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破碎的夢,或許是因為你睡著了:聊新媒體與知識經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在中國文章〈關於新媒體,都是夢破碎的聲音〉的結尾處是這樣說的:

時代的機遇和變化讓新媒體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其他行業更快更多,而這種快和多恰恰給新媒體人帶來了一種幻覺。

一方面,覺得自己是站在大浪裡最前端的人,海上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時候,浪裡的水花偶爾濺起拂過臉龐,感嘆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但當大風大浪來臨,船隻劇烈搖擺的時候,他們也許是第一批會被海浪吞噬而來不及做任何反應的那一群人。

关于新媒体,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数英
有困境,有瓶颈,有迷茫,但是却不知如何走出去。www.digitaling.com
raw-image

關於「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有很多種,也有不同的解釋和定義。我不打算提出什麼說法、也無意謂某種說法背書;廣義來說,只要是網路媒體、沒有紙本的媒體、或是自己認為型態(包括表現方式、商業模式、傳播載具)是新的,自稱新媒體大概都沒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照上面這篇引文的「訪問」(天曉得是真的訪來的還是聽說的)範圍來看,基本上所謂「做新媒體」不論掛的是總監還是小編,反正就是到處搜刮內容、或是以高點閱率(相對於傳道解惑或是報導新聞)為主要目標來寫作,最後多半還是透過廣告之類以「計量」為主的方式來賺錢。

問題出在計量上

很多問題就出在「計量」上。為了在既定的讀者、每位讀者既定的上網閱讀時間中搶到比較大的份量,吸引前十秒鐘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只要點進來、廣告顯示成功,十秒鐘之後人是留下、還是跳走、讀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以計量(也就是點閱率)來計算營收績效,有兩個好處:

  1. 比較具體:相對於虛無縹渺、見仁見智、而且成績目前還無法量化的「文章品質高低」,計量簡單明瞭、有顯示(理論上)有效果;
  2. 容易著力:相對於用高品質文章來慢慢建立讀者群,聳動標題或是可愛貓狗一番兩瞪眼、立即見效,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也就是說,簡單、易懂、吸引短期注意力、好吸收、不太需要用腦的內容,會是市場上用來賺錢的主流,但這樣也會有一些缺點:

  1. 在相對固定的讀者群和閱讀時間內,擠壓了高品質內容的生存時間;
  2. 因為這類內容相對容易生產、容易複製、容易偷取,在「大家都得賺錢」的前提下被大量生產、複製、偷取,造成垃圾資訊重複氾濫;
  3. 不同來源的這類內容之間因為同質性高(諷刺的是,很多時候還是從同一來源偷取的重複內容),所以也彼此擠壓競爭,造成引文中所描述的小編/總監實際上不知所云的悲慘生活。

對計量問題的反抗

要因應(很難說「消滅」)上述的問題,有「消極」和「積極」兩類作法。所謂消極作法,主要用意在於減少無謂的大量複製,一來減少內容氾濫,二來即使要用爛內容賺錢,也只保障原創者可以賺到。理論上方法如:

  • 以嚴刑峻法嚇阻盜用內容(最好是可以);
  • 以區塊鏈之類的技術,來協助著作權所有者追蹤原創內容的流向、以及被使用的方式(但這離實際應用也還有一段距離);
  • 放棄遏阻複製的方式,以CC授權之類的方式反向操作,推動內容轉載、甚至鼓勵使用,再以因此增加的內容傳播設法獲利。這一點理論上做得到,但是很難,也有無法追蹤「扭曲文章內容、改動作者名稱」(如後面所提到的「假文」問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

比較積極的方法則包括(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理論上」):

  • 推動將文章品質轉換成量化指標的作法,讓高品質文章可以在經過語意分析、內容分析、資料查核(有些這類分析確實是可以透過人工智慧和語料庫來做)之後,得到相對客觀的評分;並且在某種質、量指標交互運算的演算法之下,讓好文章得到合理的評價和報酬。

    這一點已經有人在做,例如美國的寫作平台Medium,就不採用其他地方常見的「打賞」方式,而是由作者自行設定文章是否收費;讀者在繳交每月5美元會費之後,由Medium根據點閱、互動量、以及包括品質在內的一些指標(但計算方式沒有對外公開),來決定如何將收集來的會費分配給各篇付費閱讀文章。

