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頭作祟之物》──「無頭屍體」的舊詭計新包裝

2017/11/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名:如無頭作祟之物

作者:三津田信三

出版社:皇冠

(本文洩漏謎底,宜閱畢小說再讀)

 

現代本格推理的例證

 

《如無頭作祟之物》(以下簡稱《如》)是一部本格推理小說,「本格」是日式說法,意思是「正統」,所謂的正統推理小說,指的是古典(classic)推理小說,亦即推理小說黃金時期(golden age)的推理作品。換言之,我們可以說,一部依循推理小說黃金時期之作品格式與特徵的小說,便可以稱為本格推理小說。

 

在這些特徵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謎團至上」的創作理念,也就是作品的核心在於破解謎團。可以這麼比喻:對作家來說,寫作的宗旨在於設計出一道看似難解的數學題目,並用巧妙的方式解開它。其他如作品的人物刻畫、寫實性、文學性或故事性都是次要,可以忽略。這種遊戲性強的作品在黃金期後便衰落,被寫實主義的潮流取代,但在往後的歷史上卻時有復甦的跡象,尤其是現今的日本,本格推理仍是相當重要的創作場域,《如》正是一本典型的,由當代本格推理作家所創作的一部作品。

 

對現代的推理作家來說,創作本格作品可說是難上加難,因為本格派之所沒落,除了閱讀潮流改變之外,很大一個原因是已經「機關算盡」,在既定的「本格遊戲」模式的制限下,很難再有新的構思與突破,尤其是謎團設計、犯罪手法、推理巧思等,似乎都已被黃金期作家挖掘殆盡,因此現今的本格作家必需要有不一樣的出路,才能繼續讓本格推理延續下去。

 

回過頭來看,《如》一書延續了本格推理的一貫特色,名偵探、犯罪詭計、公平遊戲、不可能犯罪等元素無一不缺,也不著重在社會議題探討或犯罪心理的描寫,而是秉持謎團至上的理念,以設謎與解謎為主體鋪陳故事。換言之,本書在乍看之下是與以往本格作品無異的。那麼,三津田信三在本書中究竟寫出了什麼新意,讓這本書足以跟過往的作品做區隔呢?

 

「無頭屍體」的複雜化與極致化

 

如書名所示,本作挑戰了本格推理中常見的推理元素「無頭屍體」。所謂無頭屍體,最簡單的模型如下:發現A被殺的屍體,嫌犯B失蹤,因此B成為在逃兇手;但實際上是A殺害B,A將屍體佈置成會被人誤認為是A,然後自己再消失。也就是說,無頭屍體基本上是一種兇手與被害人身分互換的把戲。三津田在《如》一書中將這種舊有概念作出新包裝,他採用兩種方式來處理:複雜化與極致化。

 

所謂複雜化,是將無頭屍體的概念放在一個較之以往作品更複雜的網絡中,讓讀者更不容易一眼看穿真相。對熟練的讀者而言,只要在故事中看到無頭屍體,很快便會明白可能出現身分互換的騙局,進而猜出真相。但在本書中,作者不但設計了誤導,讓屍體身分乍看之下沒有疑問,還用了兩樁橫跨時空的案件來複雜化故事,小心編織其中的故事結構,將無頭屍體原本單純的「身分互換」概念延伸到「性別互換」,讓後者很自然地包羅了前者,編織出更複雜的謎題,進而設計出用一個「身分/性別互換」的真相便能解開書中三十七個謎團的機制。如此別出心裁又具有野心的設計,在古典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所謂極致化,是將無頭屍體的詭計擴大運用到書中每個可能運用此種詭計的著力點。在古典的作品中,無頭屍體的詭計通常只會發生一次,就算發生不只一次,在模式上也都會相當類似,頂多算是故事中的「第二殺人事件」。但《如》一書中,無頭屍體詭計發生了不只一次,而且每一次的運用都製造了轉折,並在每次的使用中將此一概念推向更大的框架,將效果漸次推向極致。

