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西亞‧馬奎斯系列:《百年孤寂》的「現實、非魔幻的部分」

2018/1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許多人對馬奎斯的印象來自《百年孤寂》。這本書被視為「魔幻寫實」主義的經典作品,哪些情節是魔幻、非現實,讀者一看就知道,可是「現實」的部分,讀者如果沒有對照馬奎斯的傳記或是訪談錄,就難以了解。目前台灣可以找到的馬奎斯傳記及相關訪談,有:
1、遠景出版社的《回歸本源:馬奎斯傳》--作者:達索•薩爾迪瓦爾、翻譯者:卞雙成胡真才
2、聯經出版社的《馬奎斯的一生》--作者:傑拉德‧馬汀:翻譯者:陳靜妍
3、中國南海出版公司的《番石榴飄香》--作者:Plinio Apuleyo Mendoza,Gabriel García Márquez(P.A 門多薩賈西亞‧馬奎斯)。翻譯者:林一安

雖然我們不容易在書店找到《回歸本源:馬奎斯傳》與《馬奎斯的一生》,公立圖書館及大專院校圖書館卻有收藏,反倒是輕、薄、短、小的《番石榴飄香》……台灣似乎沒有翻譯(或是正在翻譯還未上市),我讀的是對岸的簡體中文版。如果要快速了解馬奎斯這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我推薦《番石榴飄香》!
至於傑拉德‧馬汀馬奎斯的一生》是最詳盡的一本,不僅詳細介紹馬奎斯的一生,而且對於重要作品的寫作背景、情節編排、人物塑造,以及外界的正、負評價,皆有所著墨,不過這本書超過六百頁,不分冊,厚重的內容考驗讀者的耐性。以下我要回到正題,說明《百年孤寂》這部小說,哪些地方是以歷史事件、真實人物作為基礎,進行虛構,而不是出自馬奎斯天馬行空的想像。
《百年孤寂》的重要人物邦迪亞上校,擁有17個私生子,一生打了32場內戰,畢生支持自由黨,反對保守黨,內戰結束後,整日在銀作坊打造小金魚。他非常不滿哥倫比亞中央政府多年拖欠基層士兵撫恤金,更不滿哥倫比亞中央政府偏袒美國聯合水果公司,調派軍警血腥鎮壓勞工及當地民眾的抗爭活動,雖有強烈的反抗之心,卻因大勢已去而莫可奈何。----這幾點可以對應馬奎斯的外祖父--尼可拉斯‧馬奎斯,對方確實擁有17個私生子,曾經參加千日戰爭,擔任上校,經歷多場戰役,畢生支持自由黨,厭惡保守黨。從軍之前是位銀匠,會製做許多銀器;內戰結束以後,他在地方的稅務局任職,工作之餘仍會打造銀器,也常與過去的長官、同袍及下屬來往,對哥倫比亞當局、剝削勞工的美國聯合水果公司懷有強烈的不滿,同情工人的罷工示威活動。與邦迪亞上校不同的是,尼可拉斯‧馬奎斯沒有動輒訴諸武力、革命解決問題的思考慣性,儘管同情工人的罷工行動,卻沒有出來組織工人,從事更激烈的武裝對抗行動,也沒有加入新近發展的共產黨或無產階級團體,而是當個協調者,努力化解勞資對立與軍民衝突。
其次,與邦迪亞上校不同的是,尼可拉斯‧馬奎斯的個性並不封閉、陰沉,是一個相當活潑、開朗、幽默的人,在當地有一定的社會威望,在香蕉大屠殺事件爆發之前,曾動用人脈及溝通技巧與當地士紳聯合,試圖化解罷工團體與香蕉公司、政府之間的對立。馬奎斯曾在訪談裡明確提到:邦迪亞上校是一個集合體,是他綜合許多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所創造出來的角色。上校陰沉、冷酷、內向、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還有令人捉摸不定的行事作風,其實是以外祖父的長官--拉法葉‧烏利貝將軍為原型所塑造出來的產物,當中融合了外祖父尼可拉斯‧馬奎斯及同時代一些老兵的參戰經驗與生活方式。
