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數位原住民的我,對於社群媒體絕對不陌生,從學生時期,Facebook的興起,一窩蜂式的因為開心農場而黏著,中間短暫的經歷了噗浪,直至大學畢業的Instagram興起,這些社群媒體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雖經歷了許多不同媒體平台,但不意外的還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奉獻給了他們,但漸漸的使用頻率,在80後出了社會開始有了變化。
Facebook 在80後出了社會,身旁的長輩也漸漸使用這些社群媒體,因為工作需求,需讓公事進入私人領域,當初的暢所欲言,開始因為這些長輩的入侵,及自我逐漸社會化的影響,不再喜歡將自己私生活及想法暴露在社群媒體之上,在社群媒體上擁有了更多的朋友關係,自我卻似大幅的消失了。
行銷4.0 的時代,社群媒體成了各家品牌的必爭之地,層出不窮卻過分相似的行銷活動不停的出現,但要如何打動這些年輕人的心,卻不像以往容易,在進入生命另一個階段後的心境轉變,是如何影響這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的使用行為的呢?
- 對於地球文公開分享的活動,需要過分展現私人領域於社群媒體,望之卻步。
- 對於跟風式的相似內容,覺得無趣,會影響分享,絕對來自於內容的好壞。
- 不像過去將日常瑣事都公諸於世,選擇性的發文,建立起自己想建立的形象。
在社群媒體也不同變動的時代中,各式各樣的新功能、新的呈現方式,也再再挑戰了品牌對於數位時代的掌握能力,針對消費者,如何能提供有效的內容進而吸引他們呢?不外乎兩個原則: 1. 知識性 2. 娛樂性。 這是不管到哪個產業皆是受用的兩個準則,如何提供對於消費者來說具有知識性的內容,並且結合品牌本身想傳遞的訊息,考驗的是品牌對於自己消費者了解程度的多寡,何種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有用並且願意了解的,甚至如何能提供給他們更多資訊?好好瞭解平時消費者所關注的議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至於娛樂性的內容,則是考驗著品牌對於現今流行議題的掌握程度,如何能跟風且有梗,又不讓消費者覺得過時,準確地掌握風向,是個重要的準則,追蹤論壇或討論區,掌握隨時變動的風向,出現危機,能夠隨時止血;討論高夠高,如何再錦上添花,維持熱度。
抓住年輕人的心,在現今的時代越來越不簡單,如何透過幾個簡單的方法,讓想要的目標不會跑得太遠,也變成是現代行銷人的基本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