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小雞的課題|當極簡育兒遇上親友的愛心禮物:家庭價值觀的溝通藝術

兩隻小雞的課題|當極簡育兒遇上親友的愛心禮物:家庭價值觀的溝通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一天上班的時候,老婆在家庭群組傳了一張照片,是樂樂與多多準備出門散步的模樣。孩子們身上穿著我從沒見過的小雞造型服裝,照片裡的樂樂看起來興奮不已,多多則是皺著眉頭,臉上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孩子們的阿姨,也就是老婆的姐姐,立刻在群組裡開心地說那是她特地為外甥們買的,真的很可愛。然而這個看似平凡的日常時刻,卻意外地觸動了每個人心中不同的情緒。

我私下傳訊息給老婆:「怎麼姊姊又幫孩子們買新衣服了呢?」語氣中帶著一絲困擾,「家裡的衣服不是還很多嗎?而且姊姊買給孩子們東西似乎有點頻繁。」老婆趕緊為姐姐說情,解釋這些衣服其實是她之前就買好的,只是現在孩子們的體型和季節都剛好適合,才特地拿出來讓他們穿。她也在群組特地向姊姊傳訊息說,因為小朋友長得快,衣服穿沒幾次就不合身了,請她不用再特地為孩子們買新衣服。

然而,這卻讓姐姐也在群組表達出她的不悅。我深知對姐姐來說,替外甥們精心挑選衣服是表達疼愛的方式之一,自然希望我們能欣然接受這份心意。於是我在群組中謹慎地表達:「非常感謝阿姨滿滿的愛心,只是因為我從小就習慣極簡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能將珍惜物品及永續環保的理念傳達給孩子們,所以希望可以盡可能簡化他們在物質上的需求,以更多的生活體驗取代之,所以還是謝謝阿姨的愛心,但不用特地再幫小朋友們買衣服了。」回家後老婆也跟我說,她會再跟姊姊討論減少送東西的頻率,或許就在生日或過節的時候送就好了,希望可以滿足姐姐表達愛心的機會,也可以希望他們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禮物。

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我充滿了許多複雜的情緒,我知道每個人都只是想傳達她們對於樂樂與多多的愛,每個人都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愛著這兩個孩子們,為什麼我要這樣去婉拒別人的好意?在期待孩子們追求心靈富足,而不是依賴物質滿足的同時,又該如何與家人們在不同的價值觀中找到平衡點呢?中間想必有著許多不同的情緒要去吸收與釋放,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吧。就這樣,兩隻小雞的裝扮牽起了所有人的情感,也讓我明白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不同形式的愛。或許重要的不是堅持己見,而是學會在保持原則的同時,也為彼此的愛留下生長的空間。

在這趟養樂多的旅程中,類似的情境必然還會不斷上演,但我相信,只要學著放下過多的情緒,透過理解與包容不斷的溝通,我們才會一起在這條育兒的旅程裡找到共同的方向。在育兒路上你是否也曾在親友的愛與自己的教育理念之間掙扎,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與經驗。而我也會持續用文字記錄這段長途旅程,留下我們的喜悅與感動,分享這趟旅程為我們帶來的思維與啟發。

raw-image



avatar-img
養樂多之旅
23會員
39內容數
四十歲的我,剛當上爸爸。 哥哥叫樂樂,弟弟是多多。 他們是一對試管嬰兒,異卵雙胞胎。 這是一個中年大叔,希望能透過寫作, 紀錄這趟養樂多之旅,與孩子們一同成長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樂多之旅 的其他內容
40歲生日當天,作者忙著為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寶寶製作副食品,體會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文中描述了照顧雙胞胎的挑戰、與老婆相處的磨合、以及帶孩子旅行的經歷,並分享了育兒的感動與反思。
一位父親分享他請育嬰假,全職照顧孩子的經驗,描述社會觀感、公司協調的過程、以及對這段旅程的期待與反思。
40歲生日當天,作者忙著為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寶寶製作副食品,體會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文中描述了照顧雙胞胎的挑戰、與老婆相處的磨合、以及帶孩子旅行的經歷,並分享了育兒的感動與反思。
一位父親分享他請育嬰假,全職照顧孩子的經驗,描述社會觀感、公司協調的過程、以及對這段旅程的期待與反思。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