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曾辟支,乃證仙人。安有眾生,法效如如,不憤大事,常靜常樂?」
經文在字裡行間隱約透著仙佛半無奈半揶揄的笑容:佛陀的大自在是經歷累劫的磨折修來,愚癡的眾生呀,你們怎麼會一廂情願地以為可以無災無難,就直奔常靜常樂之地?
受苦忍辱,往往是靈性最好的資糧。受苦的當下,不怨天不尤人已是極大的挑戰;要悟得苦難是上帝或仙佛的精心設計,恐怕更難。
受苦有時的確是前生業力所致。受苦的當下了悟前生必有惡業,是以今生當為前世種下的惡因承擔惡果。受苦於是有了消清舊債的意義。
有些苦痛乍看與宿業無關,只是因為愚癡,因為不明真理,一廂情願地設定應該如何又如何,一旦結果不如預期,種種負面情緒瞬間爆發。可愚癡的根源仍在業力,業力未清,習性依舊,愚癡上身,「自」找罪受也就理所當然。
苦難肇因於業力,這是一種可能。但還有一種迥異的可能:願力。
五光十色的人間世,即使是菩薩都可能有隔世之迷,屆時自渡尚且不及,遑論渡人?苦難不啻一記警鐘,敲醒陷溺的人心;苦難也可以是一聲大喝,足以振聾發聵。如果迷途的旅人還是執迷不悟,那就再加一支棍棒,對準行屍走肉的凡夫當頭打下。
一直都記得學生時代台師大的老圖書館,一株小樹兀自在石壁縫隙抬頭挺胸。也曾見過陽明山上開得燦爛無比的杜鵑,生物學者說若是一直遇不到適當的配對花蕊,它仍然可以自體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生命必然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愈是殘缺坎坷的生命歷程,愈見人間努力修補的可貴。美籍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在她的生死學名作《天使走過人間》裡,為生命的種種困頓作下結論:「生命是一所學校,你學的愈多,上帝給的愈難。」偉哉斯言!信乎斯言!
淪落紅塵的靈性拘縶於名韁利鎖,困在陰暗的角落。苦難宛若出口,透出幽隱的天光,指引著靈性慢慢甦醒,從而走出幽暗,走出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