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推薦|《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談論電影藝術的個別特點前,我覺得定義自己如何理解藝術之崇高理念這件事很重要。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除了詩人,會提出這些疑問的,還有接受此類藝術的人,或者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了解二十世紀藝術與受眾關係本質的藝術「消費者」……

 

提問者眾,每個藝術人給的答案也不相同。布洛克[38]說:「詩人在混沌中創造和諧……」[39]普希金[40]則描寫詩人的先知天賦……每位藝術家遵循的個人法則,對他人而言未必適用。

 

無論如何,昭然若揭的是,任何一種藝術,只要它不是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都是為了對自己和他人解釋存在之目的與意義;或者解釋人們為何出現在這個星球;甚至不解釋,只是提出問題。

 

先從最普遍的看法談起。我有必要說明,藝術最不容置疑的一項功能在於認知,並且以內心的騷動或淨化加以表現出來。

 

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蘋果。從那一刻起,人類注定永無止境地追尋真理。

 

首先,眾所周知,亞當與夏娃發現自己赤身裸體,因而感到羞愧。他們之所以羞愧,是因為理解了真相,以及在互相認識的喜悅中展開追尋的旅程。這也是漫漫長路的開端。不難想像他們的心靈波動:才剛脫離安逸無知的狀態,就被拋向處處危險、難以理解的塵世空間。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41]……

 

於是乎,人這個「萬物之靈」來到世上,為的是理解自己為何而來,或為何被放逐至此。造物主則透過人類來認識自我。這條道路被稱作演化,與人類痛苦的自我認識過程同時發生。

 

就某種意義來說,人每一次都在重新認識生命本身、自我及其存在目的。當然,他會運用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然而,唯有符合倫理道德的自我認識經驗,才是生命唯一的目的,而且每回的認知都是主觀的重新體驗。人一次又一次確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因渴望與外在理想融合而痛苦,只能將那樣的理想理解為某種直覺感受的源頭。人無法與理想融合,又覺得「自我」不夠完美,所以永遠無法滿足。

 

藝術和科學都是掌握世界的方法,是人類朝向所謂「絕對真理」邁進時認識世界的手段。

 

除此之外,這兩種體現人類創造精神的形式再無其他共通之處,因為藝術作品不是發明,而是創造。

 

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劃分科學和美學這兩種認知形式的基本差異。

 

人類藉由藝術,透過主觀感受吸納現實。在科學領域中,新知更迭不歇,部分客觀的見解,致使各種新發現彼此推翻,而人類就順著這道無盡長梯認識世界。每一次的藝術發現,都像嶄新獨特的世界形式,或者絕對真理的象徵。它宛如靈感頓悟,或像短暫狂熱的欲望,想以直覺認清世界規律——它的美麗與醜陋、人性與殘酷、無盡與侷限。為了表現這種規律,藝術家創造出藝術形象——一種特殊的絕對精神捕捉器。藉由形象,透過有限表達無限,透過物質表現精神,因為有框架,我們知道何為無邊無際。

 

可以說,藝術與隱身於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絕對精神相關,所以它才成為包羅萬象的象徵。

 

為了進入任何一種科學體系,人類應當借助邏輯思維,然後逐步理解,為此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程度。

 

藝術希望製造強烈印象,讓人們感覺到它,希望引起人的情感悸動並接受它。藝術之所以產生強大的感染力,不是因為具備無可撼動的理性論據,而是藝術家安排其中的精神能量。所以,若想取代實證主義意義上的教育基礎,一定要到達某種 精神層次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當代藝術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以確定人的自身價值為由,拒絕尋找生命意義。所謂的創作變成某些可疑人士的怪異作為,還被他們拿來肯定個人行為的價值。然而,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藝術家永遠是奴僕,嘗試償還上蒼所賜予、宛如奇蹟的天賦。現代人卻完全不想犧牲,儘管只有犧牲才能表達真正的見解。我們逐漸忘卻這件事,自然而然也喪失了身為人的使命感……

 

談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理想就是藝術追求的目標,正因為對理想的渴慕,藝術才得以成長——我想說的,可不是藝術應該避開俗世的「塵埃」。恰好相反!藝術形象總是意有所指,都是拿一件東西取代另一件東西,以小的替代大的,用死亡講述生命,以有限談論無限。就是取代!無限無法被具體化,但可以製造它的假象,也就是形象

 

恐怖蘊涵於美好,美好也含攝了恐怖。生命被混進極度矛盾的酵母,這種矛盾在藝術中呈現既和諧又充滿戲劇性的整體,而正是形象讓我們得以感受這個內部元素彼此集結轉化的整體。我們可以談論形象的理念,以文字描述它的本質,但這種描述永遠不等同於形象。形象可以被創造,可以被感覺,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推翻,就是不能從心智層面真正理解。言語無法傳達無限這個理念,更遑論描述它。人的理解僅止於此,想再深入,根本力所難及,但藝術賦予我們感受這種無限的可能。唯有信仰與創作能夠觸及絕對真理。爭取創作權的唯一條件,是相信自己的使命,樂於服務,以及堅定的立場。創作需要藝術家具備「徹底犧牲」(巴斯特納克語)[42]的精神,而且是最具悲劇意義的犧牲。

