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進閱讀的理解力?

更新於 2019/04/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才知道台灣現在的中小學生,每學期開學時,都要拿行李箱去裝教科書與參考書(或者美其名是補充教材)。令人訝異的是,數量最多的居然是國文科,每個學生每學期大概就有十一、二本左右,嚇了一跳的原因是我以為國文科除了課本,最多就一到二本的參考書,哪要十多本?而且還是從學校老師手中拿的補充教材,還不算自己到書店買的參考書與測驗卷呢!真是太誇張了。
究竟所謂「大量閱讀」有沒有辦法增加閱讀理解力?其實效果也是存疑的。
這跟我十多年前知道台北市至少超過一半的中學生到補習班補國文一樣令人驚嚇。
其實我知道現在的中小學生國文課本編印得比我們五十年前還要精美多了(這是廢話,時代在進步嘛),但是內容編選的方式沒有多大的改變,比如仍舊是依一定比例分配的古文或現代散文,新詩或古詩。
會知道的原因是因為我有四篇文章被選進中小學的國文課本(目前還有二篇預計選入,在教育部審查中),所以手上有幾本課本。另外這些年來至少還有二、三十篇文章陸續有出教科書的出版社跟我聯絡,希望授權收入補充教材或習作中,因為我手邊沒有保留(出版社大多也沒有寄贈),所以究竟收入了多少篇?在那些書裡?其實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不過有那麼多的補充教材,以前倒是沒有注意。
為什麼要增加學生那麼多負擔?每學期十來本的習作,對閱讀理解能力有沒有幫助?
我猜想是因為國文科的大考考試方式改變的關係,因為大考強調素養、閱讀理解力,不再只是把學校課本鉅細靡遺背誦下來就可以得分,而是必須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講白話就是考題不會按照課本內容出,所以老師只好要求學生大量閱讀來增加應付考試的能力,這些補充教材就因應而生。
可是當學生囫圇吞棗地寫完一本又一本的習作與一本又一本的補充文選,有用嗎?
我覺得有沒有用是存疑的,但首先閱讀的樂趣就在這些類似教科書的文章選集中破壞殆盡,所謂類似教科書的意思是那些習作也是各類題材的大雜燴,而且基本上都是沒有系統或主題的短文(通常是去頭去尾,只取其中數百字),這種方式用來當作考試出題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若要藉此培養閱讀興趣就是緣木求魚了!
至於更重要的問題是,究竟所謂「大量閱讀」有沒有辦法增加閱讀理解力?其實效果也是存疑的。
當然,大量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認識是沒問題的,但是對閱讀理解力不見得能同步增進。就像近年網路流行的說法—「劃錯重點」,有好的理解力的人,不會劃錯重點,也就是不會誤解別人的意思,也知道這段話,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什麼。
我們都有經驗,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不是每個字讀過就知道,就像我們第一次看從未接觸過的學科時,會有「每個字都懂,但合起來是什麼意思?」的迷惑。
換句話說,真正的理解能力,要有「思考」的過程,而思考的訓練,是須由老師設計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去抓到文章重點,然後跟已有的經驗或已經理解的事物去比對,尋找共同或差異點 (這就是所謂思考的歷程)。
更仔細地講,藉由文章(或考題、或社會議題…)引導孩子思考,首先老師要先思考這個文本,找到重點,然後就像玩比手劃腳的猜謎遊戲,透過一些暗示(設計問題就是提供暗示),讓他們一步一步找到正確解答。
假如「思考力」可以被訓練,就是老師一次又一次地引導著孩子,然後他們就會模仿老師的思考歷程,最後他們也就能夠自己思考了。
結論是,如果老師只提供學生最終的標準答案,沒有經過中間一步一步推理,一次又一次尋找答案、設想不同的可能性的過程,是沒有辦法提升真正的思考力。
真正的理解能力,要有「思考」的過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國大陸的知識型網紅古典(姓古名典)在他銷售數百萬冊的書「躍遷」裡提到,有一次他對二千六百位中小學老師演講,讓讀過五本非教科書類書籍的人舉手,結果只舉了二十雙手。他感慨,假如中小學老師都不讀書,那又怎麼希望我們的學生讀書?  願意花錢去進修上課的人,應該是比較認真的人,但假如連這些人都不願意看非工作
當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被「自媒體」超越後,網紅當道,除了政治與世界級娛樂界的網紅之外,各個國家的網紅類型多少有些微差異,台灣的網紅說好聽是以創意取勝,說嚴苛一點就是知識含量不太足夠,至少沒有辦法像中國大陸一樣,能產生上千萬追隨著的知識網紅,而且有上百萬民眾願意付費聽那些知識型網紅整理與分享的影音...
