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人生|如何用「成長型思維」克服執行力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執行力差,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能有成果

很多人執行力差,遲遲不敢行動,其實不是「懶惰」,而是「不相信做這件事情,最後一定有結果」。當大腦覺得「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是不會產生行動力的,因此缺乏動力。

這時很需要「成長思維的培養」。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即使我現在可能不是很厲害,但只要我努力,我能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我的成長型思維培養之路

從小到大因為不斷置身於「新的陌生環境」,頻繁在不同教育系統走跳,我需要在很短時間適應,並追趕進度。所幸的是,我並沒有被挫折擊垮。

相反,我調整了我的預期,我知道自己在新的領域,需要時間適應,因此允許自己慢慢進步。每次設定較低的目標,慢慢達陣。最後,我發現自己能在「艱難的環境中倖存下來,我比我想的要厲害」,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這樣對於自己能力樂觀的思維方式,也奠定了之後「我願意去挑戰難度更高的事情,拓寬自己的選擇」的基石,並相信當下實力不足,憑藉不斷的努力,未來還是有可能成功,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如果你想培養「成長型思維」,就算沒有和我一樣的成長經歷,依然可以做到。

降低預期,每次只設立一個小目標

我的建議是「跳出舒適圈:做你平常不會做,或難度高一點的事情」,但調低預期,不要想著「第一次做就取得天大的成果」。

比如,你想開始經營自媒體,不用一開始發文就想獲得幾百個讚,開始做影片就希望幾個月達到破萬訂閱。

你只需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從「小成果」當中獲得「持續行動的動力」,你就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回頭才發現,原來已經走了「這麼長的路」。

我在近四個月開啟我的「網路寫作、社群媒體經營之路」,從一開始的沒沒無聞,發文全靠親友點讚,到逐漸每篇貼文都有至少5000的瀏覽量,保底破百的按讚數,看起來好像一路順遂。但是我一開始也曾因為「缺少積極的正向外在反饋」而質疑自己「是否要繼續堅持」,為什麼別人好像不負吹灰之力就能獲得如此多的瀏覽量?

於是我降低預期「只要今天有一個陌生人給我按讚,我就成功了!」。於是從一個陌生人、兩個陌生人、五十個陌生人、到出過破千人的爆款。如果我一開始就想要寫出「破千人按讚」的貼文,我只會看到自己文章的不完美,但因為我降低難度,並從每次達陣中獲得成就感,這就讓我獲得持續進步的動力了。

不和外界比較,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在成長到一定階段,我發現不能將「按讚的人數」作為自己「進步的標準」,因為畢竟到達一個數量會進入高原期,於是我把焦點從「按讚數」轉移到「貼文本身」,不斷精進自己,「我今天寫的要比明天更好」。

成長型思維的本質就是「聚焦自己」,當你和外界比較,你永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因為總有人比你厲害,但當你只和自己比較,你只會發現「我比昨天的自己更成熟了」,這也讓人獲得信心而持續進步。

共勉之。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追逐高薪的人生競賽中,找到自我對話的時間和對生活的反思,重新定義了幸福人生的概念。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進入社會之後,閱讀變得更重要,作者分享了自己經歷以及對閱讀的看法,並提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的方法。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年輕一代力求追求自由生活,轉變傳統價值觀,但也在上一代人舊觀念與新價值觀之間掙扎。文章以疫情警示讀者,要活在當下,擁抱每一天。寫作者透過個人見證,啟發讀者思考人生價值觀,並提供對年輕世代的建議。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追逐高薪的人生競賽中,找到自我對話的時間和對生活的反思,重新定義了幸福人生的概念。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本文探討Z世代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影響,並分享了作者如何放下短期利益的焦慮,轉向長期積累和實踐長期主義。作者回顧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為獲得競爭力而努力,卻讓自己喪失原先的靈氣,最終透過寫作找回自我,重拾長期主義思維。同時,文中也提供了對此提出自己的三個實例,給讀者引起對此方面的關注。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進入社會之後,閱讀變得更重要,作者分享了自己經歷以及對閱讀的看法,並提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的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自我成長核心- 就是創造自己想要的改變 兩種常見的「沒選擇」思維是什麼? 只有完美的機會才是機會 這不是我的責任,只好等待環境改變 缺一不可的成長模組 建立思維 - 掌握自己內心想法,並讓這些想法引導你往想要的成長方向前進。 展開行動 - 將你腦袋中的思維,利用決策與行動,帶到現實生活中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在追求成功和個人成長的道路上,許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障礙,那就是「等我準備好...我就會...」的心魔。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錯覺,認為只有當我們完全準備好時,才能開始採取行動。但是,這種等待完美時機的態度往往導致機會的流失和潛能的浪費。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追求自我成長、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人都是努力的人,但是最怕的就是輸在「只知道努力」。 無效努力帶來的挫折感會讓人產生不如躺平的想法,畢竟如果結果一樣,為什麼還要努力。人生庸庸碌碌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的要死卻還是庸庸碌碌。 不過想要實現夢想,努力還是必須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拒絕無效努力,學習有效努力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自我成長核心- 就是創造自己想要的改變 兩種常見的「沒選擇」思維是什麼? 只有完美的機會才是機會 這不是我的責任,只好等待環境改變 缺一不可的成長模組 建立思維 - 掌握自己內心想法,並讓這些想法引導你往想要的成長方向前進。 展開行動 - 將你腦袋中的思維,利用決策與行動,帶到現實生活中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在追求成功和個人成長的道路上,許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障礙,那就是「等我準備好...我就會...」的心魔。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錯覺,認為只有當我們完全準備好時,才能開始採取行動。但是,這種等待完美時機的態度往往導致機會的流失和潛能的浪費。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追求自我成長、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人都是努力的人,但是最怕的就是輸在「只知道努力」。 無效努力帶來的挫折感會讓人產生不如躺平的想法,畢竟如果結果一樣,為什麼還要努力。人生庸庸碌碌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的要死卻還是庸庸碌碌。 不過想要實現夢想,努力還是必須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拒絕無效努力,學習有效努力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