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許宸碩:澆灌臺灣文學的乾涸土壤——鍾理和〈雨〉重謄稿

更新於 2022/01/2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鍾理和的地位和象徵意義,或許就在於他始終沒有放棄希望。
(藏品/鍾鐵民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鍾理和可以說是臺灣文學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本土作家,但這不只是因為他致力於文學創作而已,他因健康因素而英年早逝的生命歷程,以及因身為本省籍作家而懷才不遇,突顯了臺灣文學的時代面向,見證了鍾理和個人與當時本省作家的困頓與苦悶。
  然而,鍾理和的地位和象徵意義,或許就在於他始終沒有放棄希望。他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在道阻且長的時代裡,承受病痛與日常苦難,面對不得志的挫敗,懷抱文學熱情的一切。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靜靜地為我們留下一段雋永的文學故事......

難以趕上的反共時代意識

  1958年11月19日,鍾理和寫著回給鍾肇政的信時,寫下了這樣的字句:
戰鬥文藝滿天飛,我們趕不上時代,但這豈是我們的過失?何況我們也無須強行『趕上』,文學是假不出來的,我們但求忠於自己,何必計較其他。
  這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那時代下本省作家、甚至是有志於文字工作者的困境。
  自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臺後,政府對言論自由的掌控越來越嚴厲了。除了報禁,他們也不斷利用親國民黨的文藝人士,發動各種文化運動。這些文化運動基本上是依照官方的指示,打壓異議人士,鼓勵與官方意識形態相符的刊物,「反共戰鬥文藝」便是其中的典型。
  「反共戰鬥文藝」是「反共文藝」與「戰鬥文藝」的合稱。這兩個性質相近的文藝運動影響了幾乎整個1950年代。官方鼓勵文學要呈現反共抗俄的精神,並且不忘戰鬥精神,以免喪失鬥志,無法反攻大陸。在實際執行方面,官方透過文藝組織(如中國文藝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等)舉辦如函授寫作教學、文藝營等活動,以及文學獎(如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簡稱文獎會),鼓勵、培育新一代文學人才。但想當然耳,這些組織中的重要位置,幾乎沒有臺灣人的身影,甚至有許多根本就是中國來臺的立委或高官。
  面臨這樣的「時代意識」,臺灣的作家是難以迎合的。比如說到反共,臺灣真正有共產組織運動的1920-30年,鍾理和、鍾肇政等作家年歲還僅是兒童。等到他們真正有文藝意識時,臺灣卻早已進入獨裁的昭和年代。中國人歷經過的反共經驗——這反的還不是日本共產黨,而是中共——對臺灣作家而言是陌生的;而說到戰鬥,那更荒謬,對這些作家來說,臺灣是故土,他們沒有那些從中國來臺的人那種流離失所的感慨以及想回到故土的鄉愁——那些足以成為戰鬥的理由。
  沒有經歷過反共,沒有需要戰鬥的理由,但整個時代卻要你寫這些東西,那文學還能怎麼書寫?

追求真實的文學之道

文學是假不出來的,我們但求忠於自己,何必計較其他。
  鍾理和這句話不只是說給鍾肇政聽的,也是他自己遵從的原則。從1947年得到肺病開始,他無法負擔一般工作,甚至連一般公務員的生活都使他精疲力竭,只能定居在美濃的家中。追求真實的他,透過對自身情感的挖掘,透過對周遭的觀察,讓他的作品凍結了當時美濃的人情事物與風光,包括代表作《笠山農場》。在幾十年後,我們仍可藉由他的作品,去一窺當時的客家庄是什麼模樣。
  然而,這樣不符合「反共戰鬥文藝」時代意識的文學之道注定難走。即便1956年《笠山農場》獲得了文獎會徵獎的二獎,這篇小說仍然命運多舛。先是文獎會的官方刊物《文藝創作》無預警停刊,《笠山農場》無處刊出;而當鍾理和寫信給文獎會請他們將手稿寄還時,所有信件卻石沉大海。
  那可是沒有影印機及電腦的年代,《笠山農場》就只有那一份手稿。鍾理和使出哀兵策略,寫信給文獎會發起人及《文藝創作》社長張道藩,說明自身病況及經濟困境,懇求歸還稿件(至少讓稿件獲得在它處刊載的機會,以便鍾理和賺取稿費),才終於拿回了手稿。然而,直到鍾理和死前,《笠山農場》從未被任何刊物刊出。即便是同情鍾理和的主編林海音,稱讚了《笠山農場》並非一篇太差的小說,仍然因為不符報紙刊載需求而被退稿。
  《笠山農場》遭受厄運,但另一方面,卻打開了鍾理和的文壇之窗。他開始認識鍾肇政、廖清秀、陳火泉、李榮春等同在文壇中奮鬥的本省作家,組成戰後本省作家第一個集結地「文友通訊」。而之後,他更是將稿件寄給鍾肇政,請鍾肇政協助他將稿件寄給林海音投稿。
沒有經歷過反共,沒有需要戰鬥的理由,但整個時代卻要你寫這些東西,那文學還能怎麼書寫?
(藏品/鍾鐵民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來不及踏上的文學舞臺

