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從心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人生一遭,帶來的是因果的功課,自身的缺點即是我們的課題之一,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對於課題逃避掩飾久了,自己對自己的謊話說久了,連自己內心都相信是真的,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知名咖哩餐廳「和稀泥」所在的大樓,是一棟新建的二十層高樓,整棟樓全都是各式各樣的餐飲業店家所承租。代表各店的 LOGO 招牌,交織著以玻璃帷幕為主體的外牆,在鬧區的霓虹燈照耀下,顯得眼花撩亂。最頂樓是一家名叫「停」的咖啡廳。這家店主打自家烘焙,裝潢走的是復古風,紅磚牆、胡桃木櫃、亮面皮沙發,略為昏暗的燈光,但卻沒有煙味,牆上還掛著洛基、超人、教父、計程車司機等 70 年代的電影海報,老闆本身是個有著三十年經驗的老烘豆師,還特地把烘豆工作區佈置成開放式可供欣賞的區域。
今天不是假日、人不多,距離打烊的十點只剩下一小時,剛烘完豆的他正要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進來了兩個客人,逕自坐到吧台,老闆記憶力一向很好,這兩位客人眼生,是第一次光顧。
先為客人倒了兩杯冰水遞上吧台,「你好,兩位第一次來?」順勢將兩份菜單也送了上去。「今天外頭天氣比較涼爽,建議可以試試我們的招牌調和豆,厚實的堅果香味中帶有……」
「給我一杯拿鐵就好。」其中一位穿著 POLO 衫、休閒褲,一看就像工程師的客人打斷了老闆。
「不好意思,那給我一杯耶加雪菲,你們有吧?」另一位著西裝的客人連忙打個圓場。老闆微笑地點點頭。
把菜單遞回給老闆後,西裝客轉頭與工程師朋友聊了起來。
西:「聽說你今天的簡報不太妙…」
工:「噢~想找你聊聊就是為了這個,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失敗、什麼事都幹不好。我為了今天跟明天的兩場簡報,可是足足準備了一個月,把老闆要我查的資料全都放進去了,誰知道我主管….」
工程師一開口就停不下來,把今天在會議中的慘狀跟抱怨一股腦全倒了出來~足足講了 10 分鐘,就連咖啡送上來了也渾然不覺。
西:「哇塞~這麼慘?那明天還有一場怎麼辦?」10分鐘的抱怨裡面夾雜了一堆專有的技術用語,西裝客就像是鴨子聽雷,但至少他抓住了「很慘」這個重點。
工:「還能怎麼辦?叫我寫程式沒問題,叫我上台報告,實在是作不來~主管說什麼要練習溝通跟表達,噢拜託~我就沒那個天份呀~實在是羨慕你們這種一站到台前就能滔滔不絕的社交咖。」
咕嚕~一大口就喝掉了半杯拿鐵,上頭的愛心拉花,碎了。
西:「我也不愛油嘴滑舌呀,如果我能有你一半聰明就好囉~國中智力測驗說我智商只有 87,每次遇到數學跟理化,簡直就是人間地獄,我乾脆選擇第一類組,我還羨慕你的好腦袋呢~記得你說過你的智商有 125?」
工:「說到這,我主管的智商還比我低呢!要不是我不會跟老闆們哈拉講話,憑我的技術能力,怎麼會輪到他當主管?現在想一想,我那麼辛苦熬夜去挖出他們要的資料,卻說我準備的方向不對,根本是官字兩個口、出一張嘴~明天的報告一定又要挑我毛病~算了算了~讓他去秀~我寫好我的系統就好!」
第二口,拿鐵乾了,心型拉花,也沒了。


可塑的大腦

智商是什麼?是一組關於邏輯推理方面的考題的作答分數。它能測出的是當下的你對於相關領域的能力暫時是多少。就像學生時期練習數學、英文一樣,相關題目作多了、掌握答題與思考技巧,分數是可以進步的,這進步代表的是大腦相關區域的增強,所以智商也只是個可變的變數。它也許暗示著當下這個人從事某些事務時的反應較快、正確度較高,卻不是訴說著一個人的完整能力。弔詭地是,它卻常常變成我們用來判斷一個人強不強、聰明不聰明,甚至有沒有用、會不會有成就、互相比較優劣的依據。
大腦是可塑的
這是已經透過與大腦相關科學證明的一件事,當我們針對某一領域知識不斷進行練習與接觸,相關領域的大腦區塊會活化並且會有新的神經觸元增生,這代表大腦在處理該領域的資訊的能力會增加。也就是說,就算你是個音痴,不斷進行與音樂相關的練習,你也有機會能夠練到絕對音感、甚至彈得一手好鋼琴,而這樣的情況就算是在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身上一樣可以發生。
然而如同科學家懂得星球的生命變化、懂得動物的演化,但談到介入、複製,目前根本無能為力。類似地,科學家知道大腦是可塑的,但露西吃的藥丸我們還沒發明、無法利用外力來對脖子上這顆肉球製造改變。好消息是,至少我們知道從內部去改變大腦的方法,但,需要大腦的主人推一把。


