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沒文化」的手機世代如何煉成數位素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不要再看抖音了,這會讓你變得淺薄!」、「現在年輕人都不看長文了。」、「IG那種碎片化的圖卡,我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對話常在30歲以上的群族中出現,他們談論的多半是新一代網路原住民(約1995年後出生)。

作為一名卡在中間(我大一才拿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自媒體人,從無名小站到臉書,再到照片為主的Instagram,以及今年爆炸性成長的Podcast(我也有個雷蒙三十頻道)。我深刻地感受到,長篇文字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短篇內容、娛樂性高的圖片和影音。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曾在《娛樂至死》中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不同的看法。

知識淺薄、內容碎片化的「數位素養」

雜學校邀我寫一篇談「數位素養」,因為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沈迷於那些碎片、娛樂化的內容,社群網路也造成了知識淺薄化,這都是學校老師、教授和「大人們」不曾遇過的事情。所以想請我這個夾縫世代來分享,這個時代的「數位素養」,該怎麼應對這種學校沒教,也沒經驗教的問題?

首先,關於這個前提我就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們先看「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最初的解釋,這是在1997年由Paul Gilster所定義的:「以不同形式來瞭解並且使用電腦,等廣泛資源的能力。

我認為這段話的關鍵在於「以不同形式來瞭解」。那麼,中生代的我們,是否要先試圖去了解新一代內容的「不同形式」呢?

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媒體的取用門檻降低,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發聲的節點。也就是說,我們能接觸的價值觀變得多元了。然而,時間是最公平的資源,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當時間不變,資訊量變多,使得你感覺起來資訊密度和深度就沒這麼高,就變得淺薄了。

適度的淺薄,才能有效激發動機

但是,我甚至認為「適度的淺薄」對整個社會是件好事,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優勢。

讓我們把場景拉回到新世代更喜歡的學習方式,像台灣吧用影音搭配娛樂的方式講歷史和法律議題;多人打遊戲學習平台(PaGamO),或者是YouTuber和網紅(阿滴英文等),雖然都不是正統教學,但他們透過有趣且輕薄短小的方式,確實能引起一些本來沒興趣、不了解的人的學習動機,在網路上主動搜尋、獲得更多新知。

又或者,如果我們更「淺薄」一點,相信大家應該常在FB、IG等社群平台看一些不到5頁的書摘圖卡、知識懶人包,很多創作者把一本兩三百頁的書,轉化成不到300字內容分享給粉絲,讓你得以用很低的門檻,接觸一個新的觀點或新的生活方式。

我身邊的年輕世代多半都有這種經驗:原本不知道某件事,但因為某個更為輕薄短小的內容,意外發現了某個好用的工具、有趣的議題,不自覺地開始上網搜尋和學習,最後這些知識或工具,也都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

知識淺薄、娛樂化真的不好嗎?
它讓許多人開始有了興趣,有了渴望的機會

最好和最壞的時代:屬於自己的數位工具使用法

然而,知識的淺薄和碎片化,也造成現代的另一個課題:選擇太多,容易迷惘

在資訊超量、時間有限下,每個品牌都在搶佔你我的注意力,我自己也曾被網路上各種光鮮亮麗的知識和技能所吸引,陷入了一陣迷惘期(但我後來才意識到青春的迷惘是件好事,是一種對成長的渴望),那該怎麼辦?

社會如今興起一股「數位斷捨離」風潮,但這裏想談的不是把手機App都刪掉、退出社群平台,甚至是不上網這種極端的原始人方法。身為生活黑客,我深知工具是給予我們賦能的,我們得自己發展出一套原則來使用,而不是被工具綁架。

我認為這時代「數位素養」的養成可分為三個階段:

raw-image

但又該如何分辨自己在哪個階段呢?透過個人經驗,我歸納出以下特徵:

1. 甜蜜新鮮期:

  • 覺得什麼都有趣,每天沈浸在社群網站上刷新知
  • 好像什麼都懂一些,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給人的印象跟價值是什麼

我在大二之前,都在這個甜蜜階段。因為家境沒這麼好,大學才有了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當我連上網路後,才發現原來書本之外的世界,這麼的多元有趣,常常整天沈浸在各種有趣有料的線上學習(RSS訂閱文章、影音課程、社群網站),與線下活動(講座、工作坊)裡,享受新知帶給我的刺激與快樂。

2. 迷惘試錯期:

  • 感到知識學不完的焦慮感,好像懂很多,卻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目標
  • 擔心錯過最新的消息和內容,一天沒滑社群就全身不對勁,離不開手機
  • 吸收了很多,卻講不出什麼,常發生「新的進來,舊的忘記」的狀況