  隨著時間過去,反共戰鬥的「時代意識」也慢慢淡去。在鍾肇政抱怨著「時代意識」的一年後,他收到了一封林海音寄給他的明信片,上面是讀者對鍾理和的鼓勵。林海音將明信片寄給他,自然是要請他寄給鍾理和。
  5月5日,鍾肇政寫信給鍾理和,這封信是這樣寫的:「兄該為此信而感安慰,我們接連遭受退稿,但退稿到底不能證明我們所寫的作品是不行的,此其一。對中國文壇我久已感絕望,以為讀者都是喜愛那些不成為文學的作品,實則不盡如此,仍有少數人——可能只是純粹的讀者——在跟我們一樣感慨著。此其二。」
  此時,文壇似乎已經開始對追求真實的他們張開了雙手。一年後,鍾肇政的《魯冰花》刊載在《聯合報》副刊上。據林海音的說法,她原先有篇邀稿因故開天窗,看鍾肇政《魯冰花》又寫得不差,便刊載到報紙上。
  攻佔了主流報紙副刊讓鍾肇政興奮莫名,在那年4月3日寫信給鍾理和說:「《魯》篇約十二萬字,三個月內當可刊畢,我希望兄在這三個月中能寫一作品,以便《魯》作完成即行釘上去,並盼能在六月中旬寄來。海音未必能約到次一長稿,即使已約好,半長不短的作品,仍可覗隙打進,我尚準備鼓勵文心繼兄之後,有作品交海音,咱們不難把聯副的連載佔下來,對不?」
  鍾理和也察覺到,這似乎是個難得的機會,因此他只花費了兩個多月,就完成了幾萬字的中篇小說〈雨〉。然而,林海音最後得到了預定的稿件,鍾理和花費大量精力寫成的〈雨〉只能暫時擱置,而這兩個月的趕稿又使他的健康急速敗壞。在投稿無門的情況下,他決定專心養病,慢慢修改這篇故事。
悲傷的是,直到鍾理和死後,文學才開始給他回報。
(藏品/鍾鐵民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60年8月4日,颱風來襲,外頭是狂風暴雨,鍾理和準備修稿,突然肺病發作,在無處求援的情況下,當天在便在家中去世。命運多舛的作家,在好不容易可以踏上文壇舞臺的那一刻,便黯然離開人生的舞臺。
  悲傷的是,直到他死後,文學才開始給他回報。