    由於即使是不繳費的讀者,也可以每月試閱三篇文章,所以Medium也還不算是完全封閉的付費牆。

    此外,記者出身的法國專欄作家Frederic Filloux,就在學界推動各種「量化文章品質」的技術;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行(例如下面這篇引文所述,從網頁結構的技術面入手),但碰到不同語言的語意分析,又會是一大障礙。
判定新聞內容品質的另類方法:網頁結構分析/Frederic Filloux
本文是筆者一系列內容品質評分系統研究的一環。只要簡單查看任何HTML頁面的組成要素,就能得到許多內容可靠性的線索。問題在於各大內容傳播平台,並沒有在這些線索上花過心思。
  • 積極經營自有品牌,文章成為純粹的行銷工具,所以無所謂防止盜用轉貼、也不需要積極追蹤質或量的指標;只要擴散能力強、能達到銷售或其他目的就好了。

    當然,在這種模式之下,「量」和「擴散能力」還是有著鬆散的正向關係:而且因為內容的目的在於經營品牌,所以「質」方面也必須跟上,甚至(表面上)必須令人有「這個人的文章就是因為品質好,才那麼受歡迎」的印象。

    然而,這種印象多半是商業操作的結果(這裡說「操作」並沒有貶意;我們創造的、或是消費的很多好東西,都是商業操作的成果)。

知識消費市場的商業操作

舉例來說,這些都是精心規劃的商業操作:

  • 幫你讀書,號稱讓你在短時間內吸收精華;
  • 讓你有覺得很快就知識充滿、法喜充滿的印象(這裡不說「假象);
  • 讓你覺得掏點小錢買書或聽講,有針對知識焦慮、時事焦慮的療癒效果;
  • 在某些知識傳播受限的地方,為你的思考和困惑打開一個暫時的逃避缺口(或許就是一般口頭常說的「腦洞大開」),讓你覺得花幾塊錢就能買到一份足夠劑量的自體多巴胺,實在是很值得。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時間上不需連續、從主要架構中拆解出來的片段知識或開解,並且精準打中人們對時間不足、知識不足、自由不足的焦慮,然後從中獲利。

簡言之,就是「將破碎化的知識放在商業架構,而非學術架構之中賣錢」;這也是說書人(商業架構)和學校(學術架構)之間的差別。

再次強調,我不認為商業操作有什麼不好、也不需要去比較說書人和學校之間的優劣;一來因為兩者本質一開始就不同,而且一個是做學問、一個是求滿足,只要童叟無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沒什麼好挑剔的。

唯一的差異是,因為兩者的學習本質不同,你或許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甚至自學而成為某方面的學者;但透過碎片知識則比較難,變成「知識虛胖」的機會可能比較大。

但如果你的目的並不是成為學者,而是隨時可以掉兩句實用書袋的知識消費者,那就不用計較這一點了。

碎片知識的市場

所謂碎片知識的問題,並不在於是以碎片型態呈現,而是「去脈絡化」的問題。有些知識即使「碎片內容正確」,但是在去脈絡化之後,會變得不完整、容易錯誤解讀、或是被創造者有心扭曲,這是比較危險的事情。

所謂脈絡(Context),用最簡單的白話來說就是「上下文」,這對於某些知識是很重要的;但因為碎片化的本質,就是將知識抽離脈絡,所以很難去適當容納或說明它,也因為如此,相對容易從這裡出現出現問題。

舉兩個對照的例子:

  • 「人類有206塊骨頭」是相對不需要脈絡的知識(所謂「相對」,是因為後面還有些知識,例如「人出生時其實有大約270塊骨頭……」,但基本上即使去掉前提例外等等,這個敘述還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 「財星500大的CEO都看這本書」的敘述(這種說法很常出現在農場類別的所謂管理文章標題上):有證據證明他們都至少摸到過這本書嗎?「看」的定義是什麼?他們都是自己去買的,或者其實是出版社寄給他們每人一本,於是就可以自稱他們都看過了?

