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時台中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有多達六家夜市倒閉。其中號稱全台最大的經貿文創觀光夜市,回顧當初在開幕時還請來藝人表演,好不風光,但不到三年就吹熄燈號,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夜市的起源,自歷史記載從晚唐就存在,到宋朝開始興盛。台灣夜市是發源於人潮最多的地方--菜市場,通常市場開始的時間是清晨到中午,中午過後開始收攤,這就是所謂的「早市」;但許多店家為了讓人潮繼續聚集,把不做生意的店鋪轉租給夜市業者,商品價格金額較低的攤位集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夜市」。許多大型熱鬧的夜市座落在學校附近,以味美平價為特色,號招許多年輕人和上班族前來消費。 而近年來文創風潮漸起,夜市也就搭上了這股順風車,把「文創」放入名稱裡面吸引顧客。其中當時號稱新北市規模最大的「新北文創觀光夜市」,實際走訪過後發現雖然夜市冠上「文創」二字,但其中的攤位內容,無論是吃的、用的或玩的,大多都和其它觀光夜市相同、了無新意,很難讓人看出究竟把「文創」發展在何處?逛完後會有一種感覺是:既然沒有文創的特色,為什麼還要大老遠的跑來?不如在自己家的巷子口吃就好了。而這間文創夜市的最終命運是,開幕僅半年就吹熄燈號了。 台灣是美食王國,各地都有許多具有特色的美食,可是一進到夜市內,食物的選擇重覆性很高,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應該是這些食物屬於人氣商品,有人氣自然就銷售好,銷售好就有獲利,有獲利就愈來愈多人賣,長久下來這些人氣商品的光環逐漸掩蓋過當地的特色小吃,也讓各地夜市的商品樣貌大致都長得一樣。 但台灣難道沒有在發展當地特色嗎?答案是有的,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1989年起,為了深度發展各城鎮當地特色的產業及產品,以「一鄉鎮一特色」(One Town One Product, OTOP)為發展目標,一連進「OTOP地方特色網」就可找到各地區的特色店家和在地美食,甚至於旅遊行程的資訊都有提供,讓觀光客很快的可以按照指南,找到該鄉鎮的特色。 筆者認為如果可以把夜市結合OTOP的精神,重新規劃夜市的周邊、攤位空間及設施,並於設計上融入地方特色,藉由地方人物勾勒出地方產業,讓觀光客買的是地方特色及感動。這樣一來,即使夜市前不需特別放上「文創」二字,也能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前來。 筆者對於夜市文化的感情非常濃厚,逛夜市是小時候和家人的記憶。夜市代表的是一種人情味,尤其是套圈圈、打彈珠等小遊戲,百玩不膩。尤其在工時長的現在,下了班到夜市走走,享受在寒風中的一碗熱湯,都會令人想起家的味道,所以希望台灣的每個夜市都能發展的長長久久,走出屬於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