重鑄大腦的工具

在開始重鑄大腦前,首要的條件是合適的心態。
心態,是我們思考一件事情時的方式、傾向、信念、行為模式。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為我們做了一個大方向的兩種分類: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定型心態的特色包含了:認為智能是固定不變的(前述的智商誤解),想使自己顯得聰明(或不會失敗)而避開挑戰、遇到阻礙就防衛或輕易放棄、視努力為無用的、忽視有益的負評、對於他人的成功感到威脅。這樣的特色使得定型心態的人,也許早期得志,但最終成就低於實際該有的潛能。由上可以看出,定型心態居多者很容易會陷入《被討厭的勇氣2》中所提到的「我很可憐他很可惡」的心理狀態。
 
成長心態完全相反,是較為積極的:認為智能是可以發展的,想要學習而擁抱挑戰、面對挫折阻礙仍堅持、認為努力是邁向熟稔之路、能夠從批評中學習,也能從他人的成功中找到啟示與激勵。成長心態者的成就通常都能不斷攀向高峰,而重鑄大腦需要的就是成長心態。
心態分類並非是絕對的,意思是一個人可能有部份的定型心態特色跟部份的成長心態特色,綜合起來才是其心態呈現的樣貌。每個人針對每件事情的心態都是不同的,有時是定型的、有時是成長的,透過不斷覺察自己定型心態的出現、進而修正,可以讓自己靠近成長心態、不斷進步,才能克服重鑄大腦的工作,並進而以進化的自己完成人生那幅願景圖。


內心的壞天使

無數的成功者跟智者都告訴我們,擁抱失敗跟挫折才是邁向成功的路。而更積極的行為是在失敗之前,就先去處理海平面下的威脅。海水若是混濁,根本看不見底下的自己,無論是自己攪動試圖眼不見為淨,或者是外頭風雨影響,試著停下動作、讓心專注,等到風平浪靜,等到海水恢復清澈,就能看得見底下那看不見的冰山原貌。
讓心專注的方法日後會提到。
外在的我們跟內心的自我,就像冰山一樣,一個顯露在海平面之上、一個躲在海平面之下。人無完美,每個人天生的劣根性,會決定了你多快、多頻繁在兩種心態之間切換。若是一個定型心態者不承認、甚至忽略了自身的這個現實,那是大羅天仙也沒輒。
因此在能改變心態之前,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卡需要突破:就是張開眼睛、看清楚並接納內心的真我。
面對並接受自私、醜陋自卑、好吃懶做的自我,從而針對自身的弱點,以面對取代逃避、以改善取代掩飾。萬一真的遇上挫折,擁抱失敗的意思不是抱著它然後含著淚水睡去、然後隔天把它丟進地窖後出門狂歡,而是好好端詳、反省修正然後與它道別、迎接下一個挫折,此後的人生才有面見光明的希望。
 
人生一遭,帶來的是因果的功課,自身的缺點即是我們的課題之一,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對於課題逃避掩飾久了,自己對自己的謊話說久了,連自己內心都相信是真的,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也是註定輪迴的下一學期重修的關鍵。電玩中的角色練壞了馬上可以砍掉重練,而白走人生這一趟長輒七八十年,不覺得有點久嗎?
“首要的原則是:你不能欺騙自己,因為自己是最好騙的。”

by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
最常見的內心謊言就是聲稱自己多重視某某事情,但舒適圈,或說惰性,比任何重要事物都重要!因此大多時候心裡的天平倒向舒適圈,所謂的重視之事呢?在天平另一端翹得高高的...

很重要?很重視?

一個典型連自己都騙、騙到自己都以為是真的例子。


然後呢

以上云云,有人會認為很八股、很虛幻,但人都是如此,只有真的跌倒了,才肯仔細端詳腳邊的東西,也只有在經歷過一些磨練後,回頭才看見這些基本的重要性。在起頭時如果這些基本認識都做不到,要談願景、實現的實用方法什麼的,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因此在談「活著」的前頭,必須還是得先從心裡出發。
若是覺得這一關暫時還做不到,《活著》系列其實可以先暫停看下去,然後考慮切換頻道去接觸一些自我心靈相關的資訊,例如西方的阿德勒心理學、東方的莊子、或者很多相關書籍。
這一生能夠真正重新認識自己,至少也不枉費。
簡而言之,這些從心出發的道理都只是在告訴我們:
不要用相同的自己,期待不同的未來。
如果秉持著定型心態,整天只是停留原地、不設法前進,一直都傾向於找藉口或者以怪罪他人、依賴外力的形式在度日,那魔王打不倒是應該的,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無論怎麼逃避,今生或來世,到頭來還是得面對:「然後呢?」
“你或許可以明白說出自己的人生目的與策略,如果不能落實,都是空談。”