也因為如此,如果你已經自己建立(或是透過某些體系「被建立」)了一個知識架構、或是用來過濾訊息的邏輯體系(例如看到「財星500大……」時就會提出質疑),因而清楚自己追求的方法和目標,就可能對於來自他人轉述的去脈絡碎片沒有那麼大的興趣。

知識內容和脈絡的關係

前面提到學校和說書人的不同,還有一點就是許多context還是得透過「教授」和「學習」的過程來完成,不是那麼容易靠自己來建構。

當然,還是有高人能從無到有,建構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學習作為「骨架」的context需要思考、推論、辯證,跟學習作為「肉」的知識(多半只要吸收理解就好)方法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學習、創造、運用主觀的「歷史觀」,跟聽見、理解、記得客觀的「史實」,就是相關但不同的兩件事。

註:關於「史觀」和「史實」,實務上來說都有很多不客觀、捏造、隱藏、為勝利者服務的地方,但這裡就先忽略了。

有架構的學習,是可以疊合、內化、融會的;去脈絡化的學習則比較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漂浮在說書人的口水上),即使沒有走錯路,站在學習的解度也容易事倍功半。

只能說,這年頭一肚子碎片、但是蓋起樓來整個歪掉的「專家」很多啊。

但重點是,並不是說碎片化學習不好,而是要看「碎」的是型態還是內容。如果已經有架構,內容破碎並沒有關係。

我自己有很多知識是看漫畫(例如捏壽司的手法)、或是看洗髮精瓶子上的英文字學來的(例如「protein」),如果是用這些破碎知識往架構上添肉,或是仍然保留著有脈絡的學習(讀整本書、上課、或是討論),但藉由碎片來補強,那就還是有幫助的。

說到羅輯思維

從一開始那篇引文談「新媒體夢碎」,牽扯到破碎知識,其實自己也有點意外;主要是因為文中提到了先前被兩岸媒體大量轉述的〈羅振宇的騙局〉一文,原來是被炮製出來的假文。

關於這篇假文的前後故事,請參閱以下這篇文章:

如果羅振宇是種騙局,那還有什麼是?
簡單記述我對這個大命題底下的一些提問(也間接包裹一些自己的觀點)。

我要說的是,因為種種緣故,我對羅振宇販賣的知識和商品一向興趣不大;但我並不會說他的體系是個騙局。因為:

  • 前面說過,只要誠實交易,商業操作並沒有錯;
  • 即使無法帶來長期的個人成長,至少你在接受到知識或商品時已經獲得滿足,他賣給你的是這個,你也很清楚;
  • 沒有好的骨架去容納你買來的這些肉,是你自己的問題。

也因為如此,當有人寫文章說是「羅振宇的騙局」,我第一時間就沒信了他的,也因此幸好沒有中招。所以說,有自己的思考架構是很重要的;優點是就跟買魚買肉一樣,會有一些基本的過濾和鑒別能力。

但這也是有缺點的:在形成自己特有的判斷和挑選習慣之後,難免也會因為自己的成見和挑三撿四,錯過一些可能很不壞的好魚好肉。

題外話:這一點在挑漫畫看時特別明顯。

結語

講完了。

因為從新媒體談到計量帶來的問題,再談到一些可能透過品質量化來解決的方式,再扯到破碎知識的市場;這是有脈絡的,但我沒有特別安排,只是順著自然延伸出來的思考路徑來走。

這篇應該沒有提供什麼知識,但或許對於思考上述這類問題有一點幫助。

如果您現在已經是知識經濟體系之下的活躍消費者(有付錢才算),那麼無論您接收的是來自誰的資訊、有什麼樣的滿足、甚至因而達到了什麼成就,都請受我一拜。

因為,無論有沒有架構、碎片知識有什麼好壞,這些都是站在第三者立場的風涼話;要得到知識上的心理層面滿足是很難的,如果有人能夠提供、您也藉由付費成為這個經濟體系(沒人付的話算什麼經濟)良好正向循環的一部分,大家心裡得到某種療癒,這樣就夠了。

至於「新媒體」,原本就沒有什麼嚴格的定義。對於某些人來講,它就跟送快遞一樣是一份工,對某些人則是達成自我使命的一條捷徑;對某些人來說,則是快速弄一筆錢來燒燒的幌子。這些跟許多原本的產業並沒有什麼不同,有希望、有失望、有騙局、有夢碎。