時序雖然已三月下旬,理應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但是一陣來自北方的鋒面,濕冷的天氣似乎又回到寒冬時節,正是古人所謂,初春是乍暖還寒的不定性。周末假日與朋友們碰面,大家討論要去哪用餐,有人建議:「這麼冷的日子,應該要進補一番!」很快獲得附議,於是大伙就上網尋找附近有沒有知名的羊肉爐或薑母鴨。
在時時刻刻與全世界連線的時代,有人說「誰也不比誰傻五秒」,過去往往期待追求完美、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也隨著時代變成「快還要更快,先做了再說」。在這樣的時代風潮下,《快不能解決的事》這本書就顯得有點「政治不正確」,但卻是非常重要的認知。
二月中,網紅市長韓國瑜一句「全台灣人都欠高雄!」果然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就客觀來說,高雄為台灣的工業發展犧牲了環境,尤其是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的確不是久居天龍國的台北人得以想像的。
今年春節前後,從台東傳來一個好消息:「在阿塱壹山林發現雲豹蹤影!」雖然這還需要更精確地調查,才能證實雲豹沒有在台灣滅絕,但消息傳來還是令人振奮,畢竟這是近三十多年來較為明確的目擊紀錄。
中國大陸的知識型網紅古典(姓古名典)在他銷售數百萬冊的書「躍遷」裡提到,有一次他對二千六百位中小學老師演講,讓讀過五本非教科書類書籍的人舉手,結果只舉了二十雙手。他感慨,假如中小學老師都不讀書,那又怎麼希望我們的學生讀書?  願意花錢去進修上課的人,應該是比較認真的人,但假如連這些人都不願意看非工作
當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被「自媒體」超越後,網紅當道,除了政治與世界級娛樂界的網紅之外,各個國家的網紅類型多少有些微差異,台灣的網紅說好聽是以創意取勝,說嚴苛一點就是知識含量不太足夠,至少沒有辦法像中國大陸一樣,能產生上千萬追隨著的知識網紅,而且有上百萬民眾願意付費聽那些知識型網紅整理與分享的影音...
時序雖然已三月下旬,理應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但是一陣來自北方的鋒面,濕冷的天氣似乎又回到寒冬時節,正是古人所謂,初春是乍暖還寒的不定性。周末假日與朋友們碰面,大家討論要去哪用餐,有人建議:「這麼冷的日子,應該要進補一番!」很快獲得附議,於是大伙就上網尋找附近有沒有知名的羊肉爐或薑母鴨。
在時時刻刻與全世界連線的時代,有人說「誰也不比誰傻五秒」,過去往往期待追求完美、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也隨著時代變成「快還要更快,先做了再說」。在這樣的時代風潮下,《快不能解決的事》這本書就顯得有點「政治不正確」,但卻是非常重要的認知。
二月中,網紅市長韓國瑜一句「全台灣人都欠高雄!」果然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就客觀來說,高雄為台灣的工業發展犧牲了環境,尤其是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的確不是久居天龍國的台北人得以想像的。
今年春節前後,從台東傳來一個好消息:「在阿塱壹山林發現雲豹蹤影!」雖然這還需要更精確地調查,才能證實雲豹沒有在台灣滅絕,但消息傳來還是令人振奮,畢竟這是近三十多年來較為明確的目擊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閱讀」是長久的事,不是說會考結束之後,就不用再理會了,讓它自然而然流入生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後,能夠因為閱讀而有思考及邏輯歸納等能力,成為一個擁有自己想法的人,比較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Thumbnail
【提升國文成績:有效的閱讀理解與解題技巧】   對於國文成績的提升,幾乎所有人的看法都是長時間的累積和建立語感,我完全不否認這是個有效的論點,但是我個人會想要把事情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個人能力的累積,我稱之為資料庫的建立。另一是解題方法的使用。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台灣中學英語教育由於長期考試導向,學習者往往將過多時間投注在教科書的內容學習,過度側重單純的單字記憶、過度依賴單一教材。理想的語言學習情境應該是大量的泛讀 (extensive reading )輸入,再搭配精讀(intensive reading )反饋。但教學現場的現實面是中學學生面對龐大升學壓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閱讀」是長久的事,不是說會考結束之後,就不用再理會了,讓它自然而然流入生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後,能夠因為閱讀而有思考及邏輯歸納等能力,成為一個擁有自己想法的人,比較是我想表達的重點。
Thumbnail
【提升國文成績:有效的閱讀理解與解題技巧】   對於國文成績的提升,幾乎所有人的看法都是長時間的累積和建立語感,我完全不否認這是個有效的論點,但是我個人會想要把事情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個人能力的累積,我稱之為資料庫的建立。另一是解題方法的使用。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台灣中學英語教育由於長期考試導向,學習者往往將過多時間投注在教科書的內容學習,過度側重單純的單字記憶、過度依賴單一教材。理想的語言學習情境應該是大量的泛讀 (extensive reading )輸入,再搭配精讀(intensive reading )反饋。但教學現場的現實面是中學學生面對龐大升學壓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