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瑞典幼兒園緩衝入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兩個禮拜我一歲半的兒子正在進行幼兒園的「緩衝入學」程序。第一天,孩子先和一位家長到幼兒園參觀,和老師、小朋友玩15分鐘。第二天,老師來家裡和孩子一起玩一個小時,並留下幾張教職員的護貝照片,讓孩子在家可以翻看,熟悉幼稚園裡的工作人員。第三天,孩子和一位家長去幼兒園玩一個小時,但是家長只能坐在特定的角落,盡量不和自己的小孩互動,讓小孩按自己的步調孰悉環境,這樣的模式每天視情況拉長時間,直到孩子能安心融入學校生活。

 

瑞典的育兒假一共是18個月。因為產後休養和哺乳等實際考量,大部分的媽媽會在孩子出生後先請9∼15個月的育兒假,然後輪到爸爸請假在家帶3~9個月的小孩,等爸爸也要開始工作,小孩就必須上幼兒園了。所以這個入學程序常常是由剛放完育兒假的爸爸們負責。

 

在幼兒園的前兩天,孩子多是巴著爸爸,只想和爸爸坐在一起玩,但是隨著時間拉長,孩子以爸爸為圓心,離開爸爸的距離越來越遠,開始探索其他的房間,加入其他的小孩,最後爸爸可能幾乎見不到孩子的影子。

 

當時機成熟,老師會讓爸爸和小孩做「揮手演練」,爸爸在校門假裝和小孩揮手說掰掰,然後站在門外等候,只要老師一通電話,就立刻回到小孩身邊。過了幾天以後,「揮手演練」的時間越來越長,爸爸可以到附近坐下來喝杯咖啡,甚至回家待機。

 

最後,來到孩子正式入學那天,瑞典爸爸們雖然經過多次演練,但第一次真的和孩子揮手道別時,往往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想打電話給老婆尋求一些慰藉。原來這個入學程序不只是對孩子,對父母也是一種溫柔的緩衝。

 

raw-image

 

孩子們一路成長, 對父母來說就是一連串放手的演練。初來瑞典時,看到瑞典父母在小孩一兩歲時就送他們上幼稚園,我想,瑞典的家長真是捨得啊!那時又怎麼想得到,瑞典爸媽和孩子們第一次分離的過程,是如此「拖泥帶水」、離情依依。孩子們在幼教機構精心營造的環境下,一點一滴適應爸媽以外的世界;另一方面,爸媽能以「緩衝入學」為理由,理直氣壯地和公司請假。這個不疾不徐的步調,可以說是來自整個社會的溫柔。

 

有天早上我的工作有點空閒,就代替先生去體驗了一下緩衝入學。而我從在幼兒園坐下的那一刻開始,就沒再看到兒子的影子。枯坐半天,我站起來去偷看兒子在幹嘛,只見他和一群孩子在水槽邊玩水。又過了一陣子,老師帶著濕透的兒子過來,說緩衝入學前幾天,更換衣服這類日常親密互動還是由父母來做,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我幫兒子換上衣服,剛換好他就一溜煙地跑走了。

 

我一個人百般聊賴地坐在角落,觀察著孩子和老師的互動。瑞典的幼稚園裡通常是三位老師帶八個孩子。幼小的孩子們不太會表達,也不知道怎麼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所以在自由時間馬上就會衝突不斷。我看著老師們一次又一次地調解衝突,在一貫的溫和耐心當中,也帶著一種源於專業的冷靜淡然,和父母親的教養又別具一格。

 

以前瑞典的幼保老師被叫做「小姐」(fröken),是一個低門檻低薪資的工作,但是現在他們被叫做「學前教育老師」(pedagog),必須接受五年高等教育,收入也屬中產階層。他們比所有父母都熟知學齡前幼童的心智發展,不同幼兒園也有各自遵循的教育理念,供家長選擇。

 

我環視周遭,想到瑞典提供了這一切硬體設施和軟體資源,就是為了讓我和所有媽媽們都能好好回去工作,仍然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性別平權的實踐派

 

托育服務的存在,讓父母能在有小孩的情況下持續工作,而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更是為了讓傳統上負責生養的母親們能儘快回到職場,這個政策意圖顛覆的性別傳統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

 

男女之間因為生理機能區別而造成的傳統分工模式,早於任何歷史紀錄。在沒有避孕知識的漫長歲月,女性隨時都要面對孕育功能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並承擔所有後果,這讓她們往往必須依賴他人才能維生。在這個脈絡下,女性也「順便」接手了所有其他的居家照顧職責,構成男女一外一內、一強一弱、一陽一陰的二元體系。

 

近代避孕技術的發展,在女性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萬年來第一次女性能夠稍微掌握自己的身體。直到現代醫學的進步,再加上工業革命帶來勞動模式的轉變,史上第一波女性運動的時機才終於成熟。

 

西方第一波女性運動的最大訴求,在於提倡女性公民權和經濟權,推動女性全面參與投票以及有薪勞動。因為醫學和科技的發展,那時的女性主義者對未來信心滿滿,認為性別之間的所有的生理差異都應該被忽視抹滅,不管男性女性,所有人都應該被視為中性、一樣的人。

