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身處一個物質過剩的年代,科技發展不斷地加快製造速度,人們也在消費-丟棄-再消費的牢籠中迷失。
然而,對「量」的肯定卻很容易在「質」的意識上冷漠。是牙醫師、作家,也是終生環保志工的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對於生活上量變造成質變的現象有很深刻的感受。例如,他帶著家人在假日時到山上度假,即使周遭風光再明媚,空氣再清新,卻總是看到有情侶或夫妻,面對面坐在一張咖啡桌的兩邊,然後各自低頭看著或玩著自己的手機。
Re-think 省思生命的寬度與厚度
「每次我看到這種情形都不禁想,既然要玩手機又何必花費好幾個小時的車程,跑這麼大老遠來?」李偉文常常懷疑,大量而即時的接觸與溝通有真正的必要性嗎?人們不再需要獨處與不被人打擾的時間了嗎?難道每件事都必須以電子般的速度,立刻決定與答覆?在這個世界訊息太多,變化又太快,在我們不斷追趕瞬息成為垃圾的消息時,反而會淹沒在訊息的大海裏,就好像是尼采曾經說過的:「在大海裏渴死,是非常可怕的事。」
李偉文說,這是個話語往來頻繁,心靈卻長期隔絕的寂寞時代。當人們整天掛在網上,時時看著手機是否傳來新訊息,每一分鐘都需要與所有朋友維持連繫,或許正是現代人焦慮與憂鬱的來源。因為手機與網路並沒有讓人們因為方便而擴大溝通,反而讓人們更加物以類聚,鞏固了群體間的封閉文化。
「就拿臉書來說好了,不喜歡的朋友你可以封鎖他,可以不加他,換言之即使在臉書上,朋友的名單有好幾百個,但其實是同質性很高的一群。」他說,我們的上一代沒有手機和網路,也許無法和世界接軌,但也許因為隔壁住了一個政治傾向、生活習性和你完全不同的厝邊,所以你必須耐著性子與他溝通交流,過程中也培養了傾聽不同聲音的包容力。但我們的下一代,如果只能在數百個同質性高的臉書朋友中尋找安慰和認同,而喪失了在真實世界中接受多元觀點的能力,又怎麼去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呢?
Re-design改造空間,開放客廳接待朋友
「是否有許多相知相惜的朋友相伴,是達到快樂人生中最動要的條件。但吊詭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是頻繁,反而疏離感愈大。」李偉文認為流於形式的交友,也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浪費,「如果大家都只是聊天講八卦,那麼交朋友的意義和效率何在?」
為了打破朋友之間應酬式的寒喧,或是摻雜了許多客套式的應對,23年前,他開始在自家客廳舉辦「民生健士會」,以每個月一次的室內討論及不定期的戶外旅遊開始,邀請自己的朋友和親戚聚集在一起,不談論政治、不訴說宗教觀點、不作業務推廣,去除任何利害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本質,就這麼聚集了二、三百位各行各業的朋友。
當年會想到這種交朋友的形式,一開始是因為他認為現代人家中的「客廳」根本少有客人,但是卻佔了房子很大的空間,於是李偉文不僅在假日時常常找朋友來做客,發揮客廳應有的空間功能之外,也把自家客廳當作一個半開放的公共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裡認識新朋友。
Re-use出借藏書,讓閱讀價值再生
20幾年下來,他從市區小公寓搬到了郊區,隨著客廳空間變大,擔任荒野理事長期間,他甚至把家中客廳規畫成可容納二、三十人的講堂。1994年李偉文的牙醫診所在辦公大樓開幕時,也是秉持著這樣的概念,他不僅將荒野的籌備處設在這裏,利用診所助理在空檔時順便處理荒野的日常事務。而且診所除了看牙之外,還擺放了許多期刊和書籍,成為一個讓社區民眾自由借閱的小型圖書館。
「這也是空間和形式的再利用、再省思,在可能的範圍內把私人空間變成公共空間,也讓原本公共空間的冷調性增加人的溫度!」李偉文說,Re生活不是只有物質上的減量或再生,而是保持對眼前事物的覺知,重新處理時間和空間,重新思考生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