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貿易戰雙方「叫價」激烈,互不示弱。雖然最終結果無法預料,但不好的預期已經對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美國此次下定決心對中國發起貿易爭端,非「一日之寒」。中國加入WTO後,並未如期按承諾開放國內市場,這是形成中美巨額貿易逆差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了美國的經濟和國內就業。更重要的是,中國不僅具有低成本優勢,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這讓美國感到更大的經濟和安全威脅。 美國貿易代表處針對中國的301調查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存在四項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美國企業在投資中國時,為取得相關執照被要求轉讓技術;部分美國企業對華投資時,先受到投資限制,接著被要求向中國同行轉讓技術;美國先進技術和擁有大量智慧財產權的企業近來受到系統性並購;中國對智慧財產權的盜竊行為。特別是在「中國製造2025」推出後,美國從商界、學界到政府對與中國的競爭更感到憂心。 相對於中國,美國的競爭優勢在於能不斷技術創新,這源自其自由競爭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而中國的優勢則在於政府主導經濟和低人工成本優勢。其缺乏自由的社會政治制度,使其無法產生技術創新能力,只具有技術引進和應用能力。但中國通過美國所指出的侵害智慧財產權行為,迅速地縮小了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某些領域,由於其眾多的人口和廣闊的土地,技術應用的效果反而高於發達國家,如高鐵,共用經濟、網購及配送、移動支付等。 這使得美國相應的喪失了在技術上領先的優勢。畢竟技術創新的速度落後於技術轉讓和擴散的速度。美國如果繼續放任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的行為,那麼也許十年之內,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超過美國。同樣的技術水準,更低的勞動成本、更多的勞動投入。一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並不遵守國際自由貿易和競爭規則的中國,一個權力不受約束又具有超強的經濟資源支配力的政府,設想一下,確實是一個十分不美妙的前景。 人們愛用「修昔底德陷阱」來預測中國的崛起會導致中美關係的破裂和衝突。但「修昔底德陷阱」是基於過去大國的興衰更替而得出的結論,也許不適用於中美關係。歷史上的大國關係都沒有現今的中美關係中的互補性和依賴性。歷史上,代替沒落大國的新興大國都在制度上和技術上更有優勢。英國代替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美國代替英國,都是如此。但現今中國的崛起,卻高度依賴美國提供的技術。中國隨美國興盛而興盛,隨美國衰落而衰落。簡單說來,可以將美國看成是技術輸出國和商品輸入國,而中國則是技術輸入國和商品輸出國。美國靠創造力提供技術,中國靠政府壟斷提供廉價勞動力。政府壟斷主要的經濟資源和勞動力加上技術引進,這便是所謂的「中國模式」。 因而,即便中國始終採用目前的「中國模式」,中美也是可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但條件是美國能始終保持技術上的優勢,相對於中國保持一個落差。這樣雙方的相互依賴性將大於相互的衝突。而如果中美間的技術水準處於同一水準時,就會爆發不能妥協的衝突。或者如當前或以後,美國要求中國保護美國的智慧財產權,而中國不願意接受,也會爆發劇烈的衝突。 而這一方面需要美國能源源不斷地創新技術,另一方面中國也願意保持克制,不在技術上採用不適當的手段來從美國獲得技術。這樣美國提供技術和中國提供勞動的相互依賴和互補才能持續下去。中國如果不願意或不能轉變其缺乏自由的體制,就不應當去追求世界領導的地位。如果中國取代了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中國模式」得以擴散,自由體制衰落而喪失技術創新能力,而「中國模式」自身又無法提供技術創新力,那隨之而來的就是發展的停滯和衰退,「中國模式」也無法持續。也就是說,「中國模式」必須在「中國模式」之外存在一個能源源不斷提供技術輸入的自由政體和經濟體。 所以,美國這次發起貿易爭端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持對中國的技術優勢,從而保持中美關係的穩定。消除貿易逆差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就中美經濟的特點來說,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中美貿易逆差,即便中國對美國開放全部市場和實施零關稅,也無法消除中美貿易逆差。另外,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人民幣的發行缺乏獨立性和中國實施外匯管制,人民幣無法成為國際貨幣,因而中國必然需要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其中大部分必然是美元,這也會體現在貿易逆差上。如果人民幣是國際貨幣,幣值穩定、可自由兌換,那中國就不需要這麼多的美元儲備,也就不會去追求貿易出超。 另外,考慮到即將舉行的朝美首腦會晤,美國也可能希望在此關鍵時期在貿易上保持對中國的壓力,以讓中國保持對朝鮮的制裁,減弱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兩邊下注,以對沖風險。或者在朝核問題上讓步以得到貿易利益,或者在貿易上讓步來獲得對朝鮮更大的影響力。 且看局勢如何發展吧!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