 

因此,假如藝術運用絕對真理的祕密符號,那麼,每個符號都代表作品所呈現的世界形象,只要出現便永世留存。如果以冰冷的實證主義科學來認知現實,就像攀登沒有盡頭的階梯,那麼,藝術認知就像由眾多完整星球構成的無盡星系:球體間互相補充、彼此矛盾,但無論如何不會彼此消解——相反的,它們彼此充實,並在聚集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與眾不同、朝向無限發展的特殊星系。這種詩性頓悟具有永恆的獨特價值,證明人類能意識到並且表達:原來自己是按照祂的形象所創造出來的。

 

除此之外,藝術無疑還具備特殊的交流功能。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能促進團結,這也正是藝術創作最重要的終極目標之一。

 

藝術作品與科學概念有別,它不追隨任何物質意義上的實際目標。藝術是一種元語言,人們嘗試借助它建立關係:談論自己並學習他人經驗,目的同樣不在獲得實際利益,而是為了實現愛的理念,因為愛的意義表現在迥異於實用主義的犧牲概念中。我完全不能相信藝術家創作的唯一目的是表達自我。缺乏彼此理解的自我表達毫無意義;為建立與他人的精神連結而表達自我,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徒增煩惱,最終甚至可能白白犧牲。我們值得為了聽見自己的回聲而努力嗎?然而,藝術或科學創造的直覺,或許能拉近這兩種乍看下相互牴觸的方法。

 

當然,無論哪種情況下,直覺都扮演吃重的角色,但是詩意創作中的直覺,與科學研究的直覺截然不同。

 

相同情況也發生在「不理解」這個詞語——這兩個領域對它的詮釋一樣大相逕庭。

 

科學意義上的理解,是心智邏輯層面的一致看法,是類似理論證明過程的智力活動。

 

藝術形象的理解,指的是從感覺——有時甚至從超感覺[43]——的層面接受美學意義上的美好。

科學家的直覺即使也像頓悟或靈感乍現,但永遠是邏輯方法中別有寓意的標誌。這意味著,以資訊為基礎的各種邏輯方法根本派不上用場,亦即,它們存於記憶之中,不能算進入已經完成的階段。也就是說,因為知道各種科學法則,科學家在邏輯推論時才遊刃有餘。

 

就算科學發現似源於靈感,但科學家的靈感與詩人的靈感絕不能一褱而論。

 

------------------------------------------------------------------------------------------------------------------------

 

[38]布洛克(Alexander Blok, 1880-1921):俄國象徵主義詩人、劇作家。

 

[39]此引言並非布洛克的原文。一九二一年詩人在〈論詩人使命〉中所寫的是:「和諧起源於群龍無首」。

 

[40]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 1799-1837):俄國文學黃金時期代表人物,著有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 Onegin, 1825-1832)、《貝爾金小說集》、《黑桃皇后》、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等。塔可夫斯基此處所指為普希金寫於一八二六年的詩作〈先知〉(The Prophet)。

 

[41]語出《聖經》創世記3:19。

 

[42]出自巴斯特納克一九三一年的詩作〈喔,若我早知事實如此⋯⋯〉。

 

[43]超感覺(ESP,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亦有人譯為超感知覺,指不用感覺或感覺訊息而可以有所知。

 

 

 

 


全文摘自《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圖文由漫遊者文化提供 


raw-image

 

書名:《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y A. Tarkovsky)