 

1970年代,第二波女性解放運動以西蒙波娃為始,開始了一連串更深刻的性別理論辯證,自此也越來越多學者承認「男女有別」這項事實,然而男女的先天差異和後天區別應該怎樣被看待和處理才能達到平等,又有各種不同的精彩詮釋。

 

我在瑞典大學上女性主義課程的時候,發現在課程上讀的,幾乎都是法語系和美國學者的學說,北歐女性主義學者在學術思想上並沒有留下特殊成就。不過,北歐國家可以說是最積極把各種女性主義付諸於實行的「實踐派」。在學術的殿堂上,深奧的女性研究學說包羅萬象,各種學說出發點都不同,甚至互相針鋒相對。而不管是哪一種論述,我在北歐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中,都能找到某種實行的形式。

 

每生一個孩子,女性的有薪勞動就會面臨多年的停滯或干擾,對家庭的經濟依賴就也會越深。瑞典致力推行的育兒假以及托育服務,可以把這個影響降到最低。當女性不再被生育功能長期束縛在家中,突然間,似乎也沒有讓女性包下所有其他居家職務的理由了。

 

然而讓女性全面參與勞動市場,就是性別平權的終極目的嗎?

 

除了勞參率,女性的經濟參與還面臨著許多挑戰。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男女在職種分佈上很不平均,從居家照顧延伸出來的低薪服務業,仍然以女性佔絕大多數,另外科技業等高端產業則以男性為主。對於這一點,瑞典一邊提升幼保和護理等職種的技術質量、專業形象和收入,一方面也從教育面去思考。比方說,「女生數學不好」這種普遍想法的根源,是因為男女腦部構造和潛力真的不同,還是因為近代的玩具、童書無論在設計和市場銷售上,都男孩女孩涇渭分明呢?男生從小更容易接觸邏輯、科學性質的玩具和遊戲,女孩則往往得到玩偶和娃娃屋。到底是男女孩興趣不同導致極端化的銷售手法?亦或是極端化的銷售手法強化了男女孩興趣的不同?性別的社會化,往往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難解謎題。

 

瑞典從八零年代開始禁止以孩童為對象的廣告,其中避免性別導向的銷售手法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量。另外許多玩具公司如樂高,也盡力平衡男女市場。我先生有個教數學的女同事,她在瑞典教育部贊助下,致力於設計更能吸引女孩們的數學遊戲和教具,並經營一個以女孩為對象的數學俱樂部。看到她把教具漆成粉紅色,教室裡擺滿娃娃,很多人批評她套用、鞏固了性別偏見,但她只是默默實踐她信念,也確實吸引了許多有數學潛力的女孩。

 

自然定律只發生在完美狀態中,現實中的演算,往往要加入各種複雜的變項。在社會中,推動平權價值也存在著許多錯綜的變項和催化劑,雖然目標是一致的,但總有數不清的路徑。北歐政府喜歡問:「好,那我們現在該做什麼?」嘴上互相辯證批評的同時,雙手也從來沒停過,在持續的試行錯誤中,摸索出當下最佳的模式。

 

台灣的社會資源也許沒有瑞典那麼雄厚,但千里之行始於腳下一步。在一片性別議題的爭論之中,也別忘了隨時彎下身,細細丈量和檢視在公私領域中,我們確實前進的步伐。

 


 

封面圖片來源:sweden

 

