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為師的一門課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107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全力支持高級中等學校落實校訂選修課程,在學校現有基礎上加強發展多元選修課程及推動學生跑班選修,使108新課綱實施能夠穩健順利。

raw-image

筆者的學校在近三個學期以來,也因應此政策規劃多元選修的課程,有意開選修的老師會公告出課程內容方向供學生參考,除了校內的老師,也有大學教授加開哲學相關課程,讓學生每學期初自主選填有興趣的課程,每周連兩堂課,並以一個學期為單位來學習。筆者這次選到一門登山的課程,學期末更在師長的帶領下,實際走入山林,看花開聽鳥鳴、看台灣這片土地的另一面美麗,然而,也看到了人們如何對待這片美麗。


跨越課程界線 向山學習

為了開這門課,教導地理、生物、體育、輔導等等課程的老師一起投入,更不乏校長主任與教官的參與,一群喜歡登山的師長合開了這門選修課,一個學期下來學了地圖的判讀、簡易的急救、體能的養成、動植物的認識、登山設備的使用和野炊的技巧,從生命安全到心靈情緒都包含在這門課裡,簡短的「登山」二字,背後更是充滿了各領域的認識。

多元選修課更重視實作、思考與討論的部分,目的是要讓學生跳脫單方面地吸取課本知識,因此在課程中,我們走出教室-感受佇立在校園的樹皮、細看綠葉紋路、描繪植物,認真地觀察校園景物;上地理就拿著地圖與指北針,在校園裡尋找老師設計的關卡;認識登山設備的課程,就拿起登山杖走過學校的階梯和斜坡。

然而登山仍是有危險性的,因此如何自救與求救也是重要的課程,除了課堂上分析山難的種類、什麼樣的高山反應要對應什麼急救、討論山難的整個過程哪裡有求救瑕疵之外,我們也利用無線電和一名戴上眼罩的同學聯繫,透過他傳達走過的路線與地板質料,模擬迷路對外求救的情況,猜測同學所在的位置。

這門課也結合科技的使用,比如可以協助記錄登山路線的APP、路線規劃的路線參考網站等等,課堂上也曾利用半堂課的時間,分組由老師帶領到學校附近的景點,並利用Oruxmaps紀錄來回路線。

這門課可說是包羅萬象,學習到的東西超乎一開始的想像,一個學期的課程最終目標就是爬一座山,因此趁著學期末,在師長的帶領下規劃了一天的登山行程,實際地走入山林,實踐課程,向山學習。


找回寧靜與溫度

背上後背包,手裡拿著登山杖,一行人看抬頭看向山頂,準備啟程。那天山裡的陽光難得露臉,天氣很好,我們攜帶著上天的祝福,走在登山步道上,兩旁開著梅花和櫻花,整條路白粉交錯。腳下的石階竟還刻著有趣的字,不僅包含80年代的歌詞,還透過石階刻字向登山的人宣傳觀賞螢火蟲的季節,偶爾還會出現打氣的字詞。

為了體驗真正爬山的感覺與難度,我們嘗試走上僅容得下一人寬度前行的路,一手小心翼翼地用登山杖支撐,另一手扶著山壁上的繩索,踏穩每個步伐,互相提醒夥伴前方路況。在那些只要稍微往右邊偏就會掉下去的路段,對於第一次走的我而言,心裡是緊張的,但思緒卻是平靜的,因為此時此刻的我,只需要記得好好前進,沒有其他的繁雜心思,再回到城市的喧囂後,我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以登山來做為休閒活動。

約莫走了路程的三分之二後,開始有山友下山,雖然互不認識,但互相道早安和加油是山裡的禮數,我們也打起精神和路過的山友打聲招呼。然而在人來人往的城市裡,多數人只顧著往自己的方向走,忙碌中忘了微笑,忘了關心身邊的人們,科技雖然連結了遙遠的彼此,卻常常冰冷了對自己來說親近的人。


無痕山林 不該只是口號

一路上前行,突然腳邊出現三四張散落的衛生紙,經過幾次的下雨又放晴,紙張沒有被分解,仍然依附在土地上,大夥皺起眉頭,勿因惡小而為之,也許衛生紙、濕紙巾這類的垃圾很小,但難以分解就容易被動物誤食,筆者想起在無痕山林那堂課,老師發下一張卷子,要我們答那些山林裡的是與非,那些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麼的題目,我們很快就作答完畢,答對題數還高於老師的預料,但環境這門課會作答又如何呢?能真正在山林裡實現嗎?能在平常的生活也堅守原則嗎?

