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書名或許是取自核災受難者家屬於等待期間折成的紙鶴,而本書的內容則是以報導體裁記載發生於1999.9.30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廠的臨界事故,遭受到損害的是大內久及另外兩個同事,本書是以大內久先生的醫療歷程作為內容。
事件發生在大內與同事處理鈾容易倒進槽中時,發生臨界反應,而中子束貫穿了大內久與其同事的身體。這個瞬間,人體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亦即,染色體破損成碎片,淋巴細胞大幅降低到遠低於正常比例,然而,送到醫療院所的大內的外表上卻看不出來這些狀況,這些狀況是醫療檢測數據顯示的,然而大內久先生的外表只有臉泛紅、稍微腫脹、雙眼有些血絲。甚至剛開始時,大內久先生還能跟大家談笑。然而,細胞的再生功能已受破壞,而增生越旺盛,影響越大,所以才會有淋巴細胞大幅下降的損害,這代表的是免疫系統受損。且首當其衝的醫護人員在剛面對這位病患時,尚亦不知為臨界事故,而擔心為核爆或核子反應爐外洩所生的落塵,因若是此等放射事故則有間接輻射的風險,內心徬徨不安。
隨著時間經過,從一開始的意識清醒,到後來損害慢慢顯現,皮膚剝落、無法再生、每日流失十公升的體液、大量血便、使用大量止痛藥物、指甲剝落、內臟粘膜消失、腸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等,醫療人員也從一開始樂觀期望或許有可能救回,到後來寧願不去想醫療的目的以免自亂陣腳,但幾乎所有人都在懷疑,究竟這樣的醫療,是為了什麼?固然書名的副標題是「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然而在事件的當下,是沒有人能預測這種災難要持續多久。事件的落幕乃是在發生過一次心臟停止,施用大量強心劑與使用CPR復甦後,經過家屬同意,決定於第二次心臟停止時放棄醫療,大內久先生於事件發生第83日心臟再度停止時,死去。
除了核能災難的議題外,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也會讓人省思醫療究竟是為了什麼,單純的延續生命現象,然而毫無意識,有意義嗎?在這事件的結束時,所有人都認為大內久先生辛苦了,努力過了,但所有人也都夾雜著矛盾的心情,一方面遺憾中就死了,一方面也慶幸他終於解脫了,自身也感覺如釋重負,究竟醫療的目的為何?
然,言歸正傳,最重要的還是核能的問題,這個事件最後在2003年由水戶市地方法院判決認定公司對安全管控有疏忽,六名被告遭判刑。也就是這種核安文化具有重大問題,大內久先生未知公司作業程序之瑕疵,不知公司為節省作業時間、節省成本將員工—人—曝露在重大風險之下,造成這種悲劇。對於核能這種人類尚且無法掌控的科技,大多數人卻太過於樂觀,認為事情不會發生、風險不會實現,甚至天真地認為我們能承擔這種代價,然而自信與自大是不同的,這很明顯是種自大的態度,或許面對人類無法比擬的事物時,我們應該謙卑與保守。生命的價值則更應該被納入眼界中,而不是漠視。人都會犯錯,或疏失、或故意,然而面對核能沒有犯錯的配額,因為,人類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