 

以本書而言,第一次的無頭屍體詭計是最簡單的身分互換,即長壽郎與妃女子的身分交換。如前所述,此處作者用性別互換來包含身分互換,造成了身分/性別的雙重誤導,並應用在第一次殺人事件中,擴大了傳統無頭屍體詭計的框架,這是第一次推進。

 

第二次的無頭屍體詭計是毬子/長壽郎殺人事件中的連續身分轉換,讓兇手「連續使用」兩次無頭屍體詭計,加重模糊化了真兇身分(兇手身分從毬子轉化成「乍看之下似乎是蘭子的人」),而這次無頭屍體詭計背後的誤導概念仍是從第一次使用的身分/性別互換概念衍生而來,但擴大延伸使用,這是第二次推進。

 

第三次的無頭屍體詭計將詭計的概念抽取出來,應用在小說文本上,而非應用在無頭屍體的具體情況,也就是「故事記述者本身就是一種無頭屍體」的概念。記述者因為看不到臉,可類比為無頭屍體,作者進一步誤導讀者相信記述者是某人,就如同在無頭屍體中的例子,讓讀者誤以為無頭屍體就是某人。將無頭屍體的身分互換把戲導入手記的陷阱中,擴大此詭計的框架,這是第三次推進。

 

最後一次推進,則是繼續擴大無頭屍體的概念,將身分互換的詭計推展到「名偵探」身上,而且這次跳躍更跳出推理小說的理性框架,製造出結尾的崩毀、驚愕感。尤其最後的真實身分──無頭人,在抽象上點出了無頭屍體的詭計精髓,在具體上也呈現了無頭屍體的形象,可謂畫龍點睛之設計。

 

復甦與延續

 

至此,可以看出三津田信三在本書中詮釋現代本格推理之手段,是採用舊詭計新包裝的手法來達成,包裝手法包括複雜化與極致化兩個步驟,前者是將舊有元素放進更複雜的故事脈絡中,用不同以往的情節機關來包裝詭計;後者是將詭計概念做拓展、放大的延伸,而這延伸有時會突破一些既定框架與認知。舊詭計新包裝的方式通常不脫這兩種手段,簡單說來就是以舊元素為原點,朝外擴張延伸,包裝效果端看作者功力而定,三津田信三在《如》一書的表現十分優異。

 

隨著時代變遷,本格推理中的一些經典元素因科技進步而難以再現,這也是本格推理沒落的諸多原因之一。例如無頭屍體詭計,在鑑識科學的發達下,難再有伸展空間,但這樣的想法顯然是把問題過度簡化了。

 

許多推理小說中的元素,可以化約為抽象的概念,例如無頭屍體詭計是「A與B身分誤認」的概念。只要作者控制故事中的現實變因,將詭計概念植入,依然可以讓這些元素躍然紙上。例如在本書中,藉由古老背景的設置,讓鑑識科學力量有限,使得古典概念的無頭屍體詭計得以使用,再藉由重新包裝的手法複雜化、極致化此詭計的呈現,三津田以「無頭屍體」為主題的本書證明了本格推理的現代出路之一,便是舊詭計新包裝,要讓本格推理在當代復甦並綿延下去,也絕非不可能之事。

林斯諺
林斯諺
嘉義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已出版十一本推理小說,橫跨尖端、要有光、皇冠等出版社。近期出版作品為《冰刃方程式:偵探林若平的解法》(尖端)、《小熊逃走中:偵探林若平的苦惱》(尖端)以及《尼羅河魅影》(要有光)。多年來除了出版推理作品外,也常為出版社撰寫推理相關的導讀、解說或推薦文。 推理作家的身分之外是哲學研究者,現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美國美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esthetics)成員,研究興趣為美學與藝術哲學,不定時於沃草烙哲學與香港立場新聞發表哲普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