by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若機緣巧合看到這系列文章,對路過的讀者有幫助、有啟發、有困擾,歡迎蒞臨鼓勵或指教~
avatar-img
6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I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的願景,可以是但不必是一個很遠大、很崇高的理想,也不該因為覺得很平凡普通所以不合格,它可以是任何的樣子,更能夠改變、修正,但在任何時候,有一個願景就代表自己在當下有一個方向可以遵循。更重要的是,無論最終是否有實現,重要並帶來收穫的是在過程中的故事,與啟動並持續這過程的心態。
知識之所以有價值,必須是經過消化並付諸於實行後才會產生價值,因此在實行的同時,萌生了意念,想把這些內化融合後的經驗+理論重新統整,付諸於文字,讓朋友們也可以實踐體驗感受。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人生的願景,可以是但不必是一個很遠大、很崇高的理想,也不該因為覺得很平凡普通所以不合格,它可以是任何的樣子,更能夠改變、修正,但在任何時候,有一個願景就代表自己在當下有一個方向可以遵循。更重要的是,無論最終是否有實現,重要並帶來收穫的是在過程中的故事,與啟動並持續這過程的心態。
知識之所以有價值,必須是經過消化並付諸於實行後才會產生價值,因此在實行的同時,萌生了意念,想把這些內化融合後的經驗+理論重新統整,付諸於文字,讓朋友們也可以實踐體驗感受。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透過「成見」濾鏡,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原貌,這件事本身可能就是一個誤會,誤會帶來的就是認知的差異與是非的產生, 自然會有負面情緒為產物。把成見先放一邊、先控制自己的主觀判斷、多多聆聽、觀察,才能避免被情緒操控,才能冷靜看見出路。
對於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情緒反應,能否讓情緒過了就過了、不留下痕跡?擁有控制權的還是自己的心。
也許人都該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做滿,認真最大化自己的用處,靜靜扎根,先修煉自己的心,然後才有餘力跟強韌的自我來談發光發熱、抑或是照亮別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天在諮詢的時候,提到最近的生活習慣上,有可以調整的部分。 特別是在飲食上,最近都在暴飲暴食。 老師就建議我,可以多注重飲食的攝取,比如可以多攝取一些青菜、澱粉攝取改為地瓜南瓜等等。 諮詢的氣氛也非常融洽,我也覺得老師講的非常道理 這時,非常奇怪,明明都在講非常正常的,而且客觀來看對我是好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開店有開店的難處,打工有打工的憋屈 ,創業前把所有的缺點都了解了,確定自己扛的住,錢才不容易打水漂。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人腦為生存而設計,生存就是保存能量。但成功需要消耗精力,做不舒服的事。 所以,與拖延作鬥爭,做錯選擇,不等於失敗。這表示你有正常功能的大腦。 然而,成功不正常,不是大多數人經歷的。 但如果你還是想成功,你需要重置大腦: 明確定義成功的意義 設定達成目標所需的步驟 強迫自己踏出舒適
Thumbnail
之前我以為鍛鍊心智,終結玻璃心便能實踐目標抵達成功。 這半年我開始接觸腦神經科學, 認識到身體健康是一切的根本,而大腦又是身體健康的基石, 了解到認識大腦、鍛鍊大腦的可塑性brain resiliency,關鍵至極。 這一本醫學科普書的作者--古普塔醫生(Sanjay Gupta
Thumbnail
今天在諮詢的時候,提到最近的生活習慣上,有可以調整的部分。 特別是在飲食上,最近都在暴飲暴食。 老師就建議我,可以多注重飲食的攝取,比如可以多攝取一些青菜、澱粉攝取改為地瓜南瓜等等。 諮詢的氣氛也非常融洽,我也覺得老師講的非常道理 這時,非常奇怪,明明都在講非常正常的,而且客觀來看對我是好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開店有開店的難處,打工有打工的憋屈 ,創業前把所有的缺點都了解了,確定自己扛的住,錢才不容易打水漂。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人腦為生存而設計,生存就是保存能量。但成功需要消耗精力,做不舒服的事。 所以,與拖延作鬥爭,做錯選擇,不等於失敗。這表示你有正常功能的大腦。 然而,成功不正常,不是大多數人經歷的。 但如果你還是想成功,你需要重置大腦: 明確定義成功的意義 設定達成目標所需的步驟 強迫自己踏出舒適
Thumbnail
之前我以為鍛鍊心智,終結玻璃心便能實踐目標抵達成功。 這半年我開始接觸腦神經科學, 認識到身體健康是一切的根本,而大腦又是身體健康的基石, 了解到認識大腦、鍛鍊大腦的可塑性brain resiliency,關鍵至極。 這一本醫學科普書的作者--古普塔醫生(Sanjay Gup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