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為了應對複雜的世界,我們必須具備
資訊力與
分析力這兩項武器,本篇針對前者再多做一些說明。
連續性的資訊流
在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論到跨國、跨金融商品的資訊收集與觀察。這樣的資訊獲取方式,體現的是資訊的連續性。
連續的資訊流來自於互通的資金與市場心理,而造成了跨國、跨商品的遷移,從而產生了不同商品價格走勢的相關性。也因此,資金和心理就很像潮汐一樣,我們在岸邊觀測的就是漲潮和退潮。
當在岸邊看到退潮時,我們推斷世界總有某一處當下是漲潮的。我們在觀察市場做什麼樣的投機時,也需要知道他們將透過什麼來避險,這也是上一篇文章中所想要傳達的概念。
即便只是在台股,透過觀察不同的類股指數我們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行為。當市場瘋炒電子股時,通常民生、生技、金融會是避險標的;當市場追逐權值股時,中小股就值得我們留意,例如我們可以透過比較大盤指數與
騰落線指標(Advance-Decline Line)的走勢來判斷資金對於權值股的偏好程度。
階層性的資訊流
在
過去的文章中我們其實提過這點,只是當時的說法是:
愈原始的資料愈龐雜,處理過的資訊則會損失細節。
然而,這些龐雜的原始資料(本身也可能是較高頻的數據)和總經的領先指標的特性有點像,那就是雜訊很多、持續的效力不長,但傳達的訊息較即時。反之,處理後的資訊雜訊較少、持續的時效較長,但較為滯後,就像是總經的同時指標與落後指標那樣。
從大量的逐筆交易明細中我們可以看到是否有主力吃貨或倒貨,而成交量數據本身只能告訴我們交易熱度,無法知道主力動向。然而當日成交量的大小可能吸引其他市場主力的注意,進而影響接下來數日的行情,而當日的成交明細在日後也就不太重要了。
不同天期的均線也彙整了不同時間長度的資訊,因此跌破月線與跌破年線效力長度有所不同(這裡先不考慮成交量因素,因短線爆量會加強短天期均線的效力)。
週期性的資訊流
在過去我們討論到
選股時,曾經提到過因應不同景氣、因應不同的操作期間來選擇我們要關注的指標項目,並藉此作為選股依據。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大週期循環下,我們會依據不同的資訊從事對應的行為;而
對應不同的操作週期,我們也會關注效力長度相當的項目。
這裡說明一下不同指標項目的效力長度與操作策略之間是如何產生關連的:例如五檔報價變化的影響力不足一天,投信突然大量買超可能影響接下來一週的行情。對於月級別的短波段操作,期間之五檔報價的變化並不值得關注;對於當沖客而言,昨日的投信動向不見得重要,因為其在乎的是現在的動向。又例如,單月營收暴增的效力長度不會大於連續數月營收的高增長,也因此如果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並未對單月營收增漲利多做反應,接下來兩三個月營收持續增長但股價表現仍是死魚盤,或許半年後當公司的營收成長利多總算被市場認同後,股價出現的走勢將會相當強勢且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就不會是六次單月營收利多行情的總和可以比擬的。
關於資訊的週期性,還有幾個大家可能都聽過的,其一是
月份行情(今年九月和十月似乎在報章媒體中很常出現),例如在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中可以看到
上市與
上櫃指數各月份的表現。也因此我們的操作策略也必須尊重這樣的現象,愈短線的操作因為容錯率低而更需注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理解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產生,例如6至9月可能是因為配發股利而造成的指數蒸發,加上傳統認為市場的造夢情緒落到低點,故讓指數拉抬的難度較高。如果未來台灣的權值股傾向於股票現金回購勝過於配發股利,或是採取季配息取代年配息的措施,那麼這樣的月份行情是否會被扭轉呢?若市場預期9至10月是行情的谷底而提早布局,幾年後的10月甚至9月行情是否大好,而扭轉了我們的傳統印象?
類似的還有很多,例如財報密集發布期、節慶行情等。
另一個資訊的週期性也很有名,且時間間隔較短,那就是
總經行事曆。總經數據的發布與會議決議日期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在發布之前股市往往會呈現不安,而發布之後也往往會出現反向的走勢。掌握重磅數據的發布日期能讓我們較為處變不驚,甚至透過
預期市場心理變化而掌握到套利機會。
當然,總經行事曆不只是可用於市場心理的投機操作,它也供我們很正道地運用。例如我們可以透過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耐久財訂單等數據來研判製造業行情,如果我們預期市場打算以本期待公告之數據做行情轉折的判斷依據,而我們又有充分證據認定未來行情向好,則我們可在數據公布之前先行卡位布局,讓市場其他投資者在日後為我們抬轎。
資訊取得的侷限
即便我們盡可能地善用我們所能取得的資訊,但無形的障壁依舊存在,而這個障壁對於極短線交易的人(例如那些Tick Trader與高槓桿的套利交易者)是有殺傷力的。要消除這樣的障壁,你必須投入額外的成本,例如付費取得更多元的市場訊息與更即時的報價資訊、取得連線與操作更即時的硬體和訊號傳輸設備等。儘管市場上投資標的相當多,但參與者更多,因此大好機會總是稍縱即逝。
好在我們不必要跟這些極短線交易者硬拚,因為交易策略的種類和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我們可以選擇犧牲取得暴利的機會,但也讓自己面對較低的風險與心理壓力,而睡得更為安穩。
總結
- 由於市場資金與心理有跨國、跨商品的特性,因此造就了不同投資標的與交易商品價格走勢的關聯性。透過將大量龐雜的資料作處理,可得到雜訊成分較少,持續效力較長,但較為滯後的資訊。
- 我們可以藉由資訊的週期性產出取得獲利機會,例如掌握總經行事曆,在關鍵數據發布前後利用市場心理變化做套利,或是在數據發布之前先行卡位相關投資標的。瞭解月份行情的成因,有助於未來因應時勢變化做套利。
- 成功的極短線交易可透過高頻複製獲利模式來實現暴利,因此被施加各種障壁來增加進入門檻,例如付費的即時資訊。然而,我們不一定非走上這條路不可。
本文最新版本:2021.10.22
本文初版發布: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