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

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Kwonlee(권리),1979 年出生於首爾,2004 年得到韓民族文學獎,以小說家出道。Kwonlee 為筆名,從父母的姓氏各取一字而來。大學時雖主修社會學,但更是個喜愛談天和幻想的文學青年。畢業後周遊各國,寫了四本長篇小說和一本短篇小說集,以及一本為了尋找靈感的族譜而踏上世界的旅行隨筆。
《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2024)

《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2024)

「為什麼是馬奎斯?」作者 Kwonlee 在收到出版社旅行散文的邀稿時,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作家並不是馬奎斯。然而,在讀了馬奎斯的作品後,作者深受其多部小說打造出來的龐大世界觀吸引。與韓國相隔了一個太平洋的距離,拉丁美洲的文學文化填補了作者對於異國他鄉的幻想。

馬奎斯聲稱他從未寫過一本非真實故事的書。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故事或是角色,都可以在他生活過的城市、情同手足的朋友,和骨肉相連的親人身上,找到原型象徵的痕跡。作者走訪馬奎斯在人生各個時期待過的城市,親身二度踏上拉丁美洲,感受這塊土地所孕育的一切,歷史、文化、生活,尋回一代傳奇作家將拉丁美洲文學推向世界的時刻。

在我的標準裡,「好作家」就是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才讀到一半就覺得「讓人忍不住想提筆寫作的作家」。這類作家的作品看起來寫得非常輕鬆,讓我不得不想「寫作有這麼容易嗎?」⋯⋯就像仲夏夜漢江上綻放的煙火,讀者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那些非凡的風景。馬奎斯就是這樣一位作家。

阿拉卡塔卡(Aracataca

馬奎斯在 1927 年出生於哥倫比亞北部、鄰近加勒比海的小鎮阿拉卡塔卡。隔年,在離阿拉卡塔卡不遠的謝納加(Ciénaga),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在當地建立的香蕉園,因為工作條件惡劣而發起罷工,約有 400 名工人遭到屠殺並棄屍於海上,在歷史上寫下了香蕉大屠殺的事件。小時候的馬奎斯,時常聽到外公談論這起事件,在他幼小的心裡面,已然埋下了日後創作《百年孤寂》的種子。

阿拉卡塔卡是一個很小的小鎮,是《百年孤寂》裡馬康多的原型。作者在經歷各種路途的顛簸終於抵達時,沒有預料到小鎮裡竟然沒有什麼象徵或是紀念馬奎斯的東西,只有馬奎斯外公家成為了一座平凡的博物館。在這間房子的院子中央,有一顆樹齡超過一兩百年的巨大榕樹,令人想起波恩地亞家族第一代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晚年因為發瘋而被綁在樹上的那棵栗樹。

在那幢房子裡,還有一間銀匠工房。馬奎斯的外公從 17 歲開始就一直是銀匠,在從上校職位退休之後,成為了他最大的樂趣。奧雷里亞諾.波恩地亞上校用餘生不斷反覆鑄造又熔毀小金魚的畫面,似乎就投影在這個工房內的小小工作台上。在工房的牆壁上,還留有馬奎斯小時候的塗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色彩繽紛的小火車,似乎意味著將許多外地人帶到馬康多的列車,然後載著許多屍體離去,傾倒於海中,瓦解了馬康多。

銀匠工房牆上的小火車塗鴉,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第 49 頁。

銀匠工房牆上的小火車塗鴉,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第 49 頁。

波哥大(Bogotá)

波哥大是馬奎斯度過高中和大學時光的地方。馬奎斯高中就讀錫帕基拉國立寄宿中學(Liceo Nacional de Zipaquirá),雖然文法、拼寫和數學成績都爛到不行,卻非常擅長於背誦詩歌,並在當時接觸了《一千零一夜》、《金銀島》、《基督山恩仇記》等經典文學作品,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時進到哥倫比亞國立大學,主修法律,但是他幾乎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莫利諾咖啡館,閱讀希臘神話和各種文學作品,並且結識了許多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文人朋友。當時由波赫士翻譯的卡夫卡《變形記》尤其令他驚嘆:

我的室友中有一個讀許多書的人,某天,他對我說「讀這個」,給了我一本黃色的書,是卡夫卡。⋯⋯我讀了第一段就認為這本書是一場革命。裡頭有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敘事技巧,我當時未有那些資質。我醒來後寫了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從那天起,我就訂下了閱讀現代小說的目標,並且從未放棄。

莫利諾咖啡館不只可以舉辦讀書會、聯誼活動、文學講座,還能收取郵件,對當時的馬奎斯來說,就像是家一樣的存在。馬奎斯當時沒錢租房子,不是在街上閒逛,就是去咖啡館漫無目的地閱讀,看到什麼就讀什麼。可惜的是,莫利諾咖啡館在 1948 年的波哥大暴動中被燒毀。

