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限定的馬雅議題】殷商大軍征服馬雅

2018/06/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個主題現在有影片可以看啦!
從小接觸馬雅文化以來,我讀了不少相關著作。至少,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的著作幾乎都有讀到。在這些中文著作中,「殷商後裔抵達美洲」的說法,出現不少次。這個議題在其他的外文著作中,幾乎很少出現過,甚至可以說沒有,卻在中文世界廣泛流傳。這個說法看起來荒誕不經,但是,其中卻也有可以討論的學術問題。
除了殷商征服馬雅、或說殷商東渡馬雅的說法以外,還有一些人提出法顯抵達扶桑國,就是抵達墨西哥。相關的問題相當多,我們馬雅重生Online本月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作者手殘拍攝
「馬雅殷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據說英國漢學家梅德赫斯特(Walter Henry Medhurst,漢名麥都思)首先提出殷商移民抵達美洲的看法。但是,當時沒有太多人討論麥都思的說法,因為當時各種「中國人抵達美洲」的說法中,最火熱、更生猛的是「法顯抵達墨西哥」這個更獵奇的說法。法顯抵達墨西哥一說引發眾多在中國的傳教士參與討論,支持、反對兩派爭論不休,砲火四射,戰得亂七八糟,好不開心。但今天只談馬雅殷商論,在下一篇文章,我們再討論法顯到墨西哥的說法。
我們先回到清末至民初的那個時代,有更多關於美洲大陸的知識進入中國人的世界中(最早是明末清初的傳教士引進有關美洲大陸的地理知識),其中也包含一點點中美洲古代文化的知識。只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還沒有什麼馬雅、阿茲特克的分別。根據目前流傳的故事,主角可以追溯到當時的三個人,分別是王國維羅振玉歐陽庚。咦?前兩位不是赫赫有名的「國學」大師嗎?

殷商移民跑到「中華華」的故事

是的!根據目前所知的故事是這樣的:
西元1908年,墨西哥發生革命,當地華僑有311人遇害。1910年,清國政府派遣歐陽庚為特使,到墨西哥交涉索賠,並且保護僑民。出發之前,王國維、羅振玉特別交代歐陽庚,請他調查美洲原住民與中國殷商文化有無關係。
要知道,王國維、羅振玉都是研究殷商的專家,故事搬出他們特別有說服力。我身為馬雅國駐臺大使,當然很想要找到可證明王國維、羅振玉交代歐陽庚調查殷商與馬雅關係的史料。但是,目前這段故事的資料來源,都出自現代支持殷人東渡說的相關文章,原始史料的出處,至今不明。如果各位有找到相關的史料來源,歡迎跟我說,我很想要知道(伸手牌)
歐陽庚1910年初被任命為巴拿馬總領事,5月才到巴拿馬,還可以順便當墨西哥特使……根本超忙?!
在現在流傳的故事中,歐陽庚到了今日墨西哥北部稱為奇瓦瓦的地區時,遇到一群印地安人「攔轎申冤」。這些印地安人說他們也是中國人,是很久以前就移民美洲,可能跟殷商有關係。甚至還說奇瓦瓦就是「中華華」的意思。嗯……你沒看錯,大使也沒有跳針,故事就是說「中華華」。對於印地安人們的陳情,歐陽庚蒐集資料,回頭向清朝官方報告,故事也就在這裡畫上休止符。(不過,「中華華」這類前衛的「地名發音論證法」在本篇會一直出現,包準你大開眼界!)
這則故事缺乏原始史料的支撐,可信度不高。三百多人被殺,是非常嚴重的事件,但相近的事件紀錄僅有1911年的托雷翁大屠殺。而王國維與羅振玉的委託,也都僅見於現代人的著作中,無法找到原始史料。「中華華」、或是攔轎申冤的情節也找不到史料證據,大使認為對這則故事存疑,可能是比較保險的作法。目前,大概只能從網路上找到這則故事,我懷疑這篇故事是現代創作的產物。

