以此視角解讀一切受苦眾生,認定受苦必然是在清償惡業時,潛藏於人心內在的悲憫會不會因而消減?因為他是在清償前生的業力,所以這些罪——活該他受?

站在仙佛的制高點上,即便眾生是自作自受,仍有悲憫,仍有不忍,那是仙佛的大慈悲。

慈悲常常住在不忍的隔壁。《菩薩本生鬘論》有極好的範例。

帝釋天王為測試以仁惠知名的尸毘國王是否實至名歸,命手下毘首天子化作鴿子,自己則變身作老鷹,緊追在後。驚恐萬狀的鴿子飛進國王腋下躲藏,老鷹隨後飛來,在國王面前站定,要求國王歸還它的「食物」。

國王答道,他本有度化一切眾生的心願,鴿子既然飛來投靠,他斷無背叛飛鴿的道理。老鷹卻說:如果一切眾生都是大王眷顧的對象,那麼大王斷然不會棄捨我這個飢餓已極的生命。全活了鴿子,不就意味著必須犧牲我這隻老鷹?

這話說得不錯。國王徵詢老鷹,可否以其他的肉代替鴿肉?老鷹點頭同意。可如果以其他生命換取鴿命,傷生依舊,眼下唯一能夠動用的,大概就是自己身上的肉。國王立即請手下取來利刃,從大腿割下一片肉。

鷹王拒絕了那塊肉。除非與鴿肉等重,否則這個交易他絕不接受。

既然如此,國王責令手下取來天平,將鴿子與股肉各置一端。可詭異的是,看似輕盈的鴿子居然是低垂的那一端。國王的刀於是又回到自身,一刀一刀剮了往盤中放。兩臂的肉割盡,卻始終換不來另一端蹺起。國王正準備把整個身子站上盤中,血流力盡的肉身只賺得失足落地,昏厥良久。

犧牲到極致之際,正是覺悟的契機。

國王甦醒之後,反躬自省:累劫以來為身所累,因此招來萬般苦難,未嘗利益有情,如今正是絕佳時機。

悟心一生,喜心亦生。經論說大地為之震動,天宮動搖,天花紛紛。

不斷刁難的鷹王回復天王原形,先是讚歎國王的苦行不可思議,隨後便問國王苦痛的覺受如何?是否後悔?

國王答道,為求善道絕不後悔。

天王請求見證。國王便說:如果成佛渡眾的心願不虛,割截的肢體理當回復。

國王的誓願頃刻成真。他的身體完好如初。

這是一個帶血帶刀的神蹟故事。現代佛子未必需要血淋淋的刀光劍影,但從中可以覷見佛陀的慈悲與不忍。

「不忍」實即佛教心法的「無害行」。雖說是行,並不局限於外顯的行為。達賴喇嘛說無害行最為關鍵的是「動機」的修煉。只有心存悲憫因而不忍加害眾生,才是真正的無害行。

因為不忍加害眾生,增長慈心,最後成就的事業,必然利益他者,自然積功累德。若是小乘,得以成就自身的解脫;若是大乘,由於利他事業的圓成,進而成就其必要條件「遍智」──遍知一切法的智慧。此即《廿字真經》下接的「即覺大道」。

avatar-img
35會員
171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宗教經典中不乏以忍受巨痛證得碩果的故事,讀來驚心動魄。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作了另類解釋:佛經的許多說法未必是實指,而是象徵或譬喻。宗教信仰如果拋開理性與情感,藉此斂財或斂色豈無可能?
嫉妒使人瘋狂。呂后收拾亡夫生前的最愛絕不手軟。她先是把幾乎搶走太子寶座的如意毒死,再把美貌的戚姬整成「人彘」,還不忘帶親生兒子來「欣賞」自己的「傑作」。只是萬萬沒想到,仁厚的惠帝無法認同母親的心狠手辣,一病年餘,最終英年早逝。呂后的怒火,燒死的不僅是仇敵,更有自己的親兒。
忍辱成聖是個人的修煉。轉身面對眾生,因為體驗過淪肌浹髓的痛苦,因此不願再把類似的苦痛加諸他人,這是「不忍」。 忍辱的堅毅,與不忍的仁心,因此是一體之兩面,難以分割。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9 釋「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然而生命的確是一所學校,因著學員程度淺深,自有不同設計。你學的越多,上帝給的越難。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8 釋「忍辱成聖,涵蓄長生」。 所謂「忍辱」,宗主有一善巧的對策:「辱不辱在他,受不受在我」,更早的佛陀則視這些無禮或無知的言行為送上門的「禮」,對於不愛的禮,自然就拒收啦!
吃苦如吃補。草根的大白話版。換作古典的文言版,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論文言或白話,重點如一:困境實乃人生之必需。
宗教經典中不乏以忍受巨痛證得碩果的故事,讀來驚心動魄。北京大學的樓宇烈教授作了另類解釋:佛經的許多說法未必是實指,而是象徵或譬喻。宗教信仰如果拋開理性與情感,藉此斂財或斂色豈無可能?
嫉妒使人瘋狂。呂后收拾亡夫生前的最愛絕不手軟。她先是把幾乎搶走太子寶座的如意毒死,再把美貌的戚姬整成「人彘」,還不忘帶親生兒子來「欣賞」自己的「傑作」。只是萬萬沒想到,仁厚的惠帝無法認同母親的心狠手辣,一病年餘,最終英年早逝。呂后的怒火,燒死的不僅是仇敵,更有自己的親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我們昨天說到「忍辱」,忍是我們修行很大的要素,如果沒有這個忍耐,很可能我們發出了一念善心,踏出了幾個腳步,我們就很容易,受世間無明欲念所轉移。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一分堅持,在忍之前就是持戒,守好我們的規矩,若是沒有這股忍力,也是很快會犯戒,我們的步伐同樣也會偏差,所以忍力堅持必定要有。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最好學學彌勒菩薩,「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一笑,能化解許多的憂愁。
我們昨天說到「忍辱」,忍是我們修行很大的要素,如果沒有這個忍耐,很可能我們發出了一念善心,踏出了幾個腳步,我們就很容易,受世間無明欲念所轉移。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一分堅持,在忍之前就是持戒,守好我們的規矩,若是沒有這股忍力,也是很快會犯戒,我們的步伐同樣也會偏差,所以忍力堅持必定要有。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