這個時候是自信心的最低谷。當時的我,開始關掉社群網站的通知(減少輸入),把一個個吸收的知識,試圖轉為「經驗」(增加產出),每一項知識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做最小化嘗試。我開始自辦付費講座去講課,如果準備起來非常卡、不快樂,那我就會果斷刪除這領域,長期試錯下來,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專業和工具使用原則。

別忘了,沒有實作就沒有經驗,設立最小嘗試的評估點;太多沒有經驗的知識,只會讓我們更焦慮更迷惘。

3. 優化聚焦期:

  • 一邊試錯一邊前進,找到有「個人特色」和能「持續」做的事
  • 已經找到一套自己的工具使用原則,能持續迭代,形成增強迴路

我自己常使用的科技產品都有著不同用途,給大家「參考」:

筆電:在家時的主力工具,寫文章、經營網站和社群媒體
平板:外出時的筆電替代品,在家就是當第三個螢幕,固定顯示待辦清單
手機:蕃茄鐘獎勵機制,每一個任務完成,有5分鐘獎勵,掃過App通知

我的心得是,我們不是斷絕科技產品的使用,而是對使用情境有原則。我使用FB的「總時間」並沒有顯著減少,但除了獎勵時間,幾乎不用手機版,IG也是(手機加上拇指,是可怕的上癮機制,電腦版的產出效率就高上數倍),這就是一種自律。

誰說「只看網路」的年輕人沒文化

或許有的前輩看到這邊,可能會說:「但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文化啊,沈溺於碎片化的內容,都不看書,整天划社群網站和影音平台。」

現在的知識份子,常常鄙視那些輕薄短小的圖卡、影音,甚至Podcast的純聲音內容,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學習和成長的根本,這種價值觀,我實在不以為然。

我認為「文化」是一群人的行為和價值觀,經過長時間沈澱過後的結果,沒有高低之分。《社群媒體前兩千年》一書的後記,就點出這個現象在歷史上是有週期性的,每一次媒體取用門檻的降低,都有人跳出來說:「這樣粗鄙的內容會充滿整個社會。」

李敖曾寫過一篇《我不看電視》:「電視的毛病並非它的內容全部要不得。也不是全部庸俗討厭。電視的毛病出在它陪你養成一個壞習慣:一個不能主動生活的壞習慣。它把你有限的精神和時間給搶走。搶走還不算,還割得雞零狗碎,使你簡直無法過一個奮發有為的生活。」

你發現了嗎?這裡的「電視」現在完全可以換成「手機」和「社群媒體」。

當媒體取用門檻降低,使得過去沒有機會被看見的內容,能被看見,不一樣的價值觀才得以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透過網路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社群,知識與價值觀本來就不該過於單一、或掌握在特定人手中。關於內容,主觀的「好」與「不好」並不是互斥的兩面,只是你不理解另一群人的生活;如何判別與挑選「適不適合」才是我們的新課題。

也就是說,過去的人用讀書來社交,追求知識;現在的我們用自媒體來社交,尋找意義。你不理解,不代表別人沒有價值。

正如同我前面分享的「數位素養」養成的這套方法,一定也會有人覺得不好用,這是種必然,因為在現在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套原則,而不是要求新世代只能遵守上個世代的價值觀和做法。


侯智薰
《雷蒙三十》節目主持人,生活黑客教練,追求動態的職業。大學時需掙生活費,成為自由職業者、外商遠距工作,畢業後北京互聯網,因疫情打亂計劃回台,參與資深集團數位轉型,原來生活還有另一種打開的方式,不只是朝九晚五領年薪。質疑不斷擴張的傳統公司,正在實踐彈性自由的一人公司模式。

