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台灣人!」新移民的處境及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蔡英文21日在「東南亞小英姊妹會」表示:「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新移民之子要選總統。」但台灣已經是個包容多元文化、健全的移民社會了嗎?對於不同背景的新移民有哪些相關政策?如果「下錨寶寶」是為了讓家人取得美國公民權而有的手法,那反過來看台灣,新移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留在台灣?而他們留下來,居留上又會碰到什麼困難?

 

據內政部統計,104年6月底在台灣的外國人(不含大陸人士)近78萬人,86%來自東南亞國家;持居留簽證者約69萬人,其中又以外籍勞工為大多數。而台灣的外籍勞工主要分布在新北、台北、桃園為主。而在台57萬的外籍勞工來說,最多的移工為印尼籍,其次為越南、菲律賓及泰國。

raw-image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外籍配偶及外籍勞工佔的國別比例又不一樣。截至今年8月底,外配與陸配約有51萬人,而從中可看到前兩項最多的是分別是大陸及越南籍的配偶。

raw-image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外國人想變成台灣人的話,須放棄自己國籍,若如果沒有取得台灣國籍的話,無法有勞健保,生活也會相當不便。但是,想歸化成台灣人,卻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歸化入籍成台灣人的成功關鍵:你的「品行端正」嗎?

 

今年6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將召開《國籍法》修法的黨團協商會議,卻遭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抗議,質疑內政部修法換湯不換藥,甚至有違人權之嫌!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規定,如果擁有居留證的移民想換成台灣身分證,需連續居留滿3年,每年居住超過183日,但須放棄原本國籍;如果申請永久僑民證,就須住滿5年,但不用放棄自己國籍。其他規則包括:有行為能力、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有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等。

 

其中對於「行為端正」這項,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我國國籍法目前的規定已經造成了越來越多無國籍人,已被國際專家提出要修法。而「行為端正」這種模糊不清的用語,應回歸到目前其他各國《國籍法》多所採用的「無犯罪紀錄」,而不該無限擴張到「其他」,不應該假道德之名,剝奪他們入籍台灣人之實。

 

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逸認為,台灣社會對於「品行端正」的標準男女有別,若以此做為判斷依據,「則意味著國家透過『不予歸化』及『撤銷國籍』做為掌控女性性忠貞與性道德的手段,懲罰不符合『婦德』的新移民。」這樣的修法,完全沒有替外配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反而使他們困頓的處境再次被淹沒。

 


而且,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因為適用的法律不同(外配適用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陸配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入台到入籍取得身分證的時間也不同:外配需要4年(居留3年,定居1年)以上,陸配卻至少花6年(居留4年,定居2年)才能拿到身分證。以上申請的文件都須經過複雜的步驟與程序,過程繁複而且辦理時間相當的長。

 

雖然內政部於100年9月起,在外配及陸配的居留證上加註「持證人工作不須申請工作許可」的字樣,用以保障他們在台的工作權利,但現實是許多雇主仍對他們有刻板印象,再加上外配的語言不通、文化不熟悉,種種的阻礙與限制,讓他們只能從事低技術、高勞力的工作。


 

 


台灣國籍法對外配說:「照顧完孩子你就可以走了」

 

更複雜的是,有60%以上的外配須負擔家中開支,或需照顧家中公婆或小孩;當他們的居留證逾期或發生問題時往往忙於工作沒及時發現。而在不知道如何面對罰緩或害怕遣返回國的情況下,也大多選擇逃避,導致讓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所謂的「黑戶」。但每一個黑戶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道的故事。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法理與人情要如何兼顧?

 



另外,如果未拿到台灣身分前與配偶離婚,外配必須想辦法拿到未成年孩子的監護權才能留在台灣。但法官判決取得監護權的標準,往往會將收入、經濟能力納入考量的因素之一。即使外配有收入,但收入不足夠請托育照護、或無法給小孩有利的環境會影響法官判決,讓外配拿不到監護權。

 

一旦孩子成年滿20歲了呢?他們只能藉由觀光簽證申請在台灣「短期停留」,每隔一段時間才能來探望自己的子女。法條如此規定,讓無辜的外配在他們辛辛苦苦地將子女撫養長大後就被趕走,與子女天人永隔;若要以一般外籍人士身分申請永久居留,就需準備500萬的財力證明,對經濟弱勢的單親外配可說相當不利。如果沒有生小孩的話,除非取得家暴令或因為家暴而離婚,否則不可能留在台灣,會被遣返回國。

 

raw-image

Photo Credit: UUSC@ Flickr BY-NC-ND 2.0

 

 

總統大選將屆,三位候選人對新移民的政策為何?

 

如此看來,台灣對新移民的法條仍存在諸多不理想的地方。而這次競選總統的三位後選人對新移民又有什麼政策?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21日出席「2016東南亞小英姐妹會」成立記者會,重申了上個月提出的「新南向政策」,表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不單侷限於貿易,文化、教育、政治都應有更深的連結。她強調需保障新移民的社會福利、加強政府雙語單位的服務。另外還提出放寬學歷的限制,讓在自己國家有好學歷的移民,學歷能夠被承認。最後,她認為「新台灣之子」一定要學習自己母親的語言,並強調執政之後,一定會讓台灣人民認知到東南亞語言的重要性。

 

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也提到新移民之子是台灣資產,須更重視其語言及文化的傳承,未來會組織「新住民委員會」,照顧新住民的權利。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表示,將會成立「24小時諮詢專線」給新住民,並提供特殊語言服務、加強教育輔導,並提供法律保護,保障其身分權益。

