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不憂慮」的積極態度 —讀《心態致勝》後感

2018/11/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在前頭~
在Medium發表的舊文,微調編輯發表。
自攝,花團錦簇
這幾天臉書上跳出幾則去年的回顧,其中有一篇影片,是蔡康永上〖奇耙說〗這個節目,談到關於上進心的想法。我自行摘錄結論:
  • 沒有上進心不可恥,可是也不光榮。
  • 沒有上進心不是過錯,但會錯過。
  • 沒有上進心只會灰心;而放棄了上進,是在不知不覺中殺了自己的人生。
讀著『心態致勝』時,對於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的定義,連結到與有沒有上進心,
應是息息相關的。
那到底為何人開始變成不學習者?是定型心態使人變成不學習者
『心態致勝』書中提出:人天生都有強烈的學習傾向,嬰兒每天都拓展他們的技能。嬰兒不會擔心犯錯或感覺羞辱,他們學走路與說話,從不認為太難或不值得學習。
他們讓4歲的小孩玩簡單的拼圖遊戲或選擇挑戰更難的,發現孩子一旦能夠評估自己時,具有定型心態的小孩,會選擇去做可能不會出錯的事,而為確保自己的成功,開始害怕挑戰而拒絕學習機會;另一個,具有成長心態的小孩則總是把握機會學習,會竭盡全力使自己變更聰明。
書中舉了幾個例子,以下這是我覺得表達的最純粹的:
一個七年級的女孩說:「我認為,一個人的智力是必須努力拓展的東西….不是與生俱來的。大多數的小孩若不確定問題的答案,就不會舉手回答問題,但我通常都會舉手回答,因為要是我答錯了,我的錯誤會獲得更正。或者,我會舉手說:『請問,這要如何解答呢?』,或是『我還是不懂,可以幫我解答嗎?』只要這麼做,我就能增長智慧了。」
看出問題所在了嗎?成長心態的學生的認知是,提問不懂不代表失敗,而是認為自己在「學習」;定型心態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僅不會顯示自己的不足,還有可能繼續延伸下去就是否定自己,如:「我很笨」、「我本來XX就不好」,甚至為自己找藉口推卸責任,如:「老師不夠帥!」。哈!定型心態就是如此發揮作用,使人變成不學習者。
你採納的觀點將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學著改變心態
書中更近一步指出,人們對於風險和努力的看法,也是源於這樣的基本心態。
蔡康永在同一段〖奇耙說〗中還有說明:「當上進心卡住的時候,你要轉彎。」
只有認知到,自己其實是可以有所選擇,才會脫離定型心態。

舉例我自己寫作這件事。事實上我已經離開學校、職場十餘年,且平常也沒寫什麼日記的習慣,現在書寫之於我真的是很費力的事情,內心不斷出現「我還是放棄寫作好了」、「為何給自己找麻煩」的想法。而這就是定型心態在影響著我,腦袋的直線思考得到的答案自然是「放棄最好」。
如今了解『連結』的意義,也是我跨思維的方式。我試著連結自己的心,繼續再問「嘗試寫作的原因是什麼?」、「放棄寫作,我往後還能做什麼?」,把想法延伸,進到思辯的過程,這個心態轉折的過程真的是可以培養的。
最終我發覺:喜愛電影、閱讀,而透過書寫的過程,將閱讀完的感想與我自己的生命歷程連結,很有意義。
「做讓自己快樂且有意義的事,不該放棄」成長心態的我就這樣想。
我還想到,工作時期,也曾有同事要我別妄自菲薄;自己一直以來,也教導小孩,別畫地自限。人們是需要鼓勵,但讀完本書,才理解心態是主要的影響,「天助自助者」連自己都不願相信自己,還有誰能幫助自己。

心態致勝!培養不憂慮的積極態度
遇事心不亂,好好做一件事,充分發揮當下

定型的心態會做出最保守的選擇,帶來的是一種看上去快樂,結果卻很痛苦的決定;成長心態對於任何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就算一開始可能會經驗痛苦的過程,但結果較易呈現快樂的狀態,因為至少已為自己努力一回;其實,不管定型或成長心態,學習任何一項新東西、進入一個新環境,都將產生生理與心理體驗相互矛盾的過程,而易陷入情緒苦悶、自我懷疑的深淵。認清楚這一點,知道情緒上的憂慮與焦慮只是正常的過程,唯有練習跨思維的方式,才能確保自己擁有正確、積極的心態持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這十幾年我已經歷過人生的無常,再試問,你怕不怕,沒有好好活過一場?
在人生中段開啟寫作起點,我想應該無論如何,盡可能好好做一件事,充分發揮當下,時時反思,提醒自己遇事心不亂才是最實際的方式。
凱帝思Candace
凱帝思Candace
中庸煮婦的寫作實驗室。寫影視心得,寫讀書筆記〜世界在變,思考很重要,持續學習算對自己的人生盡心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