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熱愛超自然現象(一):只活在心中的謎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些人信神,有些人沒特定信仰,還有一些人堅持不相信任何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不過,當接觸到超自然現象或靈異經驗的訊息時,不論是想多瞭解一分其後的道理,或是打算證明這些陳述必然有假,大部份人總對此保有高度的興趣。

 

為什麼我們受過科學教育之後,仍會在意超自然現象,並且讓相關節目收視維持一定的水準?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還是通往人生終極目標的唯一途徑?

 

我認為這些問題不見得只能從科學與宗教研究的角度來回應。在這個系列中,我將以價值學理論來反思各類型的超自然經驗。

 

就從我個人某次自助旅行談起。

 

那年我還在讀碩士班,是個很菜的自助旅行者,在日本九州獨自一人旅行。因為睡昏頭下錯車站,又想省錢,就用走的前往熊本市區內的各個景點。我背著重達二十公斤的背包,先參觀熊本城,又去了水前寺成趣園

 

一樣是為了省錢,在出發前吃過早餐後,一直都沒吃東西,只喝自來水。到了下午三四點,才在街上買個便當,找家廉價旅館入住,在床邊快快吞了晚餐,洗完澡就昏睡了。

 

睡到第二天清晨,就發生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鬼壓床」現象。記憶中,我是突然醒來,睜眼看到的旅館房間是陰森、可怕的藍黑色。我感到胸部有股重壓,四肢麻木,耳邊也有著非常模糊的聲音,好像有什麼在對我說話,但我不太清楚對方想表達的內容,也不太確定對方是什麼。

 

我在迷糊且不知所措的狀況下,非由本意的呼喊著許多神的名稱,最後不知是我說的,或是外面傳來一聲清楚的「菩薩」,就讓整個狀況解除了。這解除是發生在一瞬間,就像切換濾鏡的畫面,房間器物依舊,但室內光線一秒內變為輕鬆、明亮的淡白色。我起身拉開窗簾,外頭早已日出了。

 

raw-image

萬徳寺  絹本著色弥勒菩薩像 @維基共享,公有領域

 

這是怎麼一回事?

 

要以學理角度解釋這次經驗並不難。為了省錢不搭路面電車,背著二十公斤的包包在太陽下走了一天,到了傍晚才吃第二餐,在旅館洗完澡倒頭就睡。這作息很容易導致水分不足或電解質平衡出問題,使得神經傳導出了狀況,加上過度勞累昏睡,這些生理條件加上夢的機制,造成我產生鬼壓床的錯覺。

 

但真正讓我深思的,是那一句「菩薩」。

 

事前我沒有信仰過任何與菩薩相關的宗教,就知識面來講,當時也只是不學無術的西洋哲學碩士生,無從學到菩薩相關的概念。那這「菩薩」是哪來的?怎麼會進到我的腦裡,並且產生這麼強大的符號意義?這「菩薩」幾乎可說是這次經驗的「主角」了。

 

有菩薩信仰者,會振振有詞的主張「這是菩薩顯靈來救你啦!」「要信這個啦!」「要還願啦!」

 

但就算有這經驗,我個人在信仰上還是比較傾向亞伯拉罕一神教傳統,甚至之後的研究專長也集中在天主教部份。這經驗沒讓我改宗,也沒讓我想進行菩薩研究。我有興趣的部份,只有「這聲菩薩是哪來的?」這問題。

 

你當然可以質疑「這經驗有可能是造假的吧?」

 

不過,我並非菩薩信徒,也沒和菩薩相關宗教有「業配」工作,缺乏造假的動機。不只沒必要騙你,也沒必要騙我自己。

 

如果不是刻意為之,那是無意中接觸到什麼菩薩相關的訊息嗎?就符號學的角度來說,是我在當天的超苦難旅程中,有看到什麼菩薩造像或文字描述嗎?好像沒有。

 

那個水前寺成趣園的「水前寺」是拜菩薩的嗎?但當地好像沒有叫水前寺的寺廟,只地名如此而已。

 

