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溜滑梯」不是「溜滑梯」時 -《環境心理學》講義摘要及上課心得

2019/02/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磨石子溜滑梯是台灣亞熱帶/熱帶氣候下的特色遊戲設施
美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校園遊戲空間發生意外,常見的狀況是「不當使用」,這就讓我們反思,什麼是「正當使用」?
我們設計一個空間,會給它名字,浴室要洗澡、馬路給馬跑;廠商賣產品,也會給它名字,像是「溜滑梯」這一個名字。 名字,雖然有助溝通,也影響我們的理解與行動。 然而,遇上溜滑梯,兒童的本質就是會探索「溜滑」之外的其它可能玩法,因為孩子本來就會運用在「空間」和「器具」互動的玩法,他們都會試圖尋找出一個空間該如何適合自己和對應自己此刻需求的使用方式。
工業化後,出現了將兒童跟公共空間分開的遊戲場,空間設計開始體現出「大人希望現代兒童變成什麼樣」。「大人希望」的重心,幾乎都放在勞工和貧窮兒童的社會化和公民權,像是鼓勵上學、遠離危險街道、身體健康、減少肥胖、接觸大自然、認知身體、覺察情緒等技能等,希望空間和器具達成希望的成果。
讓我們來想想,大自然中的生物運作模式 — 根莖的思考方式。植物的運作,不是這樣「線性的因果關係」,是沒有起點、終點,是充滿「即發性 emergence」而互動「糾葛 entanglement 」的。
遊戲空間,並非中立的容器,怎麼玩並非固定,是隨著各種不同變因不斷變化,個人、身體、歷史、渴望、情感、空間、物件,甚至權力關係等,即發而交纏變化的。
設計有目的、用意、目標,但兒童一定會「挪用空間」,自行創造新的遊戲。空間的挪用,如果對成人是一種能力,在孩子的童年時光,何不也正向鼓勵它。
Sutton-Smith 提到:在遊戲中,兒童將日常生活經驗翻轉,使其不那麼無聊或無法預測的恐懼。遊戲,創造不確定性,經驗單純情緒,增加活力;遊戲,不只是有趣,而是「讓生活更值得活」。
成人,離開童年已久的我們,低身靜默、學習觀察;無法代位詳列一張遊戲清單的,因為,兒童還沒定義它。 以上是台大城鄉所畢恆達老師的《環境心理學》課堂講義摘要及上課心得的交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57內容數
邁向兒童友善城市 (Towards the Child Friendly City) 國際研討會,核心四大主軸:空間規劃、兒少倡議、遊戲實務和人本交通,近八十位全球講者的國際研討會。由歐洲兒童友善城市聯盟 (European Network for CFC) 主辦,在歐洲知名城市布里斯托舉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