有時候,也許是發現得太晚,或是太早睡著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瑞德的沙龍
785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傅瑞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23
為簡化個人作品發表平台管理的作業,之後《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的方格子分站(也就是這裡)將暫停更新,新文章會發表在主站 http://hardcopy.cafe 上。 如果您是這邊尚未期滿的付費讀者,請寫信到 ask@tuna.to 跟我聯繫,我會同樣提供付費會員資格給您。如果您想透過email收到最
2021/11/23
為簡化個人作品發表平台管理的作業,之後《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的方格子分站(也就是這裡)將暫停更新,新文章會發表在主站 http://hardcopy.cafe 上。 如果您是這邊尚未期滿的付費讀者,請寫信到 ask@tuna.to 跟我聯繫,我會同樣提供付費會員資格給您。如果您想透過email收到最
2021/10/21
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背後的運作和理由跟你想像的可能不一樣。
Thumbnail
2021/10/21
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背後的運作和理由跟你想像的可能不一樣。
Thumbnail
2021/10/21
延續了先前幾篇相關文章的討論,我仍然認為Intel這個系列的廣告如果不是對Apple意氣用事,就只是在跟現有的幾家大客戶搏感情。如果從產品行銷的角度來看,應該還是有更好的方法。
Thumbnail
2021/10/21
延續了先前幾篇相關文章的討論,我仍然認為Intel這個系列的廣告如果不是對Apple意氣用事,就只是在跟現有的幾家大客戶搏感情。如果從產品行銷的角度來看,應該還是有更好的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身為媒體人,也是教育傳承者,更是新媒體的執行者。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跨足到元宇宙,我應邀參加2022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研討會提出媒體觀察。 元宇宙已來! 無論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還是ARVR沉浸體驗,或是顛覆市場價值的NFT,對於媒體從業人員來說,有三個技術發展值得關注...
Thumbnail
身為媒體人,也是教育傳承者,更是新媒體的執行者。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跨足到元宇宙,我應邀參加2022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研討會提出媒體觀察。 元宇宙已來! 無論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還是ARVR沉浸體驗,或是顛覆市場價值的NFT,對於媒體從業人員來說,有三個技術發展值得關注...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若在實體書店逛個幾圈,會發現以前專屬於「媒體類」的書籍早已不見。媒體在現今就如同空氣、陽光、水一般地普及,甚至到了無法分割的地步,但我們真的對「使用媒體」具有基本的危機意識嗎?還是我們就是一群被餵養的受眾? 大媒體世代來臨,瞭解媒體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課題一文希望先透過一個較概略性的討論嘗試引起相關的意
Thumbnail
若在實體書店逛個幾圈,會發現以前專屬於「媒體類」的書籍早已不見。媒體在現今就如同空氣、陽光、水一般地普及,甚至到了無法分割的地步,但我們真的對「使用媒體」具有基本的危機意識嗎?還是我們就是一群被餵養的受眾? 大媒體世代來臨,瞭解媒體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課題一文希望先透過一個較概略性的討論嘗試引起相關的意
Thumbnail
新媒體時代想要創業成功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網路時代高速發展,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從之前的無名小站、痞客邦到現在Facebook、Line、SOSreader、Medium等等。各式各樣的媒介平臺在
Thumbnail
新媒體時代想要創業成功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網路時代高速發展,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從之前的無名小站、痞客邦到現在Facebook、Line、SOSreader、Medium等等。各式各樣的媒介平臺在
Thumbnail
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 5個中國重量級新媒體品牌 X 2位台灣自媒體內容創作者 X 營運洞察與痛點解析
Thumbnail
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 5個中國重量級新媒體品牌 X 2位台灣自媒體內容創作者 X 營運洞察與痛點解析
Thumbnail
台灣的網路媒體產業要能健全發展,除了常見的資金充裕啦、企業體質健全啦、引進編輯人才啦等等,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要拋棄文章交換、盜用稿件之類的「大量轉載文化」。
Thumbnail
台灣的網路媒體產業要能健全發展,除了常見的資金充裕啦、企業體質健全啦、引進編輯人才啦等等,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要拋棄文章交換、盜用稿件之類的「大量轉載文化」。
Thumbnail
在中國文章〈關於新媒體,都是夢破碎的聲音〉的結尾處是這樣說的:時代的機遇和變化讓新媒體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其他行業更快更多,而這種快和多恰恰給新媒體人帶來了一種幻覺。
Thumbnail
在中國文章〈關於新媒體,都是夢破碎的聲音〉的結尾處是這樣說的:時代的機遇和變化讓新媒體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其他行業更快更多,而這種快和多恰恰給新媒體人帶來了一種幻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