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X機器人X世界經濟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自動化X工人X工業4.0

人類關於機器人的想像從一戰後就出現,而在許多描述未來世界的影視作品中,機器人都是摩登社會的代表。但是直到1961年通用機械手投入生產線,機器人才脫離想像與玩具世界,走進工廠。但是這也為機器人開啟了未來之門。機械手臂為工業生產開啟了新的模式:自動化生產。工人不必再身處充滿粉塵或高溫的危險環境,卻能獲得更為精細的成品。自動化的生產線讓企業得以更有效率的生產,並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但是,這也代表有許多的藍領階級將被機器人取代。畢竟工資、保險的支出相較於機器的保養與維修,仍是一大筆支出。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成本會越來越高。而且機器人不須休假,沒有疲勞,更不會罷工。工廠內可以只留下中高階的員工管理生產線。對於一些因為不得不把工廠設在工資水準較高地區的工廠而言,自動化生產滿足了降低成本與提高產能的雙重需求,使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同時大量的失業勞工也成了地方政府的難題。有些勞工得以透過提升技術另覓新職,有些就真的被社會淘汰。

有些人認為自動化生產線的普及會讓世界上的製造業全數脫胎換骨,許多工作將被機器人搶走。但事實是生產線的更新也需要成本,往後的保養與折舊也會是企業的負擔。而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國民所得遠遠落後於這些成本。也就是說,人比機器人便宜很多。在這樣的環境中,使用人力會比使用機器人更符合效益。但是反過來說,一旦企業評估工資大於升級效益,就會採取機械化或是外移。這些國家的低階勞工很可能因為自動化生產線的存在,因而失去提高所得的機會,甚至失業。政府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透過教育來提升人口素質,讓低階勞工自己「升級」,才能避免問題發生。

自動化生產線現在已經在世界各地出現,但如今,更為前瞻性的計畫已經被提出並付諸實行。「工業4.0」,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在西門子的工廠裡實現。這個新興的製造概念講求互聯網、大數據、即時感測、雲端分享與自動化生產線的結合,顛覆以往的製造思維。以往的自動化生產線只是讓機器取代人工,所有監控與管理仍需由人處理。但是隨著感測裝置與人工智慧的發展,新型態的自動化生產線將擁有自我管理與溝通協調的能力,甚至能夠根據訂單來自動調整生產方式與產品品項。不再需要管理代表工廠的人力將極度精簡,不只衝擊高階藍領員工,連白領階層都有可能受到波及。

除此之外,傳統的生產線思維主張大量製造並販售單一商品,大規模的工廠能夠壓低成本,密集的市場調查與縝密的行銷構築了現今的市場樣態。但是工業4.0的生產模式讓單一生產線得以迅速於多種商品之間轉換,並靈活配合訂單調整生產過程,甚至能達成客製化。例如德國美妝品牌奧普蒂瑪的自動化工廠提供香水瓶客製化服務,能夠在58秒內做出一瓶符合顧客要求,有著獨特浮雕文字的香水瓶。這代表大量生產與銷售的經濟模式將會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客製化與多樣化的商品。這股趨勢在自動化中期就已經出現,但是工業4.0會加速這個過程。大型品牌若不能跟上趨勢,市場很有可能會被已經擁抱工業4.0的小型品牌蠶食鯨吞。規模經濟將被翻轉。就如同每一次的工業革命後,原先規模龐大的企業若不能轉型,往往會被市場淘汰。

同時,工業4.0使就業市場將再度面臨重整。隨著工廠人力更加精簡,越來越多的員工,甚至包含原本的管理階層將會失去工作。更為龐大的就業需求持續考驗著政府的應變能力。在這個情況之下,政府除了輔導他們進行更為高端的職業訓練,或許也會選擇鼓勵創業以消化大量失業人口。屆時,世界經濟將變得更為多樣。


機器人X居家X服務業

在自動化生產席捲整個工業世界的同時,機器人也開始顛覆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機器人很早就已經在生活中出現,像是HITAICHI的掃地機器人,圓滾滾的外型意外受到歡迎。但是結合雲端資料與人工智慧的革命性產品直到最近才紛紛發表。如軟體銀行的pepper,主打情緒抒發與陪伴的擬人機器人,以及募資完成,剛要投產的Pillo,以簡單的配藥功能投入高齡市場。這兩種機器人代表了走入居家的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訴求情感,利用人工智慧覺察表情與言語,進而做出宛如真人的回應;而另外一種則是專攻某一功能,並利用簡潔設計進入家中,成為家中擺設之一。兩種機器人目標相似,皆是瞄準高齡社會中的老年人口所缺乏的照顧與陪伴。對於有些上有父母、下有妻小的夾心族而言,這說不定會是紓解壓力的一帖良方。

走入居家之外,機器人也開始進入一些特定的服務業。例如律師或是記者。以往的律師身邊需要有許多的法律助理來協助分析判例與法條,協助律師分析攻防策略,但是結合了大數據與互聯網科技,機器人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完成這些事項。雖然帶著一個機器人出席法庭看來滑稽,但這也許是未來的常態。至於記者方面,雖然機器人無法像一些記者一樣創作獨特的專欄,但是對於金融或是體育的常態性報導而言,拜大數據之賜,機器人能藉由分析資料及之前的報導來「創作」一篇真實的報導,甚至做出預測。事實上,BBC以及赫芬頓郵報已經開始嘗試讓機器人負責這一類型的報導,進而讓其他領域獲得更多人力的挹注或甚至精實記者人力。

