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紙鶴的眼淚》心得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本書的書名或許是取自核災受難者家屬於等待期間折成的紙鶴,而本書的內容則是以報導體裁記載發生於1999.9.30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廠的臨界事故,遭受到損害的是大內久及另外兩個同事,本書是以大內久先生的醫療歷程作為內容。


事件發生在大內與同事處理鈾容易倒進槽中時,發生臨界反應,而中子束貫穿了大內久與其同事的身體。這個瞬間,人體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亦即,染色體破損成碎片,淋巴細胞大幅降低到遠低於正常比例,然而,送到醫療院所的大內的外表上卻看不出來這些狀況,這些狀況是醫療檢測數據顯示的,然而大內久先生的外表只有臉泛紅、稍微腫脹、雙眼有些血絲。甚至剛開始時,大內久先生還能跟大家談笑。然而,細胞的再生功能已受破壞,而增生越旺盛,影響越大,所以才會有淋巴細胞大幅下降的損害,這代表的是免疫系統受損。且首當其衝的醫護人員在剛面對這位病患時,尚亦不知為臨界事故,而擔心為核爆或核子反應爐外洩所生的落塵,因若是此等放射事故則有間接輻射的風險,內心徬徨不安。


隨著時間經過,從一開始的意識清醒,到後來損害慢慢顯現,皮膚剝落、無法再生、每日流失十公升的體液、大量血便、使用大量止痛藥物、指甲剝落、內臟粘膜消失、腸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等,醫療人員也從一開始樂觀期望或許有可能救回,到後來寧願不去想醫療的目的以免自亂陣腳,但幾乎所有人都在懷疑,究竟這樣的醫療,是為了什麼?固然書名的副標題是「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然而在事件的當下,是沒有人能預測這種災難要持續多久。事件的落幕乃是在發生過一次心臟停止,施用大量強心劑與使用CPR復甦後,經過家屬同意,決定於第二次心臟停止時放棄醫療,大內久先生於事件發生第83日心臟再度停止時,死去。


除了核能災難的議題外,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也會讓人省思醫療究竟是為了什麼,單純的延續生命現象,然而毫無意識,有意義嗎?在這事件的結束時,所有人都認為大內久先生辛苦了,努力過了,但所有人也都夾雜著矛盾的心情,一方面遺憾中就死了,一方面也慶幸他終於解脫了,自身也感覺如釋重負,究竟醫療的目的為何?


然,言歸正傳,最重要的還是核能的問題,這個事件最後在2003年由水戶市地方法院判決認定公司對安全管控有疏忽,六名被告遭判刑。也就是這種核安文化具有重大問題,大內久先生未知公司作業程序之瑕疵,不知公司為節省作業時間、節省成本將員工—人—曝露在重大風險之下,造成這種悲劇。對於核能這種人類尚且無法掌控的科技,大多數人卻太過於樂觀,認為事情不會發生、風險不會實現,甚至天真地認為我們能承擔這種代價,然而自信與自大是不同的,這很明顯是種自大的態度,或許面對人類無法比擬的事物時,我們應該謙卑與保守。生命的價值則更應該被納入眼界中,而不是漠視。人都會犯錯,或疏失、或故意,然而面對核能沒有犯錯的配額,因為,人類承擔不起。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6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賭贏,而且總是贏,《核災日月》則告訴你,賭輸將如何。僅此而已。
Thumbnail
我們賭贏,而且總是贏,《核災日月》則告訴你,賭輸將如何。僅此而已。
Thumbnail
《核災日月》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問題, 相信夥伴,大家願意一起面對。 《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遇到問題, 加入這個行業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苦, 究竟要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來面對?
Thumbnail
《核災日月》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問題, 相信夥伴,大家願意一起面對。 《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遇到問題, 加入這個行業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苦, 究竟要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來面對?
Thumbnail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Thumbnail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Thumbnail
#祈願的病歷表 主角諏訪野良太是個心思細膩、責任感很重的PGY醫師,被一個線索困住,就會費盡心思想要解開,無論身心多麼疲倦。在精神科、皮膚科、小兒科、外科、心臟內科訓練的期間,都被主治醫師大力稱讚,但卻認為不適合來該科,原因則是「太浪費了」。
Thumbnail
#祈願的病歷表 主角諏訪野良太是個心思細膩、責任感很重的PGY醫師,被一個線索困住,就會費盡心思想要解開,無論身心多麼疲倦。在精神科、皮膚科、小兒科、外科、心臟內科訓練的期間,都被主治醫師大力稱讚,但卻認為不適合來該科,原因則是「太浪費了」。
Thumbnail
一個認真的醫生過勞,智力退回到五歲,讓我想起自己親生見到的案例,感觸良多⋯⋯ 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出現沒人說得準..長輩也是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毀了他的退休規劃與家人間的日常生活! 這幾年因為突然襲擊全球的COVID-19 ,自己的身心也因此受到病痛的打擊與體悟,即便還未老年,卻早已身感各式器官已往退
Thumbnail
一個認真的醫生過勞,智力退回到五歲,讓我想起自己親生見到的案例,感觸良多⋯⋯ 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出現沒人說得準..長輩也是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毀了他的退休規劃與家人間的日常生活! 這幾年因為突然襲擊全球的COVID-19 ,自己的身心也因此受到病痛的打擊與體悟,即便還未老年,卻早已身感各式器官已往退
Thumbnail
「可能我的想法不太一樣,如果世界上不幸的總量是一定的,我接受了其中一個,世界就被拯救了、有人就被拯救了,我讓這個世界變得美麗了點。」 這是一部超美的日劇!一部有辦法讓你從第一集哭到最後一集,就連不喜歡看外國影集的父親大人都覺得好看的溫暖日劇!
Thumbnail
「可能我的想法不太一樣,如果世界上不幸的總量是一定的,我接受了其中一個,世界就被拯救了、有人就被拯救了,我讓這個世界變得美麗了點。」 這是一部超美的日劇!一部有辦法讓你從第一集哭到最後一集,就連不喜歡看外國影集的父親大人都覺得好看的溫暖日劇!
Thumbnail
以地區醫院的內科醫生為主角,勾勒出醫療環境的壓縮與緊張,卻仍然用醫療本質的視點,看待病人、同事、家人還有自己的自我成長,不僅如同海納百川一樣溫柔,也直指安寧療護的四全四道核心,動人心弦又深入人心的優秀醫療之作。
Thumbnail
以地區醫院的內科醫生為主角,勾勒出醫療環境的壓縮與緊張,卻仍然用醫療本質的視點,看待病人、同事、家人還有自己的自我成長,不僅如同海納百川一樣溫柔,也直指安寧療護的四全四道核心,動人心弦又深入人心的優秀醫療之作。
Thumbnail
「承擔」       切爾諾貝利,那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光是想起來就會讓人感到恐懼的事件。 史稱:「車諾比核事故」,是一個當地人永遠不想回想起來的事件。 核電廠爆炸,導致方圓幾十公里內充斥高濃度的輻射線,直到幾個世紀後,仍會影響這片土地。 事故的引爆點是因為核電廠的操作人員因訓練不足所發生的,
Thumbnail
「承擔」       切爾諾貝利,那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光是想起來就會讓人感到恐懼的事件。 史稱:「車諾比核事故」,是一個當地人永遠不想回想起來的事件。 核電廠爆炸,導致方圓幾十公里內充斥高濃度的輻射線,直到幾個世紀後,仍會影響這片土地。 事故的引爆點是因為核電廠的操作人員因訓練不足所發生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