那,難不成是路上隨處可見的地藏王菩薩?在日本,那俗稱是「地藏」,我聽到的那聲「菩薩」,是標準中文。

 

好像沒有任何線索。事情就這樣過了十幾年,我對這事依然是滿頭問號。

 

雖然問題懸而未解,但只要一回想起這經驗,我就進入反思情境,並深陷在對這經驗的「沉迷」與「熱愛」之中。

 

為什麼?大概是我認為「事出必有因」,而且這個「因」很可能是內在的,與自身主觀經驗直接連結,所以我總試圖從自己身上找答案。這是個只活在自己心中的謎。

 

你也應該會有自己的「謎」。你總有一些不尋常、特別的經驗,會讓你不斷思考這經驗對你的內在意義。

 

「超自然經驗」或「靈異經驗」,都是在日常經驗之外的訊息,是種秩序之外的「符號」。因為日常生活經驗枯竭、無趣,我們已很難從中挖掘更多的意義與價值,所以一旦掌握到「超自然經驗」,就想要從這些訊息中多榨出一些什麼,看看能否找到某種出路。

 

因此不只是「好奇心」,不只是求知欲,我們還想知道這些訊息能讓我們「變成什麼」。這可能是宗教性的提升,又或是開啟人生的不同方向。

 

當代價值學家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探尋」(Quest),我們會四處尋找「幸福」的具體答案,但妙就妙在我們找的「幸福」,其實就是「探尋幸福」的整個過程。

 

所以幸福不是個具體目標,而是在生活周遭的事件中盡可能抽出內在價值,慢慢累積起來,整體人生就會是幸福的。

 

如果尋常生活經驗太過一致,工作日日相同,休閒週週類似,已感受不出內在價值,我們就會企圖從一些罕見經驗中找出新的內在價值。「超自然經驗」就是種罕見經驗,因此也會是個價值寶庫。

 

就算自己沒有相關經驗,我們也會試圖從別人的故事中尋找暗示。這超出了知識性的探求,而是價值領域的體驗。所以你看靈異節目,看網路內容農場的詭異圖文,不是想增進「知識庫」,而是想從中找到一些價值滿足。能夠和你生命呼應的稀有價值。

 

不過,因為科學教育之故,人人都得了「知識強迫症」,這疾病會不斷把我們從「第一人稱的主觀經驗」拉回「第三人稱的客觀知識」領域。滿足之餘,我們還是會追問:「到底那是不是真的?」

 

raw-image

鬼壓人示意圖。 Johann Heinrich Füssli 作品  The Nightmare  @維基共享,公有領域

 

我曾花了三年蒐集學生們的超自然經驗,協同田野調查的同學總會好奇的問:「真的有鬼在壓人嗎?」

 

我會強調大多數鬼壓床經驗都在科學可以解釋的範圍內,就算找不到科學理由,也可能單純是夢境。案主並沒有醒來,而是做了個鬼壓床的夢。在不少鬼壓床的個案中,的確存在數種夢的要素。

 

但說明到最後,我也總會強調一點:「就算我們確定一千個鬼壓床個案都是夢或生理原因造成的,但說不定第一千零一號個案,就是隻鬼壓在人身上。」

 

知識方法的嚴謹特性,使其無法完全消化所有的個人主觀經驗,當然也就無法消化超自然經驗,這讓超自然經驗成為堵不住的噴泉,就算你想用科學來控制它,也無法阻撓它在價值的領域亂闖。

 

即便只是短暫的、片面的經驗,我們也可能因之徹底轉變看待世界的態度。是以我們有必要正視這種經驗,並且探究這種經驗所產出的價值。我們無法在知識上確定有鬼,但是我們該注視那個被鬼嚇到的人,因為他的恐懼是真實的存在。

 

在本系列中,我將以過去田野調查蒐集到的近千個個案為本,依續探討台灣人最常碰到的幾種超自然經驗,並且探討這些經驗刺激我們產生進一步價值的模式。

 