責任編輯:羊正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野女森巴-avatar-img
2020/10/15
分析得很好。
怎麼敢說"煉"呢?
Joy-avatar-img
2020/10/11
①責編啊,發文章前記得檢查,有錯字。 ②作者的用詞很不精確,考慮到作者曾赴中國工作一段時間,很有可能是中國用語造成台灣人文筆造詣下降的結果:什麼叫作「沒文化」?還麻煩筆者先請去好好確認「文化」的定義。 使用「內涵」、「涵養」、「素質」以上這些詞彙較為精確。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和手機已經成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行各業都連上了網路,讓商業、醫學、教育等領域科技化、國際化,所以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保持對網路的理解,不要在這個步調匆匆的時代掉隊⋯⋯相信你們已經聽到爛了,我也是。 所以當撇除官方想法後,你怎麼看待網路這件事? 日常生活? 生活生活,總得先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和手機已經成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行各業都連上了網路,讓商業、醫學、教育等領域科技化、國際化,所以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保持對網路的理解,不要在這個步調匆匆的時代掉隊⋯⋯相信你們已經聽到爛了,我也是。 所以當撇除官方想法後,你怎麼看待網路這件事? 日常生活? 生活生活,總得先
Thumbnail
我以為「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只是一種嘲諷幽默,直到現在有人要禁止短影音(不限於抖音),我感到驚訝,因為這類的說法,在我有生之年已經聽到耳朵長繭。像是兒時遇到長輩說一直看電視「沒前途」,到之後社群興起說會「網路中毒」,到YT網紅竄起時,說很沒營養,一直到現在短影音會毀滅世界?⋯⋯(我在此先預測未來V
Thumbnail
我以為「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只是一種嘲諷幽默,直到現在有人要禁止短影音(不限於抖音),我感到驚訝,因為這類的說法,在我有生之年已經聽到耳朵長繭。像是兒時遇到長輩說一直看電視「沒前途」,到之後社群興起說會「網路中毒」,到YT網紅竄起時,說很沒營養,一直到現在短影音會毀滅世界?⋯⋯(我在此先預測未來V
Thumbnail
不同世代面對數位產品,態度和使用習慣大不同,這是我們正在了解及學習的事。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 bilibili、Snapchat YouTuber、實況主、直播 傳說、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備註:
Thumbnail
不同世代面對數位產品,態度和使用習慣大不同,這是我們正在了解及學習的事。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 bilibili、Snapchat YouTuber、實況主、直播 傳說、王者榮耀、英雄聯盟 Photo by Greg Rosenke on Unsplash. 備註:
Thumbnail
這次聽了《星箭廣播 EP.145 對網路的幻滅(ft. 李如一)》內容,時間拉回十年之前當時人們是怎麼看待十年之後呢? 找了本十年之前描述未來的書,看看十年前我們怎麼看現在。
Thumbnail
這次聽了《星箭廣播 EP.145 對網路的幻滅(ft. 李如一)》內容,時間拉回十年之前當時人們是怎麼看待十年之後呢? 找了本十年之前描述未來的書,看看十年前我們怎麼看現在。
Thumbnail
念書的時候,常聽到所謂 那些在學校學的東西,當你畢業的時候,可能都不適用了... 未來的工作,現在都還出現... 細細得體會,時代巨輪是越轉越快的 對於1990後半或者2000年以後的年輕人 可能已經沒有經歷過使用電話IC卡的時代,黑白螢幕的傻瓜手機...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
Thumbnail
念書的時候,常聽到所謂 那些在學校學的東西,當你畢業的時候,可能都不適用了... 未來的工作,現在都還出現... 細細得體會,時代巨輪是越轉越快的 對於1990後半或者2000年以後的年輕人 可能已經沒有經歷過使用電話IC卡的時代,黑白螢幕的傻瓜手機...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
Thumbnail
不只氣候穩定度正劇烈被撕裂,下一代的閱讀能力也是。 3C產品高刺激的聲光效果,漸漸養成只要低勞動,就可高速回收報酬的貪婪胃口,不只成了現代人的制約枷鎖,似乎也讓下一代越來越無法感知到情感被麻痺的嚴重性。任職安親班更能感受到,文字刺激不夠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不論在解應用題的看不懂題目,或簡單到只需要15
Thumbnail
不只氣候穩定度正劇烈被撕裂,下一代的閱讀能力也是。 3C產品高刺激的聲光效果,漸漸養成只要低勞動,就可高速回收報酬的貪婪胃口,不只成了現代人的制約枷鎖,似乎也讓下一代越來越無法感知到情感被麻痺的嚴重性。任職安親班更能感受到,文字刺激不夠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不論在解應用題的看不懂題目,或簡單到只需要15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不要再看抖音了,這會讓你變得淺薄!」、「現在年輕人都不看長文了。」、「IG那種碎片化的圖卡,我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對話常在30歲以上的群族中出現。但是,我認為「適度的淺薄」對整個社會是件好事,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優勢⋯⋯
Thumbnail
「不要再看抖音了,這會讓你變得淺薄!」、「現在年輕人都不看長文了。」、「IG那種碎片化的圖卡,我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對話常在30歲以上的群族中出現。但是,我認為「適度的淺薄」對整個社會是件好事,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優勢⋯⋯
Thumbnail
很多朋友、年輕人跟我聊天的時候,會好奇問到我都哪裡獲取一些奇奇怪怪的邊角知識呢?關於這個話題,我從來不藏私的會與他們分享,因為總覺得如果有更多的人一樣對於各種存在於各領域的事物好奇並進入一個新世界探索,那麼這地球總會有更多人也會用更大的心胸來對待其他人事物。越是靠近知識感知其淵博,越是自覺渺小心生敬
Thumbnail
很多朋友、年輕人跟我聊天的時候,會好奇問到我都哪裡獲取一些奇奇怪怪的邊角知識呢?關於這個話題,我從來不藏私的會與他們分享,因為總覺得如果有更多的人一樣對於各種存在於各領域的事物好奇並進入一個新世界探索,那麼這地球總會有更多人也會用更大的心胸來對待其他人事物。越是靠近知識感知其淵博,越是自覺渺小心生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