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上一篇
《逍遙遊》講述了莊子心中的一個理想境界。這一篇是《齊物論》,顧名思義,要與物齊。但「齊」是什麼意思?對齊?看齊?且慢慢讀完整篇,再來討論。
《齊物論》很長,也最難掌握,嘗試著做了重點整理,並分作幾篇來說。
最難的道理往往就是最簡單的幾句話,差別就在能否真的實踐與體會。
還是那句老話,知行合一,莊子需要實踐~
負面情緒怎麼來的?依照《被討厭的勇氣2》中所提的阿德勒思想,人遇到不如意事,通常逃不出「我很可憐」、「他很可惡」這兩種結論 — 不是自怨自艾,就是怨天尤人。
先不提負面情緒是誰造成的,你聽過安麗嗎?(笑
開玩笑的,我們來談談自然現象吧。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孕育著我們的大地之母,風就像是她的呼吸。
試著閉上眼睛想像這風吹著,吹拂過樹林、鑽過樹木間的縫隙,葉尖縫隙與樹洞受了風,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試著閉上眼睛想像這風吹著,吹進了山谷、穿越了山壁谷澗,山壁上的孔穴、猶如大地孔竅的谷地地形受了風,也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試著閉上眼睛想像這風吹著,吹到了荒野、撲上了奇石枯木,各種形體天然形成的凹陷受了風,一樣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各種大地上的孔竅,遇小風則和聲、遇大風則大唱,隨著風的變化,演奏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曲目,有激情、有溫柔、有慷慨激昂、有怒問蒼天、有哀傷低鳴、有狂嚎大笑。如同各種吹奏的樂器,透過嘴巴送入的氣流,以及特別設計的孔所造成的振動,能演奏出各種不同樂章。
人就像這些孔竅,不同的性格與價值觀塑造了不同形狀的孔竅,一旦遇到世俗之風,就會吹起不同的聲調。
「莫知所萌。」
日日無所覺度日的人,就任憑著風的吹襲,風一吹就發出嘈雜怒吼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時常生氣、抱怨、不開心?日復一日,總覺得生活過得不快活、工作不順心、家人不挺、朋友不愛,但卻不知道到底怎麼會這麼多不愉快?甚至,不知道自己不愉快,把壞情緒當作日常而不自知。
這就是莊子所謂「莫知所萌」,渾然不知道什麼緣由而萌生的情緒。
其實一切都是其來有自。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地球上的風是自然現象,會消失嗎?自然現象不會消失、也不能消失。況且風有時候是被其他原因引起的、有時候有他的職責,是不得不為。但受了風要發出什麼聲音,決定於孔竅的形狀,也就是決定於自己。決定要生氣的人是自己,不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物。
與人相處是無可避免,就像大地之風不會消失。
對人事物要做出什麼反應(發出什麼聲音),決定的是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形狀)。
不能老是覺得自己聲音難聽(我很可憐),或者怪那吹來的風(他很可惡),也不要老是不變地任風吹襲。
然後呢?那要怎麼辦?
應該有知覺地覺察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時時調整檢討,安養自己的心,改變自己能發出的聲音。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大地之風一旦暫時停下,還有聲音嗎?一切又都如風吹之前一樣,晃動的樹影也會漸漸平息。若是暫時無法作到改變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形狀),至少就像「厲風濟則眾竅為虛」,在事件過後(風停後),盡量以「其神凝」的功夫,想辦法回復到事發前的平靜狀態。
整天喊著要吃得健康、動得健康,所以吃有機食物、上健身房,不傷身!為什麼不也保持心靈健康、不傷心?
風都停了,孔穴還在自顧自地怒吼,不是很違背自然常理?違背自然的東西,就像反式脂肪一樣,自是傷身傷心、自是天理不容、註定毀滅。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BUT,就是這個 BUT,若總是在發狂、憂鬱過後才恢復,有時候依然不能避免會造成遺憾,在壞情緒的當下也是一種傷。
那麼我們問問莊子老闆:能夠控制負面情緒的產生、讓風吹也沒聲音嗎?這種境界有賣嗎?
あるよ!
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