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醇,攝影/董昱 棒球迷應該都知道,新竹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棒球場。1976年建成的新竹棒球場,已經默默陪伴新竹人走過近四十個年頭,這座球場不僅曾上演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球賽,更乘載了無數風城球迷的青春記憶。一度風光的新竹球場如今飽受批評,因整修、市府的棒球政策和立委選戰而再次登上新聞版面。究竟我們該如何面對「一座有傳統的球場」?[1] 2015年上市的熱門科幻遊戲《異塵餘生4》,以核戰後的荒涼世界為背景。其中,「鑽石城」是廢土居民以超過百歲的波士頓芬威球場(Fenway Park)為基礎,搭建而成的一座「末日華城」;指標性的左外野全壘打牆「綠色怪物」,也在支線任務中出現,令人會心一笑。 這不只是科幻作品中的虛構情節,反而實在地呈現了一座棒球場如何乘載了整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厚度。一座充滿歷史的球場不僅深具觀光潛力,積澱著一個國家的棒球記憶,更是城市紋理的獨特所在。 早在紅葉旋風二十年之前,新竹就曾在1949年舉辦戰後第一屆的全台少棒賽,以新竹國小為主的新竹代表隊更奪得了全台第三的佳績。當時的比賽場地,公會堂(戰後稱中山堂,今生活美學館)廣場,是市民重要的運動場地,比賽期間吸引許多觀眾,蔚為當年的地方盛事。 今日的新竹棒球場,位於舊城外的邊陲地帶,過去只是監獄旁的一處大池子,在城市發展史上兩者也時常連動。透過許多老地圖,我們可以看到1924年落成的新竹少年刑務所(日治舊稱)周邊,除了宿舍之外皆是農地。而監獄北面與民富國小之間,直到棒球場動工前,都還是一口大埤。戰後第一屆全台少棒賽的民富國小球員之一林建昌,就曾撰文憶及當年初學棒球投打,對池擲石練習臂力的光景。 1974年動工的球場,在落成當年堪稱是全台最新、最大,少見的國際級棒球場地。相對寬廣而不易擊出全壘打的球場、緊鄰周邊住宅高樓的風景和著名的新竹風,都是新竹棒球場廣為人知的特色。在1990年代初期,新竹棒球場曾多次舉辦中職的重要賽事,是一代新竹人的美好回憶。然而新竹的棒球場地不足導致各級球賽頻繁使用,增加了老球場維護的難度,三級棒球發展有限也讓各方投入資源的意願低落。 時至今日,簡陋的外野水泥看台和遮擋視線的燈柱,都影響了球迷的觀賽體驗,也不時有球員在接受採訪時,抱怨場地品質損及比賽表現。2013年,新竹棒球場展開長達六百天、斥資三千多萬的整修工程,整平場地、重新粉刷,並在內野加裝座椅,然而似乎仍不符合新竹球迷對職棒球場的期待。 雖然林智堅市長提出了發展各級棒球、興建簡易球場、妥善分配比賽等等值得欣賞的棒球政策,但在城市空間規劃的尺度上,新竹棒球場與新竹監獄息息相關,它的定位與延續問題,都不可能以一次整修解決。 或許,一座有傳統的球場要如何轉型,兼顧球迷、球賽的需要,並承載城市記憶,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經驗,才能找到答案。 特別小任務:找找棒球場在哪? 此圖(SHINCHIKU, FORMOSA(TAIWAN) U.S. Army Map Service, 1944-1945)為美軍在二戰期間,以1944年的空照為基礎,參考日本官方發行的地圖和其他情蒐資訊繪製而成。因為主要是做軍事用途,除了台灣的五大都市之外也掌握了當時幾處重要的港口、機場、軍事基地等等。新竹市也包含在內。 你在圖中找到棒球場的位置了嗎?答案就在監獄(prison)北側的小水池。想不到承載大家青春記憶的棒球場,以前還只是個小水池呢! [1] 2015年新竹棒球場整修後重新開幕,日本職棒會長熊崎勝彦致詞語。 延伸閱讀: 新竹故事大口吃:《貢丸湯》地方生活誌 (本文節錄改寫自《貢丸湯》第五刊棒球場專題,歡迎訂閱我們的方案,便可於新刊出刊時搶先閱讀部分封面專題!) 參考資料: 林建昌(2008)。新竹少棒第一年。《竹塹文獻》雜誌,第四十一期,39-51。 台灣棒球維基館,條目:新竹市立中正棒球場。最近編輯: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