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展三少年之中,真正異軍突起的,是郭雪湖。 陳進出身書香世家,林玉山歸厝內攏係藝術家,而郭雪湖(本名郭金火)自幼喪父,跟著母親在大稻埕揀茶賣毛衣長大,多虧公學校的陳英聲老師啟發,一身的才氣才找到了起點。 陳英聲雖然只擔任郭雪湖一年的公學校導師,但是他會帶領班上孩子出外寫生郊遊,課堂示範的水彩、水墨畫法,令郭雪湖大開眼界,紙上的顏色怎麼會這、麼、美!郭雪湖更在課餘向老師借來畫冊,自己臨摹作品,郭雪湖自學的習慣非常早就養成,了解到除了學校老師之外,書中的知識亦能豐富一個人的思想,拓展眼界。 郭雪湖有個超級厲害的媽媽,當郭雪湖公學校畢業時,他的學校老師搞錯科系取向,想說郭雪湖這麼會畫畫,鼓勵他報考很難考的台北州立工業學校(今北科大前身)土木科,郭雪湖就咻咻咻的考上了(欸也太會讀書了吧),豪逆害拍拍手。結果郭雪湖去唸了半學期就休學了(欸也太任性了吧),原來土木科學的是結構力學,要畫的工程圖和郭雪湖想要的藝術創作完全不同,所以去唸了半年就發現興趣實在太不合了趕快收書包回家自己畫圖卡實在(休學畫畫94狂啊)。 郭雪湖(右)與母親陳順合影。Source: 郭雪湖画伯年譜 郭雪湖媽媽沒有逼他念完土木科欸,她把兒子的作品拿去台北永樂市場旁有名的「雪溪畫館」,請名畫家蔡雪溪看一看兒子有沒有潛力,蔡雪溪一看說這男人根本天生練武奇才畫家好棒棒,可以帶來喔我收他為徒吧,然後郭雪湖就這樣成為雪溪畫館的弟子了,蔡雪溪給了他專屬的名字「雪湖」,這成為他一生唯一的名號。 郭雪湖的母親實在太偉大惹,在那種年代,小孩給他書念還不念,根本就要吊起來打,結果郭媽媽很早就讓小孩「適性發展」,真是思想前衛得不得了的媽媽,或許也因為母親的愛與信任,才養育出有自信的小孩。 郭雪湖在台展三少年之中,有著格外「作自己」的獨特性,以專業畫家作為一生的志業(欸要以賣畫維生欸郭雪湖家可不是陳進那種有錢人啊),甚至為了忠於創作的生涯選擇(據說這是鄉原古統勉勵他的)(鄉原古統怎麼這麼會洗腦學生)(我也想被洗看看)(滾一邊去),婉辭過師大美術系主任的優渥職位。 好,回到雪溪畫館,蔡雪溪本人是台北相當有名的水墨畫家,也就是以中國文人畫為主要創作風格的畫家,郭雪湖覺得老師豪逆害,但是跟老師學畫、接案子、全台到處趴趴走的過程中,郭雪湖也將過去公學校學習的寫生技巧放入作品,試圖將台灣真實的山水景觀、樹石的立體明暗,與符號化的水墨畫法融合,畫就作品《松壑飛泉》,結果搭啦~第一屆台展就得獎啦! 郭雪湖《松壑飛泉》,1927;水墨,162 × 70 cm。 掰惹為,他的老師蔡雪溪作為一線畫師,沒得獎。 尷……尬……還好蔡雪溪是好老師,沒有嫉妒生恨,還說「自古以來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後來反而是蔡雪溪開始學習以寫實方式修正原本傳統的風格,然後才入選台展。台展打趴一整票的傳統畫師,也狠狠砍斷台灣畫家對中國道統的依附,只能說殖民政府這一招真是漂亮。用文化統他們就對了(欸?!!!) 蔡雪溪1930年入選台展的膠彩作品《扒龍船》,已融入寫生的技巧。Source: 存取禁止 郭雪湖也是台展三少年之中,唯一一位沒有在年少時赴日進修的人,當時台灣人若想要得到真正的美術專業教育,幾乎都是前往日本留學。但考慮到家境壓力,哪來的學費呢?郭雪湖決定在台灣自己進修,怎麼進修? 就是去圖書館。 郭雪湖白天在畫館作畫,晚上去新公園的府立圖書館讀畫冊,學習前人的構圖技巧、用色方式、風格演變,然後以自己的寫生實戰經驗作印證,這才是真正的自學精神啊! 