avatar-img
142會員
13內容數
<p>本專題致力於提供更貼近生活的瑞典記錄,把中間偏左理念落實在柴米油鹽、近親和鄰裡間的動態描寫,熱呼呼地送到你眼前。也試著捕捉更立體的理念激盪,包含我身為台灣人和瑞典偏左價值磨合的過程;以及我對瑞典社會內部左右辯論的觀察。</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媛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傳統道德觀念對性行為的觀點和約束,擴及到對守貞、墮胎、性犯罪等方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是基於由男性一手畫出來,一廂情願的世界觀上。因此,當女性終於可以拿起筆,用自己的經驗和立場去修改這張地圖時,扭曲偏誤的觀念和常規,自然會一一現出原形。</p>
<p>我在職場上常常聽亞洲同事們對其他同仁的評價,說某某女老師性格強硬,真不像個女的,或是某男主管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假設今天男女角色對調,這些特質還會被視為負面的嗎?抽離性別,也許更能平心看待每個人的特性?</p>
<p>Jingis除了小孩家庭多,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居民的政治傾向十分偏左,充滿了從台灣人眼裡看來十分奇特的現象,這種氛圍從今年的嘉年華會更是可見一斑。</p>
<p>食衣住行育樂,每一個選擇都是父母經過百般思索做下的決定,每次聚會也總是有許多熱烈的討論和交流。雖然家長們的想法難免有出入衝突,但是每次看著這些爸媽們為著一件小事躊躇、激辯,只為了找出對孩子和社會最好的方法,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愛。</p>
<p>因為女性生理構造,養育和照顧等勞動常被視為典型的女性職務。但是,這些基於女性特質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不管是在地位和酬勞上,往往比男性特質的社會貢獻低。因此許多文化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特質的社會貢獻必須得到相當的尊重和報酬。</p>
<p>瑞典七零年代已降的移民政策是成功的。得到瑞典居留權的移民,可以和瑞典人一樣享受穩定的社會補助,這抑止了超低收入移民就業市場,不但讓瑞典藍領族群免於薪資和就業機會受移民牽累的命運,也讓移民站穩腳跟,慢慢開始回饋。</p>
<p>傳統道德觀念對性行為的觀點和約束,擴及到對守貞、墮胎、性犯罪等方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是基於由男性一手畫出來,一廂情願的世界觀上。因此,當女性終於可以拿起筆,用自己的經驗和立場去修改這張地圖時,扭曲偏誤的觀念和常規,自然會一一現出原形。</p>
<p>我在職場上常常聽亞洲同事們對其他同仁的評價,說某某女老師性格強硬,真不像個女的,或是某男主管優柔寡斷,婆婆媽媽。假設今天男女角色對調,這些特質還會被視為負面的嗎?抽離性別,也許更能平心看待每個人的特性?</p>
<p>Jingis除了小孩家庭多,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居民的政治傾向十分偏左,充滿了從台灣人眼裡看來十分奇特的現象,這種氛圍從今年的嘉年華會更是可見一斑。</p>
<p>食衣住行育樂,每一個選擇都是父母經過百般思索做下的決定,每次聚會也總是有許多熱烈的討論和交流。雖然家長們的想法難免有出入衝突,但是每次看著這些爸媽們為著一件小事躊躇、激辯,只為了找出對孩子和社會最好的方法,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愛。</p>
<p>因為女性生理構造,養育和照顧等勞動常被視為典型的女性職務。但是,這些基於女性特質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不管是在地位和酬勞上,往往比男性特質的社會貢獻低。因此許多文化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特質的社會貢獻必須得到相當的尊重和報酬。</p>
<p>瑞典七零年代已降的移民政策是成功的。得到瑞典居留權的移民,可以和瑞典人一樣享受穩定的社會補助,這抑止了超低收入移民就業市場,不但讓瑞典藍領族群免於薪資和就業機會受移民牽累的命運,也讓移民站穩腳跟,慢慢開始回饋。</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第9章:温柔的告别 李琛站在窗前,望着眼前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满是沉重和不安。自从父亲李成去世后,他的内心一直没有平静过。医院的走廊已经空旷,父亲病床上的那一刻依然鲜明,仿佛父亲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肩膀,低声告诉他:“你已经长大,所有的痛苦都只能由你自己承担。” 然而,李琛并没有感到解脱,反而更加
Thumbnail
有著9—52這條通道的朋友們,請記得提醒自己,生活過得有鬆有緊才會有滋有味又有重心。你們既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也是令人安心的依靠,但是也別忘在專注認真地想自己目標前進時,也要提醒自己適度地放鬆與放空。只有放鬆與放空,我們內在的能量才會流動,我們的心才能柔軟,而這些都會讓我們變成有溫度且溫暖的存在。
Thumbnail
在永和社大,熊君君老師介紹了林明子的繪本《月亮出來了》。這本書簡單畫面和溫柔文字的魅力,適合親子共讀。林明子獨特的插畫風格,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書中的情感,體驗到那平凡生活裡的迷人時刻。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我知道妳多愛我,正如我相信妳一樣 。 由於真的是太多了~我想分享這些年我的日記裡和我靈魂溝通留下的點滴,亦是陪伴我走到現在的溫柔。希望也能將這份溫柔像水一樣流到有緣的人看見。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第9章:温柔的告别 李琛站在窗前,望着眼前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满是沉重和不安。自从父亲李成去世后,他的内心一直没有平静过。医院的走廊已经空旷,父亲病床上的那一刻依然鲜明,仿佛父亲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肩膀,低声告诉他:“你已经长大,所有的痛苦都只能由你自己承担。” 然而,李琛并没有感到解脱,反而更加
Thumbnail
有著9—52這條通道的朋友們,請記得提醒自己,生活過得有鬆有緊才會有滋有味又有重心。你們既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也是令人安心的依靠,但是也別忘在專注認真地想自己目標前進時,也要提醒自己適度地放鬆與放空。只有放鬆與放空,我們內在的能量才會流動,我們的心才能柔軟,而這些都會讓我們變成有溫度且溫暖的存在。
Thumbnail
在永和社大,熊君君老師介紹了林明子的繪本《月亮出來了》。這本書簡單畫面和溫柔文字的魅力,適合親子共讀。林明子獨特的插畫風格,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書中的情感,體驗到那平凡生活裡的迷人時刻。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來看男女性別帶來的天生差異。作者從科學以及教育觀點,探討男女孩在學習型態和情緒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提出男女分班上課的好處,並提供了一些教養孩子的方法。
Thumbnail
我知道妳多愛我,正如我相信妳一樣 。 由於真的是太多了~我想分享這些年我的日記裡和我靈魂溝通留下的點滴,亦是陪伴我走到現在的溫柔。希望也能將這份溫柔像水一樣流到有緣的人看見。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