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下班大約9點多,公司附近沒什麼店還開著,就回到家裡附近的
丸林滷肉飯吃晚餐。上台北唸書、工作超過10年,早就「北部化」(babolization)了,但骨子裡(或味蕾),仍然是個道地台南人,一直對北部這種偏鹹的滷肉飯很不適應,滷肉飯(南部說肉燥飯)就是要鹹鹹又甜甜的啊。
不過今天沒有要開啟南北的千古戰爭,而是想要分享一個偏執狂的用餐體驗。我今晚是第一次到丸林滷肉飯用餐,取餐的流程很像
日本來的連鎖食堂,但整體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且聽我娓娓道來。
丸林滷肉飯在入口處,擺著了一張醒目的菜單,上頭清楚寫著項目與價位,小菜則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挑選,選完後,打菜的阿姨會幫你挾到一疊一疊的小盤子上,按照盤子的樣式來計價。
我一邊排隊一邊分別選了一份番茄炒蛋、高麗菜、滷豆腐後...突然想到,等等,盤子又不是我選的,我怎麼會知道自己點的小菜要多少錢?
一般客人不可能在小菜放到碟子上的瞬間,就看清楚盤子的樣式和花紋。而如果有客人的動態視力真的這麼好,看清楚了可能也沒用,因為菜都放上碟子了,難道要叫阿姨挾回去放嗎?
所以我點的東西到底是多少錢?這個菜單的設計到底是要幹嘛用的?
令人困惑的用餐體驗
也就是說,跟菜單的標示一模一樣,我知道跟最小的盤子是12元、特長的盤子是100元(中間那一堆盤子我則是完全分辨不清楚,這也是個問題)。可是知道了又有什麼用?因為實際上,身為客人的我是直接跟打菜阿姨說「我要一份高麗菜」,接著這位阿姨聽到「客人要高麗菜」,才一邊想著「高麗菜是25元」,接著轉身去「拿25元的盤子」,這個流程看似流暢,可是身為客人的我,從頭到尾我都不知道我的高麗菜是25元啊!
可能是方便給結帳人員辨識?
想到這邊,我已經快吃不下飯了,告訴自己冷靜一點,吃個飯不要太偏執,何況人家生意很好,大家也都吃的很愉快。這中間的設計一定是有其用意的,丸林滷肉飯可能是想讓結帳人員方便...吧?
但我又忍不住想,小菜都已經放在盤子上了,要從裡頭分別辨識出20-55元的盤子、60-80元的盤子、120跟150元的盤子,這個難度也太高了(丸林滷肉飯是點完菜就結帳),如果我今天在丸林打工,負責結帳肯定會非常苦惱,所以這個謎一般的設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既然客人跟結帳人員可能都分辨不出來,這個菜單的意義又是什麼?設計這種模式的人當初該不會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聰明?
這位大哥應該也不知道自己點了多少錢的小菜,用意到底是什麼呢?
還是吃飯吧,不要想太多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吃頓飯要想這麼多,還是快點放下偏執狂的個性好了。整頓飯吃下來,因為自己有下廚的習慣,我個人覺得丸林的菜色實在太油膩了,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好挑惕的,就是一間「價格偏貴,但是方便的便當店」(我不會說是好吃的滷肉飯),以上就是本次的「偏執の美食家」,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