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洗或嫁接?基督教吸納文化器物的各種想像 (6)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上文提及, 那一池水與一棵樹可能指涉甚麼,要清楚釐定。施浸範式那一池水, Gerry Kwan自會進行解說,筆者毋庸置啄。未來幾篇,筆者會自言自語講嫁接,基本都是圍繞下列題目,講完一段又回頭補充,次序有機會經常調動,務求說得比較清晰圓滿。
  1. 泛論嫁接範式這個想法、具體指涉甚麼,不是甚麼、釐清一些含糊想法、與現實世界有甚麼連繫等等。
  2. 背後一點點的聖經根據、解經會遇上甚麼難題、範式有何限制與盲點等等。
  3. 嫁接範式如何套用在戲劇身上?
  4. 最麻煩的事情出現了:如何推而廣之,把嫁接範式套用在其他文化器物身上、會衍生甚麼問題/麻煩等等。
談論筆者心目中的嫁接範式前,要交待一下出處問題。近日翻閱陳孟賢博士一本舊作:《對說人間》(1994,突破) ,見內有一章節,題為「需要整全的文化接枝」(95–98頁) ,眼睛立即亮起來!題目出現「文化接枝」,但通篇只談唐人街/華人群族文化景象,再沒有提及接枝這個意象。到底陳孟賢博士是否有類似的想法,還是隨意為章節找一個題目而已?我未有足夠能力實證之/否證之,也未能上下求索,在悠長的教會傳統中,搜尋嫁接意象。個人認為,嫁接應該不是筆者原創的想法,我才不相信二千年來,就只有我一人如此這般思考過文化問題。充其量,我可能「創作」了一些新詞彙,來盛載老知識。

「 如果用來奉獻的頭一塊生麪團是聖潔的,那麼整團麪也是聖潔的;如果樹根是聖潔的,那麼枝子也是聖潔的了。如果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枝卻被接上去,分享橄欖樹肥美的樹根,那你就不要對原來的枝子誇口。如果你要誇口,就應該想一想:不是你支撐着樹根,而是樹根支撐着你。」
「至於他們,只要不再繼續不信,也會被接上去,因為神能夠把他們重新接上。如果你是從原來的野橄欖樹上砍下來的,尚且違反本性地接在一棵培育而成的橄欖樹上,那些原來的枝子,難道不更要接在本來的橄欖樹上嗎?」
聖經‧羅馬書 11:16–18,23–24 (新漢語譯本)