《雨》的真實

  鍾肇政接到鍾理和死訊後相當震驚。他很快將鍾理和的死訊告知鍾理和生前僅有的幾位文友,大家出了點錢,組成「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終於出版了《雨》,供奉在他的靈桌上。
  那是鍾理和在臺灣的第一次出版。在他死後百日。
  這本《雨》原本是紀念性質,然而出乎意料受到歡迎,這也讓他們可以多湊一筆錢,在鍾理和去世週年時出版《笠山農場》——他生前念茲在茲,卻無法親眼看見出版的代表作。
  如今,我們可以在〈雨〉手稿的第一頁上看到大大小小的褐紅色班點。如果你看過那篇手稿的其他部分,你會發現手稿其他部分保存相當良好,沒有霉斑或污漬,唯獨第一頁有。
  那或許就是鍾理和在準備修稿的那一刻,連稿件都還沒翻開,突然就肺病發作,咳血在稿紙上的緣故。這份〈雨〉的手稿,留存著稿紙上的文字,那是鍾理和一生都在努力的「文學的真實」,保存了美濃形形色色的人們彼此之間的互動、與土地的連結。
  至於稿紙上那一枚枚褐紅色的血斑,則是身為臺灣作家,窮盡一生努力於文學的「生命的真實」,化為最後一場有美濃氣味的文學之雨,靜謐地等待讀者到來。
在〈雨〉手稿的第一頁上看到大大小小的褐紅色班點。如果你看過那篇手稿的其他部分,你會發現手稿其他部分保存相當良好,沒有霉斑或污漬,唯獨第一頁有。
(藏品/鍾鐵民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鍾理和(1915-1960),臺灣屏東人,日治時期鹽埔公學校畢業後,進入私塾學習漢文,也開始接觸流入臺灣的新文學作品。1932年,鍾理和因協助其父經營「笠山農場」認識鍾台妹,後因與台妹的同姓之婚受阻,後與台妹奔逃到滿州奉天。194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1955年底《笠山農場》草稿初成,是作者生前唯一完成的長篇小說。
鍾理和創作文類包含散文、小說等。晚年對生活絕望,對文學感到無力,生前雖一再告誡家人「不得再有從事文學者」,然而在備嘗人間疾苦之後,仍執著於文學創作,不改其志,具現了作家追求理想的精神,被稱為「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許宸碩 筆名石頭書,清大臺文所碩士就讀中。寫小說但讀詩,曾任「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之一,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組、中興湖文學獎、文化部創作補助等,曾參與出版合集《捷運X殭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小說〈終戰の賠償〉以兩萬字的篇幅,構築一場牽連日本人、菲律賓人、華僑、台籍日本兵等眾多異國角色,利用歷史的錯亂串演出的騙局,揭露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中,弱小國族在帝國強權霸凌下的悲哀。這篇小說就如同作者鮮明的才華與主張一樣,放諸今日仍值得深深反思,他是台灣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李雙澤。
    從少女時代到Twice,再到防彈少年團,近十年的台灣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韓流旋風(最近高雄的韓流不算)。不過,你知道韓流早在1930年代就來過台灣嗎?這回要介紹的,就是日本時代的當紅現代舞蹈家崔承喜到台灣巡演的證明。崔承喜有多紅?她不僅被譽為「半島の舞姬」、「朝鮮の舞姬」,後來更有「世界の舞姬」之稱。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元旦為什麼不能吃稀飯?牛也要過『牛生日』?田頭田尾土地公是什麼意思?『哭路頭』的風俗是怎麼的?景美、公館、古亭這些地名有它的由來嗎?林投是人還是樹?愛玉冰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嗎?你懂風水嗎?何謂螞蟻穴?何謂蛤蟆穴?」——這段是我從序文裡頭摘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點興趣,這本書裡面都有答案。
    劉吶鷗可說是日本時代台灣的初代文青。台文館藏的劉吶鷗日記,紀錄的正是他頻繁越境於台灣、東京、上海之間而終於下定決心的1927年。到了日語世代形成、文青輩出的1930年代,那些他並不認識的文青晚輩們,也在有限的選項中做著人生的抉擇。歷史沒有如果。但在正式翻開之前,它曾也是一張多歧路的卷軸。
    現代人已經習慣了日新月異的日常,但對日本時代的台灣人、台灣作家來說,「現代化」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適應和挑戰。1940年的台灣,詩人黃洪炎懷抱著「搜集台灣古典好詩」的夢想,與好友共同編纂、印製了多達470頁的《瀛海詩集》,網羅400多位日治時代漢詩人的3000多首詩,以文學延續台灣的「一線光明」……
    小說〈終戰の賠償〉以兩萬字的篇幅,構築一場牽連日本人、菲律賓人、華僑、台籍日本兵等眾多異國角色,利用歷史的錯亂串演出的騙局,揭露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中,弱小國族在帝國強權霸凌下的悲哀。這篇小說就如同作者鮮明的才華與主張一樣,放諸今日仍值得深深反思,他是台灣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李雙澤。
    從少女時代到Twice,再到防彈少年團,近十年的台灣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韓流旋風(最近高雄的韓流不算)。不過,你知道韓流早在1930年代就來過台灣嗎?這回要介紹的,就是日本時代的當紅現代舞蹈家崔承喜到台灣巡演的證明。崔承喜有多紅?她不僅被譽為「半島の舞姬」、「朝鮮の舞姬」,後來更有「世界の舞姬」之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