至於32場內戰,雖然是作家編造出來的,可是這樣的數字並不誇張,因為哥倫比亞從脫離西班牙獨立(約1819年) 到1928年馬奎斯出生,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各地爆發多起武裝衝突,據馬奎斯的說法,哥倫比亞有49場內戰。最嚴重的一場內戰是1899年到1902年的「千日戰爭」,起因於選舉舞弊,後來卻演變為全國性的大動亂,激進自由黨人士武裝起來,對抗那些組織聯合陣線執政的溫和自由黨、保守黨人士,戰爭打了三年多,最後雙方在尼倫底香蕉園簽定停戰協議,結束這場戰爭。數十萬哥倫比亞人死在這場動亂,數萬人傷殘,國家一片殘破,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彼此仇恨,延續了數十年,連馬奎斯父母的自由戀愛也受了一點點影響,當年,馬奎斯外祖父強烈反對兩人的其中一個原因,竟然是:馬奎斯父親跟他的家族都是可憎的保守黨支持者。
《百年孤寂》裡,邦迪亞上校與中央政府代表在尼倫底香蕉園簽定停戰協議,這是作家對現實事件的引用。不同的地方在於:馬奎斯的外祖父與烏利貝將軍這些人在協議簽訂後,儘管對協議的內容不怎麼滿意,仍然屈就現實;而自尊心極強的邦迪亞上校,則在協議簽訂後立即自殺。儘管如此,現實人物與虛構的上校,後來都對波哥大政府保持疏離的態度,少數人如戰爭領導者烏利貝將軍,得到保守黨退讓給自由黨的議員席次,多數人則卸甲歸田,等待政府發放停戰協議承諾的撫卹金,默默度過他們的中、晚年。
《百年孤寂》第四代主角席甘多時代,美國人馬康多建立香蕉園之後的場景:「小城已變成鋅板屋頂的木屋營區了,外國人從世界各地乘火車趕來,不只座位坐了人,平台站了人,連車廂頂都擠滿了人,他們住進鋅板屋頂的木屋。後來美國佬把懶洋洋、身穿細洋布衣裳、頭戴面紗大帽子的太太接來,在鐵路那一邊另外建一個城鎮,街道兩旁種棕櫚樹,房子的窗戶有遮簾,陽台上有白色小茶几,天花板上裝電扇,廣闊的藍色坪養了孔雀和鵪鶉。那個區域圍著金屬籬牆,頂上有一圈帶電的小鐵絲網,涼爽的夏日清晨黑鴉鴉掛滿電死的燕子。」(遠景版第187頁),還有「他們使出以前上帝才能用的手法,改變降雨的模式,加速收穫的週期,把白石頭和冰涼的河水引到小城另一端的墓地後面,使河流改道。」(遠景版第188頁)
馬康多原來是香蕉園的名字,位於馬奎斯的出生地阿拉加塔加,後來成為馬奎斯多篇小說的地名。馬奎斯出生以前,美國聯合水果公司阿拉加塔加及週圍地區開闢香蕉園,引進大批的外地人(國內外都有),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對自然生態、人文觀景、社會風氣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衝擊。馬奎斯出生的時候,當地的榮景正由盛轉衰。上校曾牽著馬奎斯的小手去拜訪朋友、逛街、摸冰塊,恰好給了馬奎斯見證當地繁華的機會,成為後來寫作《百年孤寂》部分情節的素材。
至於《百年孤寂》第四代另一位主角席根鐸目睹的大屠殺---抗爭的香蕉園工人及家屬遭到軍警開槍射殺,歷史上真有其事。事件是發生在1928年12月5日的清晨,三千名香蕉園的工人群聚在另一個城市西安納加,要求資方接受他們的訴求----改善他們的某些待遇與福利。沒想到,哥倫比亞當局調派軍警前來鎮壓,不僅逮捕那些前來化解工人與聯合水果公司衝突的人士 (包括馬奎斯的外祖父),還對廣場上的民眾開槍掃射,殺害不少勞工和市民。事後,軍警還在聯合水果公司的協助之下,逮捕、處決許多工人,並對外封鎖訊息。
多年後,馬奎斯在《百年孤寂》宣稱死了三千人,可是實際死傷人數,無論是哥倫比亞政府、當地民眾、聯合水果公司,以及當初參與鎮壓行動的軍警,各方說詞不一,而且彼此認知差異極大,死傷不到十人,到傷亡超過一千多人,都有人主張,馬奎斯的說法因此被一些人批評──主觀臆測、信口開河。有意思的是,台灣的文學評論者大多肯定馬奎斯寫作這個橋段所展現的道德勇氣,但馬奎斯的母國哥倫比亞人未必欣賞這種作法,有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閱讀《馬奎斯的一生》這部傳記,作者在書裡引用了一些人士對馬奎斯觀點的負面評語。
總之,對照小說與馬奎斯傳記及相關訪談,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百年孤寂》這部小說,以及「魔幻寫實」的寫作手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