在自然環境大受人類破壞的時代,雖然保育、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但仍然不及破壞的速度,比如飄洋過海的寶特瓶、一噸又一噸待處理的塑膠製品、沉進海裡的塑膠顆粒。當初人們為了便利而大量製造的好發明,如今卻將被這些東西吞噬。讓環境保育不再只是口號和選擇題,才是環境教育的真諦。


山林裡的謙卑學問

下山的途中,轉角有座小小的廟,大夥停下腳步,雙手合十並輕輕鞠躬,除了對山彎腰,也是表達對山神的尊敬,然而彎腰低頭只是一種形式,內心真誠的對待腳下的土地對於筆者而言那才是真正的謙卑。這門課帶給筆者許多驚喜,登山過後才真正了解到,原來在大自然裡,人們永遠是渺小的。

台灣的環境豐富,豐山環海,有美麗多變的景色、豐厚的山林資源,但面對這麼難得又珍貴的環境,我們卻常聽到他人說山的危險、海的難以莫測,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嘗試,失去了認識這些美好的機會,然而很多危險的發生往往來自不了解,也許我們可以試著重新定位自己與這片土地,找回彼此的連結。


專一領域 延伸學習

這門以山為師的課程,沒有紙筆測驗,不需要背誦地理知識,也不必記熟專業的急救法,大量的分組討論與操作器材的上課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大不相同,對於學生是新的上課模式,對於要自編上課教材的老師也是一大挑戰。筆者在學校中觀察下來,課程每個學期都在逐步增加,第四個學期所開出的課程數量大約是第一學期的三到四倍,可見選修課的持續推廣讓師長更有意願投入不一樣的教學,老師可以依自己的專業開課,讓有興趣的學生學習其領域更深更廣的一面。

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也許無法在一夕之間有所改變,多元選修的開設也許是台灣教育翻轉的一個開始,老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有所改變,在不斷的磨合與修正後,期許多元選修課能真正成為學生了解學習意義的起點。