原莫利諾咖啡館所在地,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第 139 頁。

原莫利諾咖啡館所在地,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第 139 頁。

巴蘭基亞(Barranquilla)

離開了大學,23 歲的馬奎斯在 1950 年來到巴蘭基亞,這是一個手風琴演奏者和吟遊詩人經常造訪的城市,也是一個十分熱鬧的貿易中心。馬奎斯在這裡過著自由自在、放蕩不羈的生活,不只住在滿是歐洲妓女的妓院附近,淋病與香菸也是再稀鬆不過的日常。

當時,許多知識份子聚集在巴蘭基亞,這裡除了有哥倫比亞咖啡廳(Colombia Café)、哥倫比亞劇院(Cine Colombia)、羅馬咖啡廳(Rome Café)等新潮的店家,還有作為文學中心的世界書店(Mundo Bookstore)。馬奎斯因而在此地結識了熱愛文學的巴蘭基亞小組,成為了他往後成為作家的重要養分。

巴蘭基亞小組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文學知識團體最早的先驅。與那些比自己年長 8 到 10 歲的巴蘭基亞小組成員交流,讓馬奎斯開始接觸到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波赫士(Borges)的作品,讓他受到了非常多的啟發。

正是在這裡,馬奎斯展開了他的記者和文人的職業生涯,標記著一代傳奇作家誕生的起點。

馬奎斯與巴蘭基亞小組的合影,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146 頁。

馬奎斯與巴蘭基亞小組的合影,翻拍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146 頁。


在讀《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這本書時,頻頻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讀完三毛的《撒哈拉歲月》後,不斷地在 Google Maps 和 YouTube 上找尋她在撒哈拉沙漠故居的照片和影片,想要更具體地去感受在文字背後,作家真實生活過的痕跡。

作家的素材與靈感,我相信大多都是來自於他們獨特的生命經驗,這些經驗是一點一滴累積於日常的分秒之中。親眼一睹他們的生活過的城市,似乎可以朦朧地看見他們曾經的日常樣貌,也似乎可以隱約地同理到,好多年前的當下,由偶然聚集在此的人文和環境共同構成、再也無可能復現的時空氛圍,凝結成作家創作的初衷,將一切濃縮於文字之中。

