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本惡?

人性本善?本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

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

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這讓我想起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他提到 12 歲後的發展任務之一是培養同理心。我第一次學習到這個理論時,不禁覺得好多人根本就沒有發展完成,還停留在2-7歲時的自我中心階段,認為世界應該要如他們所想像的方式運作(這種心態有時連我也無法避免)。


於是,我開始反思: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太失敗嗎?畢竟,老師與父母也沒有受過充分的心智教育,當然無法傳授給我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只能透過後天自行學習。


我有時會想,活著最大的難處之一,或許是與每個心智不同的人相處,因為我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與標準來理解與看待對方,而忽視每個人的差異。


當然,我也能理解活著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所以才讓這世界顯得多元而好玩。但這個觀點不這麼討好,尤其當事情不如我們心中所期望的時候。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聽過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要衡量優劣的方式就看誰資源多。

最終,我們仍然是用話語的權力高低解決意見差異。

-


隨著我深入了解人類的大腦如何建構記憶、學習、情緒與動機的過程,我漸漸開始相信,也許人性本惡。

曾經,我最喜歡個人中心學派,提倡人擁有自我實現傾向,並相信人性本善。


然而,當我發現一些異常行為的背後可能與大腦某些激素不平衡有關時,我開始對「人性本善」產生了質疑。那些表現出異常行為的心智,真的有良知嗎?他們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情緒,並作出同理的反應嗎?


我不知道。


avatar-img
心球引力
2會員
46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球引力 的其他內容
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卻也生存在集體中,無法完全脫離外界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外界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這生都在抉擇的課題,這包括了: 1.如何在集體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2.如何與不同人合作
回顧我跟老公的這段感情,我發現我會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身上擁有我所缺乏的特質,像他的自我認同、男子氣概、果斷與直接、疼愛與對我好,這些特質都是我內心所嚮往的,也就是我的需求。當我開始學習自我覺察時,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回頭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
最近我在閱讀《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介紹心理動力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書中詳細介紹嬰兒0到24個月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這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心智化,所以當心智發展沒有在此階段完成,長大後我們可能會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看待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卻也生存在集體中,無法完全脫離外界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外界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這生都在抉擇的課題,這包括了: 1.如何在集體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2.如何與不同人合作
回顧我跟老公的這段感情,我發現我會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身上擁有我所缺乏的特質,像他的自我認同、男子氣概、果斷與直接、疼愛與對我好,這些特質都是我內心所嚮往的,也就是我的需求。當我開始學習自我覺察時,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回頭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
最近我在閱讀《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介紹心理動力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書中詳細介紹嬰兒0到24個月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這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心智化,所以當心智發展沒有在此階段完成,長大後我們可能會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