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
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這讓我想起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他提到 12 歲後的發展任務之一是培養同理心。我第一次學習到這個理論時,不禁覺得好多人根本就沒有發展完成,還停留在2-7歲時的自我中心階段,認為世界應該要如他們所想像的方式運作(這種心態有時連我也無法避免)。
於是,我開始反思: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太失敗嗎?畢竟,老師與父母也沒有受過充分的心智教育,當然無法傳授給我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只能透過後天自行學習。
我有時會想,活著最大的難處之一,或許是與每個心智不同的人相處,因為我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與標準來理解與看待對方,而忽視每個人的差異。
當然,我也能理解活著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所以才讓這世界顯得多元而好玩。但這個觀點不這麼討好,尤其當事情不如我們心中所期望的時候。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聽過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要衡量優劣的方式就看誰資源多。
最終,我們仍然是用話語的權力高低解決意見差異。
-
隨著我深入了解人類的大腦如何建構記憶、學習、情緒與動機的過程,我漸漸開始相信,也許人性本惡。
曾經,我最喜歡個人中心學派,提倡人擁有自我實現傾向,並相信人性本善。
然而,當我發現一些異常行為的背後可能與大腦某些激素不平衡有關時,我開始對「人性本善」產生了質疑。那些表現出異常行為的心智,真的有良知嗎?他們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情緒,並作出同理的反應嗎?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