責任編輯:陳千惠 核稿編輯:張佳雯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19/03/22
在現在的台灣中,排名儼然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樣死板的事情,創新成了其中唯一的清流。創新最重要的一點並不是完全原創,而是透過不同素材的整合,舊物變成新活力,帶動發展。
Thumbnail
2019/03/22
在現在的台灣中,排名儼然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樣死板的事情,創新成了其中唯一的清流。創新最重要的一點並不是完全原創,而是透過不同素材的整合,舊物變成新活力,帶動發展。
Thumbnail
2019/03/02
華德福教育,始於1919年的德國。近百年來,它作為一種反對工業文明、流水線教育的思潮和運動,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因為台灣的主流制度為升學導向,許多華德福家長仍會擔憂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因此華德福教師如何在以升學主義為主的教育體制中,不因為家長的擔憂與顧慮就改變其教學方式,違背了回華德福本質的初衷,
Thumbnail
2019/03/02
華德福教育,始於1919年的德國。近百年來,它作為一種反對工業文明、流水線教育的思潮和運動,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因為台灣的主流制度為升學導向,許多華德福家長仍會擔憂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因此華德福教師如何在以升學主義為主的教育體制中,不因為家長的擔憂與顧慮就改變其教學方式,違背了回華德福本質的初衷,
Thumbnail
2019/02/08
我們所受到的觀念經過了我們的思維去判斷、咀嚼、消化後有了我們的觀點和立場。一樣地,其他的說法,也是經過了一套過程而產生這樣的言行。很多的問題因為時代的變遷、資訊的多元、社會環境的開放而有了更多的見解和說詞,畢竟我們都曾處於不同的環境、受過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內容。 但,各自表述, 然後呢?
Thumbnail
2019/02/08
我們所受到的觀念經過了我們的思維去判斷、咀嚼、消化後有了我們的觀點和立場。一樣地,其他的說法,也是經過了一套過程而產生這樣的言行。很多的問題因為時代的變遷、資訊的多元、社會環境的開放而有了更多的見解和說詞,畢竟我們都曾處於不同的環境、受過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內容。 但,各自表述, 然後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本這天要去爬宜蘭的阿玉山,不過因為天氣的因素最後調整成觀音山,這次體驗很特別是跟著登山隊一起登山
Thumbnail
原本這天要去爬宜蘭的阿玉山,不過因為天氣的因素最後調整成觀音山,這次體驗很特別是跟著登山隊一起登山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台灣很美,這點是不變的事實;就算你沒看過,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享受台灣山林的風景時,你有想過要怎麼安全的從事登山這項看似簡單卻充滿危機的運動嗎? 要敬畏山,不然山會要人們付出代價
Thumbnail
台灣百分之七十是高山,周圍百分之百是海洋;我們希望帶這群生長在台北盆地的孩子,有機會多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人生太複雜,目標很不明確,爬山的目標很明確。」因為目標太明確,所以山上的生活能夠單純,而在這樣單純的環境中呈現的大家,如此真實又珍貴的樣貌是多麼吸引人。
Thumbnail
台灣百分之七十是高山,周圍百分之百是海洋;我們希望帶這群生長在台北盆地的孩子,有機會多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人生太複雜,目標很不明確,爬山的目標很明確。」因為目標太明確,所以山上的生活能夠單純,而在這樣單純的環境中呈現的大家,如此真實又珍貴的樣貌是多麼吸引人。
Thumbnail
是半生不熟的健走咖 對不同古道步道小群山非常好奇 熱血衝腦門,腳底上引擎的 不畏困難條條走....ㄜ,有時也手腳並用啦。
Thumbnail
是半生不熟的健走咖 對不同古道步道小群山非常好奇 熱血衝腦門,腳底上引擎的 不畏困難條條走....ㄜ,有時也手腳並用啦。
Thumbnail
前言 觀察一個人從細節 而登山細節無所不在 尤其容易創造故事 一起行走、 煮飯、 出狀況、 抱怨 會發現一些在細微處能讓你感到溫暖的人 於我來說 笑和大景好像特別容易忘記 但溫暖的感受和故事卻容易記得長久 與諮商老師 在歷經無數對談後 於最後送我貓頭鷹的圖像 好似象徵著 總是默默的觀察群體
Thumbnail
前言 觀察一個人從細節 而登山細節無所不在 尤其容易創造故事 一起行走、 煮飯、 出狀況、 抱怨 會發現一些在細微處能讓你感到溫暖的人 於我來說 笑和大景好像特別容易忘記 但溫暖的感受和故事卻容易記得長久 與諮商老師 在歷經無數對談後 於最後送我貓頭鷹的圖像 好似象徵著 總是默默的觀察群體
Thumbnail
『 閉上眼睛,對山許一個願,接著抽一張牌,牌卡的文字,是山想對你說的話。』 每次回到大自然之際,都是一個療程。
Thumbnail
『 閉上眼睛,對山許一個願,接著抽一張牌,牌卡的文字,是山想對你說的話。』 每次回到大自然之際,都是一個療程。
Thumbnail
【自然藝寫課】 想引領孩子觀察大自然中的美,打開感官去深觸自然中的一切,將這些感受與感動紀錄下來,藉由藝術創作與寫作,轉化成值得珍藏的回憶種子,永存於心中的某個角落。是由2019年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的兩位結業學員:林晏履(煉乳老師)、張佳雯(嘎嘎老師,拓窗藝術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共同合作籌辦。
Thumbnail
【自然藝寫課】 想引領孩子觀察大自然中的美,打開感官去深觸自然中的一切,將這些感受與感動紀錄下來,藉由藝術創作與寫作,轉化成值得珍藏的回憶種子,永存於心中的某個角落。是由2019年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的兩位結業學員:林晏履(煉乳老師)、張佳雯(嘎嘎老師,拓窗藝術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共同合作籌辦。
Thumbnail
登山許多時候吸引人的似乎是爬山過程的這個「狀態」。在山上,你只能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的上坡;沒有網路 過多的資訊紛擾;只能認真身在當下做眼前唯一的事。在上山,與人相處不會有太多應退交際,而是以無法保留的一面彼此真誠相待;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前進,只在乎吃飽穿暖睡好,真實的活在當下。
Thumbnail
登山許多時候吸引人的似乎是爬山過程的這個「狀態」。在山上,你只能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的上坡;沒有網路 過多的資訊紛擾;只能認真身在當下做眼前唯一的事。在上山,與人相處不會有太多應退交際,而是以無法保留的一面彼此真誠相待;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前進,只在乎吃飽穿暖睡好,真實的活在當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