他去圖書館認真到甚麼程度呢?認真到府立圖書館頒獎狀給他(據說當時圖書館獎十年才頒一次,專門頒給因為好好使用圖書館而功成名就的人士),認真到圖書館員還幫他爭取特別閱讀席,所以郭雪湖是可以帶著畫具進圖書館臨摹畫冊的。即使在郭雪湖中年時,為求畫藝精進移居日本,他也是整天帶著兒子跑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帶著寫生本子,細細描繪館內的展品,再回家整理成作品材料。 郭雪湖《百合圖》,1957;膠彩、紙,72 × 58 cm。Source: 北美館網站 那個花瓶可不是隨便畫畫而已,那個釉色可是博物館等級的釉色啊! 就這樣,郭雪湖的作品,格外能扣緊美術史畫論脈絡的表現。例如他第二次台展特選的《圓山附近》,細密繁麗的筆法,出自唐代王宰的「巧密」風格,評審還以為這是模仿古波斯的細密畫構圖技巧。距離創作《松壑飛泉》不過一年的時間,就能作出極強烈的風格突破,可見郭雪湖的用功與天分。《圓山附近》甚至在排名上勝過陳進的作品《野分》,總督府以300圓典藏了這件作品(郭家說從沒看過那麼大一張鈔票),從此奠定郭雪湖作為專業畫家的基礎。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94.5 × 188 cm。Source: 北美館網站 國民政府來台後,郭雪湖亦是促成省展背後的重大推手,沒料到的是之後的「正統國畫之爭」,東洋畫被批為媚日之作,郭雪湖覺得很誇張,認為台展時期就已經使用的「東洋畫」並非僅限於日本,而是廣稱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東亞區域,膠彩更是傳承自唐代金碧山水的傳統媒材,還有甚麼比這個更「中國」呢?想不到卻被有心人扭曲為媚日的象徵,導致台灣膠彩畫家後來退出省展,東洋畫的大型展覽,僅存日治時期由台日藝術家共同創辦的台陽美展,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膠彩畫在台灣的發展極度勢微。(按:「正統國畫之爭」可參見你自然系?——林玉山) 郭雪湖中年後移居日本,兒女則前往美國求學,晚年舉家定居美國,隨著他旅行的腳步,郭雪湖的作品色彩更加簡約、大膽,尤其喜愛以強對比作畫,景物主體幽深晦暗,表現的是水墨的韻味,天空則明亮燦爛,突出膠彩顏料的明麗風格,郭雪湖以獨到方法將爭執不休的「彩」與「墨」化作畫面中的一體兩面:光與闇,天與地,中國繪畫中截然相悖的彩墨兩派,終於在他的畫作之中和解——原來竟是孿生的彼此。 郭雪湖《月光曲》(卡梅爾海),1982年;膠彩 76.5 × 63.5 cm。Source: 郭雪湖基金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郭雪湖的太太林阿琴。 林阿琴是鄉原古統的得意門生,畫藝出色,就讀台北三高女期間,林阿琴在鄉原古統的指導下,連續拿下台展第六、七、八屆的東洋畫入選,其中入選的作品《南國》、《黃莢花》更是接近三尺六尺的巨幅作品,氣勢驚人,若繼續前進,台灣日治時期的女性前輩美術家,也許不只陳進一人。 林阿琴第八回台展作品《黃莢花》,1934;膠彩、絹,163.6 × 86 cm。 林阿琴以台灣常見的路樹阿勃勒入畫,用色明麗,構圖大膽,這樣的作品以高中女生的程度來說,真的真的真的是非常有潛力的,幹嘛為愛去結婚啦(戳額頭)。