譯者:鄢定嘉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讀者的沙龍
94會員
186內容數
<p>傳說中,曾經有一群愛好閱讀、勇於嘗試的讀者與編輯們,為了對抗不景氣的出版環境,維持出版界與寫作的多元生態,嘗試以集資訂閱的模式創造新選項,讓更多優質的創作者、出版品被讀者看見。成員包括社群行銷達人、活動規劃神手、資深雜誌編輯及龜毛讀者們。</p>
重讀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爽片」其實是台灣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將不太需要理解劇情、以動作為主、聲光效果強的片子稱之為「爽片」。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3/05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2018/02/06
<p>他在門口掛了塊紙牌,上面一半寫著德文,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另一半是他請我媽媽用希伯來文為他寫下的「柏林高級裁縫及剪裁師。承做各種款式。款式新穎。價格合理。信譽保證。」一、兩天後,有人撕下寫著德文的那一半:我們無法忍受在這裡使用劊子手的語言。</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釐清概念 談論文化創意產業之前,必須先釐清一些概念,這樣才能夠正確地看待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首先要談的是一件作品到底是藝術還是設計,現在常說"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這是對的,不過產業化還是要以經營的數據為依歸,用金錢收入來統計,所以必須先弄清楚文化創意的概念。這作品的創意到底是藝術,還是設計。
Thumbnail
釐清概念 談論文化創意產業之前,必須先釐清一些概念,這樣才能夠正確地看待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首先要談的是一件作品到底是藝術還是設計,現在常說"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這是對的,不過產業化還是要以經營的數據為依歸,用金錢收入來統計,所以必須先弄清楚文化創意的概念。這作品的創意到底是藝術,還是設計。
Thumbnail
藝術史大家貢不里西在《藝術的故事》說: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藝術的美,藝術的善,藝術的質樸與真摯, 往往可以在許多地方提醒我們:藝術與我們同在。
Thumbnail
藝術史大家貢不里西在《藝術的故事》說: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藝術的美,藝術的善,藝術的質樸與真摯, 往往可以在許多地方提醒我們:藝術與我們同在。
Thumbnail
大家好, 上一次跟大家談到心理學的作品。 在談到心理學的作品之前, 在古代的心理學當中, 它跟哲學跟宗教同時並存的時候、有關連的時候。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 ep.34】課程影片 ⬇️ 古代的心理學曾經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舞蹈、戲劇、美術、雕刻甚至建築, 作為傳遞心理學作品的種種方式。 在我們繼續往下
Thumbnail
大家好, 上一次跟大家談到心理學的作品。 在談到心理學的作品之前, 在古代的心理學當中, 它跟哲學跟宗教同時並存的時候、有關連的時候。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 ep.34】課程影片 ⬇️ 古代的心理學曾經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舞蹈、戲劇、美術、雕刻甚至建築, 作為傳遞心理學作品的種種方式。 在我們繼續往下
Thumbnail
黑格爾在唱蔡健雅的《達爾文》。 黑格爾的藝術理論是他哲學體系的嫁妝。要了解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必須先懂他的《精神現象學》。
Thumbnail
黑格爾在唱蔡健雅的《達爾文》。 黑格爾的藝術理論是他哲學體系的嫁妝。要了解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必須先懂他的《精神現象學》。
Thumbnail
台灣這幾年在人才培育的方向積極轉向創意與設計,因為在科技日新月異與不斷複製之下,產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美感的追求,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但是除了商品的設計之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人為何要欣賞藝術?藝術的價值在哪裡?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存在是為了發現美,除此之外,只是等待。」的
Thumbnail
台灣這幾年在人才培育的方向積極轉向創意與設計,因為在科技日新月異與不斷複製之下,產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美感的追求,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但是除了商品的設計之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人為何要欣賞藝術?藝術的價值在哪裡?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存在是為了發現美,除此之外,只是等待。」的
Thumbnail
一位好的藝術鑑賞家,並不一定是為創作家,只要人人有起碼的美感知覺,便能吸取藝術的精華,達到移情默化的功能。「藝術品」基本上是有五個部分組成:
Thumbnail
一位好的藝術鑑賞家,並不一定是為創作家,只要人人有起碼的美感知覺,便能吸取藝術的精華,達到移情默化的功能。「藝術品」基本上是有五個部分組成:
Thumbnail
我們到底要怎樣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不論你曾崇仰何人何物,並以誰為師,最後你必須回到你自己本身。 藝術從未遠人,只是人遠離了他真正的自己。 在都市中,我們先失去了我們的眼睛,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
Thumbnail
我們到底要怎樣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不論你曾崇仰何人何物,並以誰為師,最後你必須回到你自己本身。 藝術從未遠人,只是人遠離了他真正的自己。 在都市中,我們先失去了我們的眼睛,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
Thumbnail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Thumbnail
哲學是一門人類在意識層次對認知到的事物進行「統合」(unity)詮釋的行為。
Thumbnail
蔣勳老師說:「少一點美術課,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台灣這幾年在人才培育的方向積極轉向創意與設計,因為在科技日新月異與不斷複製之下,產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美感的追求,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但是除了商品的設計之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人為何
Thumbnail
蔣勳老師說:「少一點美術課,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台灣這幾年在人才培育的方向積極轉向創意與設計,因為在科技日新月異與不斷複製之下,產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美感的追求,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但是除了商品的設計之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人為何
Thumbnail
因為沒有人規定藝術應該是什麼,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嚮往的藝術是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討論藝術時都會牽涉一種「幽微」的概念,譬如細微的筆觸、微妙的心理狀態乃至於非理性的感知。我們認為那就是藝術,所以整個藝術
Thumbnail
因為沒有人規定藝術應該是什麼,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嚮往的藝術是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討論藝術時都會牽涉一種「幽微」的概念,譬如細微的筆觸、微妙的心理狀態乃至於非理性的感知。我們認為那就是藝術,所以整個藝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