醫生也是便視作會被機器人取代的服務業之一。但是就筆者之前的採訪醫師的結論而言,醫生這份職業還包含對生命的責任與病患的信任。有了這一層情感關係後,縱使現在已經有讓機器人實際執行手術的案例,醫生這個職業對機器人而言仍有許多門檻等待克服。機器人短期內大概只能做到協助者的角色。要能披上白袍還需要一段時間。

除此之外,包含軍人、服務生等行業,只要是高重複性、高危險性的工作,有朝一日都會被機器人取代。這對許多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新鮮人來說不是好消息,但是這也代表知識經濟的價值會進一步提高,除了程式與機器人學將成為顯學,能否掌握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與創意將決定往後學生的就業機會。


結論

自動化與機器人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原本只能遠觀不能近玩的他們開始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帶起一場革命。如同所有的革命,他們將給這個世界帶來衝擊,甚至顛覆原本的經濟體制。但是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我們有了重新塑造世界的機會。在新興的世界中,跨領域的知識與程式能力將是基本學歷。比起上一個世代,我們要學習如何更加貼近科技,甚至與科技共生。


責任編輯:崔家瑋 核稿編輯:王嘉宏

關注粉專,接收最新訊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機器人產業從機械製造技術發展為光機電整合科學。未來將再融合AI和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 而模型玩具與機器人技術結合,再加上具有特定功能的AI系統,將成為最理想的平台,尤其使用在教育領域。 由於AI可能引發安全問題,需要謹慎管理和規範,以確保AI和機器人對社會和個人帶來正面影響至關重要。
Thumbnail
機器人產業從機械製造技術發展為光機電整合科學。未來將再融合AI和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 而模型玩具與機器人技術結合,再加上具有特定功能的AI系統,將成為最理想的平台,尤其使用在教育領域。 由於AI可能引發安全問題,需要謹慎管理和規範,以確保AI和機器人對社會和個人帶來正面影響至關重要。
Thumbnail
近幾年科技進步有感,今年的「AI」熱潮更是不容小覷,相關股票大漲、企業經營模式改變,教育環境提升,以及整體社會便利性提高……。我們的生活開始走向大規模自動化,科技的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不少好處,同時也存在著隱憂。 人類負責進攻,機器人準備助攻 #為甚麼要發展AI 高科技的發展又確實是一柄雙刃劍。
Thumbnail
近幾年科技進步有感,今年的「AI」熱潮更是不容小覷,相關股票大漲、企業經營模式改變,教育環境提升,以及整體社會便利性提高……。我們的生活開始走向大規模自動化,科技的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不少好處,同時也存在著隱憂。 人類負責進攻,機器人準備助攻 #為甚麼要發展AI 高科技的發展又確實是一柄雙刃劍。
Thumbnail
AI搭配機器人的發展真的是一日千里!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世界經濟論壇中,所論述的未來職缺下降最快的後五名: 世界經濟論壇在2023年的未來就業報告中,預測了「下降最快」的前10個職位: 1.銀行出納員及相關文員; 2.郵政服務文員; 3.收銀員和售票員; 4.數據輸入員; 5.行政和執行秘書; 6.物
Thumbnail
AI搭配機器人的發展真的是一日千里!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世界經濟論壇中,所論述的未來職缺下降最快的後五名: 世界經濟論壇在2023年的未來就業報告中,預測了「下降最快」的前10個職位: 1.銀行出納員及相關文員; 2.郵政服務文員; 3.收銀員和售票員; 4.數據輸入員; 5.行政和執行秘書; 6.物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未來的工作市場,自動化和數字化將取代某些傳統職業,但也帶來更多高技能工作、靈活的工作方式、創業機會和職業轉型。職業人士需要積極學習新技能和知識,政府和企業需要投資和支持來促進未來工作市場的發展和創新。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未來的工作市場,自動化和數字化將取代某些傳統職業,但也帶來更多高技能工作、靈活的工作方式、創業機會和職業轉型。職業人士需要積極學習新技能和知識,政府和企業需要投資和支持來促進未來工作市場的發展和創新。
Thumbnail
疫情加速企業數轉型的步調,即便是像美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也難逃缺工的命運,在大環境的衝擊下,透過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已是條不得不繼續往前進行的長期規劃。 這次導讀將以「工廠自動化後,人們未來的生活樣貌會有什麼改變?」切入,帶你一領各產業的好手們,如何看待AI與自動化技術,以及對自身產業的影響。
Thumbnail
疫情加速企業數轉型的步調,即便是像美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也難逃缺工的命運,在大環境的衝擊下,透過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已是條不得不繼續往前進行的長期規劃。 這次導讀將以「工廠自動化後,人們未來的生活樣貌會有什麼改變?」切入,帶你一領各產業的好手們,如何看待AI與自動化技術,以及對自身產業的影響。
Thumbnail
先介紹下工業4.0 以我實際到過近20家個工廠經驗,人們只要一聽到工業4.0就會連結自動化機器取代人力以及大量生產這兩個主要目的,就跟聽到精實生產就連結減少編制一樣。在傳產的認知中,兩者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都是用來突顯: 未來的傳統產業,將不需要這麼多人力資源 而在這些工廠裡,自己經手評估與看過的新機
Thumbnail
先介紹下工業4.0 以我實際到過近20家個工廠經驗,人們只要一聽到工業4.0就會連結自動化機器取代人力以及大量生產這兩個主要目的,就跟聽到精實生產就連結減少編制一樣。在傳產的認知中,兩者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都是用來突顯: 未來的傳統產業,將不需要這麼多人力資源 而在這些工廠裡,自己經手評估與看過的新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