「印地安就是殷地安」等神奇理論

戰後的臺灣,聚集了許多自中國來臺避難的學者。其中有一位名為衛聚賢,他是清華國學院畢業的學生。眾所皆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中,其中一人就是前述故事提到的王國維。衛聚賢曾短暫的在臺灣輔仁大學歷史系任教,甚至還自費出版了一本《中國人發現美洲》,大使在臺灣留學念書的時候,有幸在系圖看到這本書。
衛聚賢,《中國人發現美洲》書影。手殘自攝
但其實,這本書的內容證據十分牽強,並不能算是嚴謹的學術著作。例如衛聚賢將岩壁上的岩痕解釋為「武當武」,進而推論武當山的道士曾經到過美洲。大使認為這個說法的問題不證自明,可信度不高。除了《中國人發現美洲》以外,衛聚賢還有一本《中國人發現澳洲》,內容也是各種神奇理論。至於衛聚賢為什麼會產生「中國最早移民全世界」的觀點?與王國維先生的教導有沒有關係?或是自己發想出來的?這些已經不得而知。
總之,一直有人相信商朝末年,周人征服了商朝,商朝將領攸侯喜帶著幾十萬大軍流亡到了美洲建立強盛的古文明,之類的說法。衛聚賢之後,殷人東渡美洲說仍持續進化,說法更加創意無限。例如,大使就曾經看過有人提出「印地安一詞,就是殷地安的意思」,所以印地安人就是殷商移民;為了懷念故土,見面都相問殷地是否平安,證明美洲與殷商就算打斷骨頭也連著筋!
天啊!這個說法根本超越人類腦部運作的極限啊!
鄉民們都知道,印地安人一詞的來源是1492年,哥倫布抵達新大陸後,誤以為自己抵達了印度,以為當地原住民就是印度人(Indios)。於是,這些新發現的島嶼就被稱為西印度群島,歐洲人也跟著哥倫布把美洲原住民叫做印度人,一直到現代才改正。印地安人是他人給予這些美洲原住民的統稱,不是美洲原住民的自稱,而且在華語中,是翻譯時為了和真正的印度人有所區隔,才創造出「印地安」的。
除了印地安就是殷地安,創意無限的類似說法,還來自於某些中國業餘研究者。這次的受害者是位於宏都拉斯的科潘遺址(Copan)。他們把「科潘」地名的源頭追溯到「洹」這個字。「洹」是一個商朝的地名,他們認為科潘附近的科潘河就是「洹」河。又一個神奇的地名發音論證法!先不要說科潘要怎樣翻成「洹」,這從古馬雅語來推敲就無法成立。根據馬雅銘文學者現在對古代馬雅地名的研究,科潘在古馬雅語中稱為「Ox Witik」,科潘(Copan)一詞則是西班牙殖民時期才出現的名字。顯而易見的,科潘根本無法與殷商扯上任何關係。
1990年代,一位旅居美國的中國學者也加入戰局。他提出美洲的奧梅克文化(Olmec),就是殷商的後裔,證據就是奧梅克文化出土的一組玉圭背面的刻痕。他認為這些刻痕是甲骨文,並且宣稱他「解讀」出一些字詞。
出土的奧梅克文物,那一條一條的就是玉圭。Source: Wolfgang Sauber@Commons CC by SA 3.0
這個說法雖有其他中國學者跟進,但馬上被其他的中美洲古文化研究者批評。例如,學說常被用來支持殷商東渡美洲的Michael Coe也都反對這個看法。甚至,連中國也有人撰文反駁,認為他忽略器物的背景脈絡(Context),也沒注意到所謂的甲骨文只是玉圭重複使用的磨痕。同時,這些所謂「甲骨文」的解讀結果,也沒有語詞的內在邏輯,就統計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數據。
如果研究生提出這種瞎子摸象般的研究,可能會被指導教授打槍。
可見,殷商建立中美洲文化的直接傳播論的看法,如今不為學界所承認。身為馬雅國駐臺大使,我認為這種兩百年前化石級的討論,應該要劃上句點。讓我們從理性的角度討論馬雅文化,承認馬雅文化就是由馬雅人所建立,不是希臘人、殷商人、希伯來人。正如蔡培火在1920年說過的:「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今天我稍微改編這句話:
「馬雅是我們馬雅人的馬雅。」

比較嚴謹的學術看法

殷商-馬雅說雖然看似荒誕不經,但是兩者文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無庸置疑的。例如,從下面的饕餮紋與馬雅山丘怪獸雕飾的線描圖,視覺上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兩者文物之間的相似性。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饕餮紋
馬雅山丘怪獸
如果,我們從學術的角度來討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為何兩者相隔這麼遠,卻會有這樣的相似性呢?」
一般來說,最直觀的方式是「啊!反正就是商人移民到中美洲啦!」這種想法,我們姑且先命名為「直接傳播論」。直接傳播論其實有非常多的缺陷。例如,在中南美洲的文化中,我們看不到青銅器,這是殷商最重要的文明特徵。同時,我們從兩個文化發展的時間來考察,也很難將時間對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文化背景脈絡的比較,讓我們無法相信,兩者文物的相似性是來自文化的直接傳播。
既然直接傳播論不能成立,我們就需要更周延的理論來思考兩者文物相似性的原因。臺灣知名的考古學者張光直就曾經提出「馬雅中國連續體」的說法,解釋兩者的相似性。張光直屏棄只從商代來思考這件事情。他將視角提高到舊石器時代,亞洲獵人進入美洲的時代。簡而言之,我們在中學應該學過,美洲原住民祖先最晚是在距今約13000年以前的冰河時期進入美洲。當時,位於北太平洋的白令海峽冰封成陸橋,來自亞洲的獵人就循著這個路徑,陸陸續續進入美洲。之後漸漸地,這群來自亞洲的獵人擴散到整個美洲,逐漸成為今日的美洲原住民。
張光直認為,環太平洋的兩群獵人,都擁有原始薩滿信仰的「巫術底層」文化。兩者在白令陸橋消失後分隔兩地,在類似的巫術底層上,各自發展出獨特又相似的古代文化。所以,在張光直的理論中,兩者文化的相似性並不是來自直接傳播,而是來自巫術底層的信仰。這樣的說法不但比較合理,也比較具有解釋性,所以為大多數的研究者所接受。張光直說法或許少了一些浪漫,但是提供我們更理性的角度來探討兩個古文化之間的相似性。
如果,我們關心今日西方的馬雅研究,其實沒有太多人討論殷商東渡美洲的論點。在張光直後,也僅有陳光祖延伸他的看法做討論;還有張光直的學生蔣祖棣從考古文物的風格比較,論證中國古代文化絕對沒有傳播到美洲。因此,我想我們可以暫時將這個問題,畫下一個句點。
在討論完「殷商大軍征服馬雅」這種問題後,開始從考古學術的角度,關心馬雅文化如何形成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K會員
90內容數
透過「馬雅重生 Online」計畫,我將分享馬雅文化的真實樣貌、介紹正確的知識。希望透過集合公眾的力量,凝聚研究馬雅文化的能量,發展「馬雅學」,讓臺灣成為馬雅文化在亞洲的第一把交椅,也讓馬雅真正重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