正如自傳《活著為了講述》的書名,馬奎斯是一位為寫作而活,而不是為活而寫作的作家。服從寫作的生活,與尋找只屬於自己的馬康多的旅程,沒有什麼不同。

延伸閱讀

  • 《活著為了講述》(Vivir para contarla,2016)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馬奎斯的自傳作品。據說馬奎斯原先預計要寫三部,但是最後只來得及寫下這一部。比較可惜的是,好像沒有繁中的翻譯,只能找到簡中的版本。
  • 《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2023)by William Faulkner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意識流文學代表作,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里程碑,以及小說寫作技巧教科書。威廉・福克納的作品對馬奎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avatar-img
23會員
66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作者班諾瓦・加洛身為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管理人,在《巴黎墓園的秘密生活》這部作品中,娓娓地分享著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生活點滴,讓墓園原先嚴肅寂寥、避之猶恐的形象,重新煥上生機盎然的景象 — 墓園之於逝去,也之於新生。
《死線已是十天前》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品作品,其實作家和我們都一樣,並不會因為他們出眾的才華,就讓他們更容易產出傑出的作品。在期限到來,卻依然苦尋不到靈感,大概是世界上所有人共享的一種心煩。從作家們各種花式逃避死線的方式,或許能給予一樣被死線追趕的讀者,一些些被理解的欣慰。
作者自述小時候常常流連忘返於圖書館的豐富世界。然而,在上大學後,開始認為買書就可以取代圖書館的功能。一直到帶著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去訪談圖書館館員,童年對圖書館的情懷頓時湧上心頭,圖書館再次回到作者的生活之中。意外得知了 30 年前的洛城央圖大火事件,燃起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終而孕育出這部作品。
《奧古斯都》可以說是筆者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數一數二喜歡的一本書。整本書聚焦在描寫羅馬開國君主屋大維的身世,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穿插事件當下和事過境遷的回顧視角,重新活化了一代羅馬皇帝鮮明立體的人格特質,看著屋大維在各個決策中所展現的格局與人性,可以說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
《不用讀完一本書》影響了我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的書。一直以來都會認為,讀越多書好處只會多於壞處,而且在給出心得或想法之前,一定要先讀完,才能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進行談論。或許我們並不一定要對書作出評論,除了如何進行評論的建議之外,書中對閱讀本質的探討也很精彩,為讀者開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反思視角。
《馬可瓦多》是一本讀起來非常輕鬆小品的短篇故事集,每篇故事都是一封邀請,邀請著讀者從不同面向一起參與馬可瓦多天馬行空又跳 tone 的生活,和他一起發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從中感到開心和雀躍,也從中感到失落和無奈 — 在這些起伏之後,最終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繼續朝著明天邁進。
作者班諾瓦・加洛身為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管理人,在《巴黎墓園的秘密生活》這部作品中,娓娓地分享著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生活點滴,讓墓園原先嚴肅寂寥、避之猶恐的形象,重新煥上生機盎然的景象 — 墓園之於逝去,也之於新生。
《死線已是十天前》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品作品,其實作家和我們都一樣,並不會因為他們出眾的才華,就讓他們更容易產出傑出的作品。在期限到來,卻依然苦尋不到靈感,大概是世界上所有人共享的一種心煩。從作家們各種花式逃避死線的方式,或許能給予一樣被死線追趕的讀者,一些些被理解的欣慰。
作者自述小時候常常流連忘返於圖書館的豐富世界。然而,在上大學後,開始認為買書就可以取代圖書館的功能。一直到帶著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去訪談圖書館館員,童年對圖書館的情懷頓時湧上心頭,圖書館再次回到作者的生活之中。意外得知了 30 年前的洛城央圖大火事件,燃起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終而孕育出這部作品。
《奧古斯都》可以說是筆者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數一數二喜歡的一本書。整本書聚焦在描寫羅馬開國君主屋大維的身世,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穿插事件當下和事過境遷的回顧視角,重新活化了一代羅馬皇帝鮮明立體的人格特質,看著屋大維在各個決策中所展現的格局與人性,可以說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
《不用讀完一本書》影響了我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的書。一直以來都會認為,讀越多書好處只會多於壞處,而且在給出心得或想法之前,一定要先讀完,才能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進行談論。或許我們並不一定要對書作出評論,除了如何進行評論的建議之外,書中對閱讀本質的探討也很精彩,為讀者開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反思視角。
《馬可瓦多》是一本讀起來非常輕鬆小品的短篇故事集,每篇故事都是一封邀請,邀請著讀者從不同面向一起參與馬可瓦多天馬行空又跳 tone 的生活,和他一起發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從中感到開心和雀躍,也從中感到失落和無奈 — 在這些起伏之後,最終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繼續朝著明天邁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厚達800頁的《馬斯克傳》,會花這麼久的時間,除了頁數多,其實並不是因為內容晦澀難懂,相反地,我覺得這是一本平易近人、非常好讀的人物傳記 作者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近距離跟在馬斯克身邊,參與各種會議,也訪問了幾乎所有跟馬斯克相關的親人、愛人、同事⋯⋯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昨天傍晚,作家辜振豐發來訊息,明日(7月17日)上午,將返回朴子老家了,問我晚間得空的話,他想過來與我討論幾件事:其一、我的中短篇小集說的封面,因題旨關乎戰爭、死亡和台灣人身分認同,他希望用略帶抽象意義的影像來呈現;其二、舉行小小編輯會議,也談我們今年與明年度出書計畫。   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凱斯.哈林是美國的一位新普普藝術家,↓是他的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7%B1%E6%96%AF%C2%B7%E5%93%88%E6%9E%97 ↑這次創作的主題來源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讀畢查找大家關於《異鄉人》的心得時,也發現我對默索爾的疏離感之重,無法同多數人一樣因閱讀被輕易撼動。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否也能算是一種異鄉人呢?我的異鄉感或許體現在不同之處,在一些無法被歸類的地方。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厚達800頁的《馬斯克傳》,會花這麼久的時間,除了頁數多,其實並不是因為內容晦澀難懂,相反地,我覺得這是一本平易近人、非常好讀的人物傳記 作者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近距離跟在馬斯克身邊,參與各種會議,也訪問了幾乎所有跟馬斯克相關的親人、愛人、同事⋯⋯
Thumbnail
彷彿時光隧道一般的閱讀經驗,一些已經停留在歷史中的詞彙:MTV、BBC、隨身聽之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生命經驗交錯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喃喃的說著自己的過去,同時帶出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卻也已經成了過去的那些人事物。 從自身的出身背景說起,老實說對華僑一直沒有什麼概念,直到讀了這本書,才對東南亞的
昨天傍晚,作家辜振豐發來訊息,明日(7月17日)上午,將返回朴子老家了,問我晚間得空的話,他想過來與我討論幾件事:其一、我的中短篇小集說的封面,因題旨關乎戰爭、死亡和台灣人身分認同,他希望用略帶抽象意義的影像來呈現;其二、舉行小小編輯會議,也談我們今年與明年度出書計畫。   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凱斯.哈林是美國的一位新普普藝術家,↓是他的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7%B1%E6%96%AF%C2%B7%E5%93%88%E6%9E%97 ↑這次創作的主題來源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讀畢查找大家關於《異鄉人》的心得時,也發現我對默索爾的疏離感之重,無法同多數人一樣因閱讀被輕易撼動。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否也能算是一種異鄉人呢?我的異鄉感或許體現在不同之處,在一些無法被歸類的地方。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