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廟。我老家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庄)的信仰中心。夜市都在每個禮拜六的廟埕前出現。
多年來的疑惑:「夜市的台語發音」,終於得到了解答。
國小時,每逢禮拜六,阿嬤都會要我跟她一起去「ㄒㄩㄥ 店」(台語音直翻) 轉轉。那時因為習慣這樣的叫法,所以沒感到不妥。
等到較懂事時,才耳聞有人也把這樣的商業活動叫作「夜市」,台語稱「雅棋阿」(夜市仔),但還是覺得怪怪的。因為夜市怎麼翻,都不會翻成「ㄒㄩㄥ 店」啊!
到了國中,出去外面念書才發現,在學校,周遭的朋友,似乎只有我會將夜市的台語念成「ㄒㄩㄥ 店」。
回家問爹娘和父執輩的大人們。他們也說從以前就一直聽老一輩的這樣講,所以他們也跟著這樣講。但沒去探究為何這樣唸,因此也不知道「ㄒㄩㄥ 店」的中文意思是甚麼。
這個疑問,隨著時間一久,我也漸漸淡忘。
直到前幾個禮拜,工作上的任務告一段落後,我回家一趟。剛好其他堂兄弟姊妹也在同一時間回家,所以我們在外面找了一間餐廳,簡單地聚聚、聊聊。然後,聊到了「夜市」這個話題。
聊到一半,三堂哥突然說:「夜市的台語除了叫『夜市仔』外,為何是念成『ㄒㄩㄥ 店』啊?而且,好像只有我們這邊才這樣說耶。」
當然,大家在那邊猜來猜去,也猜不出個所以然。
然後,直到隔天,我老母的舅舅來我家抓藥時,我問了舅公這個問題。舅公說:「『ㄒㄩㄥ 店』吼,和夜市仔差不多意思啊。不過咱下港人比較有在這樣講啦,北部人比較少。」
那『ㄒㄩㄥ 店』中文怎麼寫?舅公繼續解釋:「『ㄒㄩㄥ 店』我記得是日語傳過來的ㄟ,我有點忘了。不過我記得,以前讀公學校的時候吼,漢字有寫到商展這兩個字。意思就是在講夜市。」
原來是商展!商展的台語發音,的確是念成「ㄒㄩㄥ店」。
而且,剛剛查了一下,原來所謂的商展,和夜市區分的話,還是有實質上的差異。
大約在1940~50年代,有些生意人在全台各地辦了幾場大型商品展售會,吸引人潮。後來很多零售攤販就集合起來,有樣學樣,在各地不定時舉辦「商品展示」。不過,這模式應該很早就有了。「商展」這名稱,也慢慢地為人所熟知。而且時間和地點漸漸固定,也開始出現每隔一段時間於某個地點進行商品展售的「商展」。
而現在通稱的夜市,早在隋唐時代甚或是在更早之前便已存在。至於開始具有「與現代意義較相符」的「夜市」,約始於宋代。
那,甚麼叫作「現代意義的夜市」呢? 亦即它主要是於夜間或下午才進行買賣的市場,可能販售雜貨、飲食、遊戲等。它的營運時間有固定的時段及連續性,且攤販的營業地點大概就是固定在此,不太更動。
所以,夜市和商展的差別就在於:
夜市是每天,或是連續幾天(這就叫連續性)固定在某個時段營運的市場,且其中的攤販不太因為休市期間還跑到其他地方營業;
商展是不定時,或是每隔一段時間才出現一次的流動市集,且其中的攤商的營業地點不太固定,譬如今天在A地擺攤,明天在B地叫賣之類的。
因此我的老家-嘉義布袋的新塭,其主廟「嘉應廟」前的市集,在每週六,固定於傍晚六點(有時更早,五點)到晚上十點會有攤販在此聚集叫賣;而這樣的市集特性,因為都在固定的時段和場所出現,且持續好幾年,所以具備夜市的固定性;但也因為攤商們每週六才會聚集在嘉應廟前的廟埕,這意味著這些攤販在其他時間也會到其他地點販售他們的商品,所以也具備商展攤商的流動性。
所以呢,會被我們這一輩的視為夜市;老一輩的(好啦,再更早期一點的「古人們」)稱為「商展」。然後久了,將兩者混淆,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