 

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

 

究竟,新移民的權益是不是為選戰的熱潮變成一時的芭樂票,還是候選人能在選後一一將承諾兌現,應該是我們未來檢視的重點;而對於我們身邊的東南亞、新移民朋友多盡一些包容與體諒,也是台灣成為「真正的移民社會」開始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去美國生小孩?「下錨寶寶」背後的兩個極端世界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統計通報

南洋台灣姐妹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點亮台灣│蔡英文

 

封面圖片來源:John Y. Can @ Flickr CC BY 2.0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幾年,越來越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來到台灣,根據政府資料統計,在2019 年,台灣的外籍移工人數合計已近77萬人口,這當中還不包含中國大陸籍。看似包容友善的社會,依然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這篇文章將和大家一起討論移工問題,並像你們分享一部近期很熱門的台灣電視劇。
Thumbnail
近幾年,越來越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來到台灣,根據政府資料統計,在2019 年,台灣的外籍移工人數合計已近77萬人口,這當中還不包含中國大陸籍。看似包容友善的社會,依然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這篇文章將和大家一起討論移工問題,並像你們分享一部近期很熱門的台灣電視劇。
Thumbnail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與我們討論《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第74條之1究竟有哪些問題?若不提高罰緩,該如何改善失聯移工的問題?移工又為何不惜犯法也要逃離原雇主?
Thumbnail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與我們討論《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第74條之1究竟有哪些問題?若不提高罰緩,該如何改善失聯移工的問題?移工又為何不惜犯法也要逃離原雇主?
Thumbnail
加國的肥灰下班後來電,聽着他從公司出門,到視光師處取眼鏡,到藥房取藥,到小吃店買雞蛋仔,入停車場前所有與他人的對話一字不漏進入我耳中。我問: 全程廣東話嘅? 「係呀!我配眼鏡嘅視光師中大畢業;藥房護士係香港人;雞蛋仔嗰個都係香港人。根本唔洗講英文。依家準備返去整咖哩魚蛋,我係呢邊既生活同香港無分別。
Thumbnail
加國的肥灰下班後來電,聽着他從公司出門,到視光師處取眼鏡,到藥房取藥,到小吃店買雞蛋仔,入停車場前所有與他人的對話一字不漏進入我耳中。我問: 全程廣東話嘅? 「係呀!我配眼鏡嘅視光師中大畢業;藥房護士係香港人;雞蛋仔嗰個都係香港人。根本唔洗講英文。依家準備返去整咖哩魚蛋,我係呢邊既生活同香港無分別。
Thumbnail
最近不少近一兩年認識的香港人選擇移離台灣,二度移民到其他國家。他們原本以為可以在台灣找到落腳之處,認認真真做生意,慢慢融入台灣社會成為台灣人。但政策的轉變,致使他們逼於無奈選擇把未扎實的根再次拔起,移植到其他國家。
Thumbnail
最近不少近一兩年認識的香港人選擇移離台灣,二度移民到其他國家。他們原本以為可以在台灣找到落腳之處,認認真真做生意,慢慢融入台灣社會成為台灣人。但政策的轉變,致使他們逼於無奈選擇把未扎實的根再次拔起,移植到其他國家。
Thumbnail
反送中運動將滿三周年,流亡來台的上百位香港「手足」(反送中示威者),如今面臨難以取得定居身分,恐成為黑戶的生存危機......
Thumbnail
反送中運動將滿三周年,流亡來台的上百位香港「手足」(反送中示威者),如今面臨難以取得定居身分,恐成為黑戶的生存危機......
Thumbnail
1月16日下午,台灣移工聯盟(MENT)發起第十屆移工大遊行「我要自由轉換」,訴求廢除《就業服務法》第53條第4項「禁止移工自由轉換雇主」的規定。遊行約有5、600人參與,隊伍下午1點自台北車站出發,途經民進黨部,最終抵達勞動部。
Thumbnail
1月16日下午,台灣移工聯盟(MENT)發起第十屆移工大遊行「我要自由轉換」,訴求廢除《就業服務法》第53條第4項「禁止移工自由轉換雇主」的規定。遊行約有5、600人參與,隊伍下午1點自台北車站出發,途經民進黨部,最終抵達勞動部。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今年我們看到了美國經常爆發種族歧視的衝突,身在同樣近幾年來族群越來越多元的台灣社會的我們也不禁觀察身邊是否有種族上的歧視。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台灣的東南亞外籍勞工佔台灣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了解往往僅來自於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今年美國的種族衝突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台灣法律對外
Thumbnail
「過去我怪責老友不肯忍到底離場出走」 我朋友早年已經去了台灣移民讀書工作不回來, 他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好兄弟, 現在尤其疫情, 根本沒法相見. 早年我還會怪他, 拋下我們一班朋友自己走了去台灣生活. 不過近年我終於都師父明白了. 原來「誰料 我愛你愛到最尾都不可永久 盡最大努力可以忍我都忍夠」
Thumbnail
「過去我怪責老友不肯忍到底離場出走」 我朋友早年已經去了台灣移民讀書工作不回來, 他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好兄弟, 現在尤其疫情, 根本沒法相見. 早年我還會怪他, 拋下我們一班朋友自己走了去台灣生活. 不過近年我終於都師父明白了. 原來「誰料 我愛你愛到最尾都不可永久 盡最大努力可以忍我都忍夠」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