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立遺囑嗎?如果沒有,為什麽?是不想談論跟死亡有關的事嗎? 讀《那些生命中的美好與失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有立遺囑嗎?如果沒有,為什麽?是不想談論跟死亡有關的事嗎?
有人看到這個標題應該會皺眉頭,然後說「怎麽講這種不吉利的事。」似乎我們的思想中,死就是不好的東西,不要去碰,也不要去談。老人說:「死亡勿視,死亡勿聽,死亡勿言」。只要不接觸跟死亡的相關的東西或話題,死亡就不會找上門。這是我們凡人的想法,不過死神管你的。死神要來的時候,凡人根本無能為力。與其被動應付,不如主動出擊。
為什麽很多人不願意談死亡。大概是認為自己不會死,或者說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死,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家在這方面相對有覺悟。不懂耄耋之年的朋友請Google或問問你的國文老師。認識有一個九十歲的前輩,他經常說:「現在每一天能睜開眼都是賺到了。你們有時間就多多找我吃飯,說不定以後就沒這個機會了。」能夠做到對死亡如此豁達,很不容易,而能跟人談論自己的死亡,更是不容易。
要跟別人談死亡不容易,也許我們都認為人家談死亡是一件沒禮貌的事情。社會大眾的認知中,死亡總是伴隨著不好的事情而發生的。可以是做錯事的懲罰(死刑);有人要報仇而殺人(仇殺);發生交通意外而死亡(有一段時間韓劇很喜歡用的橋段);被人謀財害命(兇殺);還有突如其來的絕症(現代悲情故事常出現的情節)。以上不好的事情都跟「死亡」連在一起。也讓我們在有意無意中,把死亡定性為「負面」。什麽時候死亡會跟好東西有聯結?希特勒斃命的時候。
還有最最最奇葩的事,很多人覺得講了說了就會發生,講了不好的話要「呸呸呸」。新年時都要講吉祥話,恭喜發財、萬事如意,講了這麽多年,仍然還沒發財,也沒有萬事如意,反而不如意的事有一堆,買樂透沒有中過一次……唉。說好話就會發生好事,也就是說不講壞話,壞事就不會發生。有一次跟家裡的長輩說到器官捐的事情,他們馬上黑臉,覺得講這些東西不好,更不用跟他們說遺囑的事。很怕他們會講出「你很想我死嗎?」這樣的話。只要不講壞事,壞事就不會發生。如果真的如此,醫院就不會經常人滿為患。
家人不能談死亡,幸好有開明的朋友。我跟他都認為死亡是不能避免的,如果有人認為可以打敗死神,大概是動漫看上腦了。死神不是有形有狀,而是抽象無形的,只會單方面通知,不會跟人有任何接觸。既然不知死神會在什麽時候發出通知。只能先事前做好準備。和朋友一起找了律師,立了有法律效力的遺囑,做好財產安排,雖然不多,也要好好安排,還有死後安排,可以捐的器官就捐。個人十分推崇「器官捐贈」,得救的不只是受贈者,還有他們的家人和朋友。捐完器官後的遺體直接燒成灰,倒進海裡,馬桶也可以,反正殊途同歸。不過不能讓住一同座大樓的人知道,原因嘛……你懂的。至於葬禮,搞不搞都沒所謂,主要是不想知道原來自己死後,沒有人想要來自己的葬禮,多丟臉啊……當然,如果有人要搞,也阻止不了。
說到葬禮,曾經參加過一個令人印象極極極深刻的葬禮。那次的葬禮上,有人鼓掌。不是港片古惑仔的劇情。那次是我朋友的父親過世了,在過世前有一段時很間,他盡心盡力照顧患末期癌症的太太,可能是因為信仰的緣故,對他太太的死很開懷,經常說「在她的最後一段路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了。」在臨終之前還對家人說:「我在天堂等著你們哦。」讓我朋友哭笑不得。我朋友邀請來賓為他爸爸盡心盡力照顧他太太而鼓掌。在拍完手之後,我朋友說:「葬禮上居然有人拍手,有人經過聽到掌聲不知會有何想法。」全場笑了。接著他又說:「單身的女生朋友,找男生就要找像我爸這樣的,他死了,還會感激他。」全場又傳了一陣笑聲。整個葬禮有眼淚,有笑聲,還有掌聲。如果我死了,希望也能這樣,為大家帶來一點歡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眾讀PopRea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簡單生活:運動、看書、寫作、設計已經能為我帶來很多的快樂,我只不過根據作者所說的,讓它們變得有條理。把習慣設定好,做起事情來也方便很多,至少沒了很多的干擾。
簡單生活:運動、看書、寫作、設計已經能為我帶來很多的快樂,我只不過根據作者所說的,讓它們變得有條理。把習慣設定好,做起事情來也方便很多,至少沒了很多的干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這個年紀去過的葬禮不多,且大多為一直仰望的長輩,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曾學懂如何哀悼。 記得到爺爺的上位儀式時,旁邊同時有群親友在為一位早逝的年輕人上位。父親瞟了一眼,說道:「也許正是因為他這麼年輕就離開世界,所以才這麼多人來送他呢。」 我竟無從辯駁。 畢竟維繫關係是要耗費許多力氣的。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這個年紀去過的葬禮不多,且大多為一直仰望的長輩,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曾學懂如何哀悼。 記得到爺爺的上位儀式時,旁邊同時有群親友在為一位早逝的年輕人上位。父親瞟了一眼,說道:「也許正是因為他這麼年輕就離開世界,所以才這麼多人來送他呢。」 我竟無從辯駁。 畢竟維繫關係是要耗費許多力氣的。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