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循環經濟論壇紀實】農業轉型再升級 生物科技利循環 (四)

銀河浩瀚、宇宙無垠,何其有幸我們生處的這顆地球,陽光、空氣、水三元素合為生命之源,構築了多元的生態系、瑰麗的地景風貌,孕育了蓬勃盎然的生機。而說起這群星球上活躍的生物,除了關乎著人類命運的緣起與演化,更自古供給人們能量與應用,所以時至今日循環經濟在權衡「環境倫理」與「經濟發展」的同時,便秉有著「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的信念,透過許多自然工法或概念的實踐,透過智慧農業與大自然建立互利共好的生態系,為實現永續目標大步邁前。
說到農業,不知道此刻你會聯想到什麼詞彙或畫面?僅僅只是粒粒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嗎?隨著時代遷易,科技日新月異與永續意識興起,不難發現各領域都正積極延伸觸角、開拓市場範圍與價值、實施多角化經營,因此產業跨級合作、連結成緻密夥伴網的共識,已然成為農業轉型趨勢。有了生物科技、醫療技術等支援,便能共同建設結構緊密、環環相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從此「農業」將不再只局限於糧食應用,就連剩餘的農林廢棄物也可以經由產業鏈各方高端技術的洗禮,擺脫舊有只能成為肥料的命運與想像,創造無數高質量產品,除了兼顧商業效益,更是友善環境、支持在地,有助益於社會整體發展的作為。接著筆者將以興藝峰生技農業與工研院的生質物循環為例,說明循環農業新氣象,如何在妙用生物循環下,創造亮眼的經濟奇蹟。
以興藝峰生技農業的「仿生科技農場」為例。「仿生技術」即是「模仿自然的力量,透過最低成本創造新的作物。」藉由「土地版權化」將空氣作為微生物的聚積所,創造天然的最佳肥料,並以陽光、空氣、益菌為基礎活性,增加作物有效成分,建立不必翻耕,又能兼顧節能省水、無農藥化肥的作物環境,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生鮮原料。有了優質的生鮮原料,就能再經過分類加工,進入酒廠、酵素場、藥廠、飯店、月子中心等內需市場,進入內需市場後,經過二次加工生成酒品、酵素飲等,而此階段的餘料又能經過細密加工與發酵,成為高纖細粉,甚或是回歸農場,再次參與循環。如上興藝峰的精準農業計畫,從生長條件為根本設想,利用生物特性改善環境體質,再經由上下串連、左右連結,成功從作物個體出發,創造了循環寬廣的產業大網;透過彼此互利合作,連帶拓展市場、促使資源最大化,既能創建經濟價值,也避及了資源流失,足見每個細節都考量到位。
圖片來源:興藝豐生技農業 提供
再舉工研院的生質物循環為例,整合生物技術、循環經濟,讓原料得以從「生產」到「加工」到重生為材料,帶來環境與多元產業市場共有的跨域價值。其中李世畦副執行長提出「格外品」的利用,所謂「格外品」就是規格較不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像是醜蔬果即是一例,往往在消費端之前就被淘汰,造成資源浪費。但其實格外品經過物理手段如:程序化清洗、多重壓差低溫超音波萃取、濃縮並乾燥冷凍等,就能製成藥物、化妝品、畜疫除蟲劑;而藉由「複合益生菌轉化技術」的生物手段,透過滅菌後加入純菌種,經由微生物轉換為活性物質,產生胺基酸、有機酸、維生素群等物質。其他農林廢棄物如檸檬皮上的油,經由複合、純化後,可以變作醫學用容器或牛飼料、冷鏈物流中的保鮮材料。而從源頭思考,當屬解決「格外品」的產生;因此藉由生物碳技術改善土壤環境,就能減少農林廢棄物,從而帶領經濟力提升。由此可知技術力的提升結合在地資源,就能讓不同生質物的性質得以發揮,善用微生物的力量,擴大應用層面與業界的合作,帶來大大無窮的效益。
圖片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 提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循環經濟的延續與創新,將仰賴炙手可熱的跨領域人才,以信賴、分享、貼近並透徹了解為基礎拋磚引玉,發展分工互利的新模式,除了成本相對便宜,也可以透過技術資金的合作,從廢棄物再利用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將其轉變為原料,便能再重新分支出無數的產業鏈,創造更多高價值、有益環境的產品。以本章的「生物循環」來探討,筆者認為此時應當就是農業轉型、與高端技術接軌的契機,當農業跨領域變得真正廣泛,有了各方技術、結構緻密的產業網作為後盾,相信作為原料發源,農業發展會持續聲勢看漲、備受重視,屆時無論糧食危機、土地貧脊等環境議題,乃至農商不平權的社會議題都可望化險為夷。
從生物循環的眾多案例中,筆者看見「源頭設計」、「跨領域」、「產業分工合作」、「資源最大化」的重要,雖然這樣「零廢棄」的生物循環願景美好,卻也面對著待解決的挑戰:像是尋找合作夥伴的機會、轉型遭遇的挫折、保證根源純淨的技術面問題、食品再利用法規衝突、市場接受度等。但經過本次論壇,像是台糖公司跳脫舒適圈的「全蔗利用」,支持循環經濟的開展、致力於作為模範企業帶領商業效法;全豬利用藉由去細胞、清洗技術製成多樣化產品等,筆者認為台灣在地生態蘊有的經濟力量,已蓄勢待發、正逐漸串連合作,還是非常值得欣喜與期待。期待未來更多跨產業、跨領域的技術與想法,能透過彼此的鍵結相互激撞出精彩的花火,為更好的世界點上一盞明燈,讓我們共同所愛的地球永續美好!
責任編輯:李易庭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