這些描述可能略嫌恐怖,或許你將因此不敢在深夜回頭,但我們仍將全力前行。即便有什麼抓著我們的腳踝。

 

 

延伸閱讀:

《渣誌》:一人雜誌社

台灣人意識形態批判(一):一等國民測驗

沒人知道的運動倫理學(一):運動家精神與遊戲家精神

《渣誌內參檔案》2016六月號 

 


 

封面圖片: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為何我們難以改變?《逆思維》解密,學會重新思考人生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Thumbnail
avatar
鼠叔|倉鼠人生實驗室
2024-04-11
為何我們每次入睡,都要當成是在世的最後一夜?《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avatar
吳九箴
2024-03-13
為何我們最終是心如止水?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avatar
炎炎
2024-02-22
為何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佛陀認為給別人建議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給別人建議。要等到朋友回覆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又再衝動給別人建議了。即便對方沒有表示不滿,還禮貌地說謝謝,但我內心還是感到懊悔。因為我相信,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智慧圓滿的佛陀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五項條件,才適合給別人建議:
Thumbnail
avatar
旅人小萌
2023-12-10
〈為何我們不說話〉佳作五不只如此,你敢講,也要能聽。你能說你的想法,就要能聽懂別人的想法,這樣才會有「進步」—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而最重要的,是「沒有是非對錯」,所有人說的都是對的,這也代表著,你得學會尊重不同的看法—就算你不同意,這很重要,如果無法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那你也沒有被尊重的資格。
Thumbnail
avatar
喜閱樹
2023-10-24
被我養育的小蘿莉們/圖文豐富加強版01 (圖超多,注意)許多本書熱情讀者,主動為本書繪畫的漫畫和插圖 如果您是遠道而來的中國大陸讀者 我的讀者,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大陸 主要都是因為雯雯和小蘿莉這二本書而來 我想先說:遠道而來,辛苦了 接著: 1 請記得申請帳號關注追蹤作者我 2 如果要重溫我的書,請都過來這裡看,順便幫我加加閱覽數字 3 歡迎多按喜歡愛心 4 想要追文的書,記得按『追蹤』,有新發文才能
Thumbnail
avatar
文以載道>身而為人,我很抱歉,真的很抱歉
2022-11-29
為何我們會糖成癮?- 多巴胺系統與進食行為我們提到了多巴胺系統與大多的獎勵事件有關,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目前有關多巴胺與攝食的實驗結果,讓大可以對多巴胺與攝食的關係更有概念。
Thumbnail
avatar
THEMA Café 希瑪科學咖啡館
2021-10-19
為何我們會糖成癮?- 乙醯膽鹼系統與攝食我們介紹了多巴胺系統與攝食行為的關係,雖然其精確定位仍然不清楚,但是大致可看出它是促進攝食行為的,今天我們來講另一個在攝食上與之相對的系統,乙醯膽鹼系統。
Thumbnail
avatar
THEMA Café 希瑪科學咖啡館
2021-10-19
為何我們沒有宗教信仰?極簡教呢?我們並沒有對於特定宗教或對特定人士有極高的崇拜或信仰,因為沒有人說的話會是完全正確,只有剛好「適不適用」、「時機好不好」而已。 我們確實會對某個人的話語或訊息感興趣、對某個作者寫得書感興趣,當他們有新的訊息或新書,可能會有興趣買來看看或瀏覽。 當下有用才是有用 我們看過簡單生活、健康生活、佛教相關
Thumbnail
avatar
布蘭達&維尼
2021-10-08
為何我們總對親近的人苛刻、對陌生人友善? 【為何我們總對親近的人苛刻、對陌生人友善?】​ ​ 你曾有這樣的經驗過嗎?​ ​潑你冷水、滅你威風、不給面子的通通都是自己人。​ ​願意相信你的、給你機會的、拉你一把的都是外人?​
Thumbnail
avatar
【心理學xNLP】 彭博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