嫁接這回事,筆者嘗試圍繞 6 個階段/步驟/形態,反覆思量:
  1. 認識本株,就是我們欲吸納的文化器物。筆者認為,基督教會在相關課題上,容易出現紕漏。教會抗拒中醫遠避太極拳,可以,但不應建基在膚淺;甚至錯誤的理據上。太極拳與道教的聯繫,以至前文提及「中醫有巫術根源/聯繫」等,都是值得商榷的觀點。但這種深入了解,需要結連基督教神學以外的科際整合,甚至觸碰到楊牧谷博士提及的葫蘆/倒金字塔階段(參《讀書這玩意兒》),時間花了,不一定有滿意成果,吃力不討好。
    況且,深入了解其實有不少真實困難,例如怎樣「屬靈加上安全地」探索瑜伽、氣功?箇中難題,需要另一(幾)篇文字疏理。然而,若因此敷衍了事,用廉價的二手/三手資料,取代扎實的第一手探究,恐怕會貽笑大方,最終只能選取最寬闊的門廊:以教會之名,排拒文化器物。
    至於另一個極端,就是活剝生吞,來者不拒,例如部份教會對大企業管理文化的趨之若鶩、照單全收。
  2. 選枝,折枝,由「人」進行選取吸納。熱衷於轉化文化器物的基督徒,也許不經意在本株折下了某一條枝椏,然後就忙於使之「歸入基督名下」。這個步驟在80年代明顯刻意為之,筆者在《想像(3)》已經略述過當時的盛況。滿有熱誠不能代替認識本株,但透過認識折枝人的主觀意願,可以認識實踐文化/使用器物那個主體:人。
    尤其是:為甚麼選擇轉化這個,放棄折取那個?例如剛剛提及,那種80年代的火熱氣氛?
    強調人的角色及選擇,原因有二:轉化過程中各種理由說辭,都是(教會中)人對聖經真理的一種詮釋;既是詮釋,就會受制於詮釋者的背景。其次,詮釋者在各種限制下轉化文化器物,到底會採取避重就輕、直搗黃龍、抑或見一步行一步?這都會影響轉化效果,不能忽視。
  3. 脫株,枝幹脫離本株的過程。在《 為XX施洗,可以嗎?》一文中,與脫株互相對應的過程是「 ...... 一種倒空 ...... 行動:異教行為是一個器皿,先將內裡所充滿的異教精神或靈倒走 ......」。這個描述很到位,突顯了有「人」負責倒空異教器皿這個動作,避免出現「文化器物如何自己跳入浸禮池」這類趣怪疑問。筆者用「脫株」形象化之,關注的是枝椏如何透過還俗(世俗化);或經(世俗)人文主義改造,脫離本株的異教聯繫/根源。這些都建基於階段/步驟/形態1(認識本株),認識不足,會造成錯判,令吸納變得過份寬鬆或輕率妖魔化吸納對象。
    另一個課題是:脫離本株的枝條,仍具有生命力嗎?還是已成枯枝,怎樣連接也枉然?
    最後,如何判斷已/成功脫株。Gerry Kwan基督徒對於神秘學的一些思考 1 撰文提到, 不應以實驗去認證靈界力量。但除了實驗以外,如何判斷「靈界」影響力已經去除淨盡?有沒有可能量化、科學地作出判斷?
  4. 選砧,就是選擇砧木作為嫁接基座。這個階段/步驟/形態十二分麻煩,因為涉及對上述羅馬書(11:16–18,23–24)的「根」之解讀,馮蔭坤博士等學者撰寫的羅馬書註釋,是不得不用的「擋箭牌」。簡而言之(也是推而「估」之),「根」並非三一神自身,是某個基督教(神學)傳統。戲劇涉及基督教美學/藝術傳統;轉化記念逝世親友的傳統文化時,可能會觸及「聖徒相通」這個傳統(1);日後談太極拳,或許會多談創造(聽聞有「體育神學 theology of sports」這回事)。錯接傳統,筆者認為死不了人,只是會文不對題,浪費光陰。
  5. 嫁接,就是如何連接砧木與枝子兩個具有生命力的個體。園藝中的嫁接,會在意砧木與枝子的維管束是否有效接通,令砧木的養份水份可以傳到枝子,對應羅馬書提及的「分享肥美的樹根」。套用現代一點的說話,就是「磨合」。要舉磨合失敗的例子,自然想到滿清時期的禮儀之爭。
    磨合「成功」也可能只是假象。羅馬書提及「不是你支撐着樹根,而是樹根支撐着你」,磨合了,嫁接枝子的長葉結果,理應由基督教信仰傳統主導,不會是嫁接枝子反過來「騎劫」了砧木根莖。近年「成功神學」引發的爭端,筆者認為正是坊間企業營運模式「騎劫」教會牧養傳統的惡果。
  6. 枝椏有否結出果實,以此量度嫁接是否成功。這裡的關鍵字眼是「量度」。嫁接有可能失敗收場,不詳解了。但如何知道真的成功了?在園藝中的嫁接,是為了更好/更多的果子或培植效果,故此即使結出果子,都不一定符合農民的預期。追逐果子,應該只求三一神喜悅,漠視世俗期望;還是應該追求卓越,緊跟業界專業識見?
    太抽象?只要留意教會內有關「 聖經輔導(2)」與「心理輔導(3)」的爭拗,就明白上述議題有多火燙。
    看果實,論成敗,難免墮入成王敗寇這個幽谷中。希望在思考過程中,能找到中庸之道。

只有 6 個階段/步驟/形態?應該還有遺漏,日後慢慢再補上吧。現階段,筆者仍舊在嫁接這個形象上玩弄文字,皆因課題實在又大又難,只可一邊思考,一邊在嫁接形象中找尋養份,像橄欖枝分享橄欖樹肥美的樹根
下回繼續。
(……未完成)
註:
(2) 智慧的選擇 — 聖經輔導 ( 《傳》雙月刊第10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60401
(3) 當聖經遇上心理學(信仰百川,2015年2月12日) http://faith100.org/hyfK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