Source: 東之畫廊 林阿琴《南國》,1933;膠彩、絹,87.5 × 170 cm。Source: 構藝思 但、是,林阿琴因為被郭雪湖的帥氣吸引(其實是鄉原古統牽線促成的)(鄉原古統為什麼這麼喜歡幫人作媒啦)(因為這兩個都是他很疼愛的年輕人啊乾脆送作堆)(話說林阿琴當時還有一個文學才子在追,但是她選了藝術家)(都是郭雪湖太帥的關係)跑去結婚了啦啦啦啦啦啦,就此退出畫壇,相夫教子。 少女時期的林阿琴(左一),其他三位是一同入選第六屆台展的同學邱金蓮(左二)、陳雪君(右二)、彭蓉妹。Source: 聯合報苗栗地方新聞部落格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郭雪湖為了家庭生計,前往廣東、汕頭、香港一帶賣畫,長年台灣中國兩地跑,戰爭晚期甚至一度與家中音訊斷絕,林阿琴就一肩扛起所有家庭責任,舉家遷回娘家北投避難。 沒有郭雪湖寄來的生活費,她便自己作些糕餅,然後在路邊等日本兵的軍車經過,馬上跳出來用日文搭訕搭便車,如此往返市區與鄉間,換取生活費,照顧兩個家族(是的,夫家和娘家上上下下十餘口人……)的生活。林阿琴回想起這一段時都忍不住驚嘆,自己當年怎麼這麼勇敢。 而且林阿琴作菜和作畫同樣厲害,還在家中開設了烹飪補習班,與郭雪湖開設的美術補習班共用一樓教室(不知道到底誰的學生比較多齁),郭雪湖長年專注繪畫,家中諸事幾乎都是林阿琴打點,郭雪湖的藝術成就,背後燃燒的是太太的青春與才華啊! 在美國定居的林阿琴與郭雪湖。(取自風傳媒,原由郭雪湖基金會提供) 膠彩畫作工法繁複,作畫時間非常長,畫家以礦物顏料兌膠之後,在畫紙上一層一層的堆疊,層層透出底下色彩,礦物顏料本身經光線照射,會反射出微微的、來自天然礦石的閃耀色澤,真正是「曖曖內含光」。郭雪湖的作品風格清新宜人,構圖大方,但細看又有著無窮層次,要如何描述這名從野地裡成長,深受日本與中國繪畫薰陶,不擺架子但又厲害得嚇死人的台灣畫家呢?當然就是,味、增、醃、菜、頭! 延伸閱讀: 你自然系?——林玉山(蓮藕排骨湯食譜) 女人的房間——陳進(手工肉鬆食譜) 春風化雨——石川欽一郎(梅汁番茄食譜) 矛盾之歌——鹽月桃甫(米粉炒食譜) 味增醃菜頭食譜 食譜材料 白菜頭一條 味增適量 鹽適量(沒有錯,我用的是日本今鹽屋佐兵衛柚子鹽!!柚子鹽最高!!!) 糖適量 醋適量(對不起我忘記放進去拍了) 食譜步驟 1.白菜頭洗淨削皮,切成適當的薄片,撒上鹽,抓一抓,稍等一下使菜頭出水,方便醃漬入味。照說我應該要切得很整齊向郭雪湖致敬,畢竟他是連畫摩天大樓都不用尺手也不會抖的男人,但是我廢,所以就這樣。 2. 菜頭的水分被析出,把苦澀的菜頭水擠一擠倒掉。 3. 加入糖、醋、味增拌勻,此時可以抓一片起來吃看看味道,調整喜歡的甜鹹程度,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僧人大廚靜觀會邊醃韓國泡菜邊用手捏來吃了(對不起作者最近很迷Netflix《主廚的餐桌》,第三季豪好看喔) 然後,放冰箱讓菜頭睡覺,用時間換取美味。 4. 裝盤!充滿草根性很清新又很有日本味的醃菜頭完成啦!好ㄘ好ㄘ(嚼嚼),雖然簡單但是滋味無窮,充滿時間的累積 (明明才一天好嗎),好菜頭,不吃嗎? 編輯小記:看完有沒有對雪湖超心動的!編文章時發現台北探索館正在舉辦【畫中台北-大稻埕少年郭雪湖特展】,展期到2018年2月28日,心動的人趕快出發吧! 海報的主視覺是郭雪湖名作《南街殷賑》。 支持「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