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生醫實驗室裡的博士研究生「徐語娟」的自殺身亡。在同個實驗室的學弟「廖稦遠」,從學姐死後,開始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案發的經過,並對於學姐的死因進行深刻的思索:學姐真的是自殺身亡的嗎?
小說的女主角學姐在故事的開始即消逝,但她的靈魂卻無處不出現於故事之中。小說的男主角,做為敘事的主角,從整個事件的邊緣地帶,一步步從圓圈的外圍,帶領讀者進入所謂「生醫研究」的真實。學姐的死,是故事的開端,是揭開真實的途徑,更是對於真假之間的判別,提出一個衝擊性的叩問。
在書中從學姐死後,接連爆出實驗室老闆、校長等,為人師表、位高權重,在普世價值中,人們認為應該尊敬的人們,在他們的論文中竟然有數據做假的嫌疑出現。引人入勝,思索科學、研究,到底想要追求的是甚麼?
真相,是過程,更是結果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男主角阿遠在老闆病房中的一場對話。老闆說:
「科學追求的不是那種教作『真』的東西。『真』是宗教才會談的事情。」
站在學生與老師的對立面中,老師的話語間像是在為自己的錯誤做最後且無力的辯駁。所謂的解謎、找答案,坦若使用不正確的方式去找尋,那麼這樣的答案與真實,又有其價值可言?
這不禁讓我想到,身為研究生的阿遠,或許就是以這樣的角度去「發現」學姐的死因並不單純。因而,在感性的面前,在失去學姐的悲傷之中,仍能保有理性,主動的追查學姐的死因。若不是如此,學姐的死亡,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又何必去追究?
正如同真相需要被挖掘,扭曲的現況也需要被改變。在杜撰真相的人口中所說出為追求真相,勢必需要權宜之計,使應該出現的真實,提早出現。這樣的說詞,不僅僅只是藉口,更是在根本上的扭曲,但他們為何寧可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做出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藏在這些行為過後的「名」與「利」,有著令人無法抵當的誘惑?
真相之後的模糊地帶
學姐的死成為黑暗中,引領改變的一道曙光。在閱讀之際,我就像個普通的讀者,一心只想要知道,既然學姐不是自殺的,那到底是「誰」殺死了學姐。因為學姐的死,所以才看見某個現實環境中,可能潛藏的黑暗。學姐在書中,透過靈魂的形式出現,且通常是以提供線索的方式出現,更顯得無辜。但,這更突顯出學姐也僅僅只是爭權奪利中,其中一個犧牲者,並非唯一。
在實驗室之中,這樣的真、假,早已渾沌不明。令我在閱讀中,心情不禁隨著真相逐漸的明朗,更加沮喪。此時,我才明白「小惠」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小惠是阿遠的老婆,但他們突然其來的決定,讓他們成為攜手共度下半生的伴侶。
關於「選擇」、「決定」往往都在一念之間。任何事物都有其模糊地帶,包含愛一個人的猶豫不決、對一個人的感覺是界於「朋友」、「情人」之間。但是,有些事情,卻是千真萬確,有著是非對錯,極其嚴格的標準擺在眼前,需要人們去遵守。
在「愛」裡,人們可以縮小到只享受當下的幸福,情感有其單純的一面。在「名」、「利」的面前,也有可能因為「活著的複雜」而選擇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